(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新旅界。系鄉村建設觀察家,中國鄉村振興袁家村課題組組長宰建偉先生為“北部灣旅”培訓的部分內容,由馬藝銘、郝陶銳整理 )
一、今天的袁家村
袁家村是陜西關中平原一個很小的村子,只有62戶,不到300人。現在袁家村匯集了1000多個創客,也就是有1000多人在袁家村投資、開店、做生意,吸納了周邊村民及外地約3000多人就業。
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過500萬,旅游總收入3.8個億,村民人均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
由于袁家村鄉村旅游的發展,周邊2萬多農民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幫政府創造了就業。比如離袁家村最近的一個高速出口,因為來的游客太多,那個收費站就擴建了,增加了多個就業機會。
說袁家村是一個奇跡一點不夸張,因為袁家村是靠自己發展起來的,沒有政府財政投入,也沒有外部資本進入,更沒有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郭占武四兩撥千斤,用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一點錢就干起來了。
袁家村有兩個創舉:一是開創了鄉村旅游和特色小鎮的商業模式,二是建立了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的組織模式。
那么袁家村的鄉村旅游是怎么做起來的呢?
二、什么是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不同于城市旅游和景區旅游,后兩者不缺游客和消費。
那么城市人去鄉村旅游要的是什么?我認為要的是這么三種體驗:尋找鄉愁,感受民俗,接觸農民有溫度的生活場景,這三點很重要。
有專家說,每年約有90萬個自然村消失。以這樣的速度發展,有可能再過若干年,我們想看到一個純粹的自然村都很困難了。
所以鄉村旅游就是尋找記憶中的鄉村。我說這個記憶中的鄉村,不一定是指你自己的記憶,因為你可能是在城市生活長大的,你根本沒有鄉村記憶,但是你媽媽可能有,你媽媽沒有的話,你姥姥會有,所以你實際上找的是你姥姥的鄉愁或者鄉村記憶。
鄉村旅游應該和城市旅游、景區旅游有很大的區別。中國是農業大國,鄉村范圍非常大,所以城市人周末到城市周邊、到鄉村去,吃農家樂、呼吸新鮮空氣、看山水風景,緩解焦慮和壓力,都是很自然的。因此,鄉村旅游應該是未來市場最大的一個旅游空間。
大多數人到袁家村去,實際上最喜歡的就是民俗和鄉村生活。他們摸著那些老物件,看著驢拉磨,覺得那個東西就是心目中的鄉愁和民俗;再跟我們農民聊聊天,無論聽得懂、聽不懂,都感到親切、溫暖,他們覺得這一天很有趣味和收獲。
結合袁家村的經驗和在全國各地考察鄉村旅游的情況,我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鄉村旅游要有這三個要素:第一,必須是在田野和農村;第二,必須有村莊;第三,更重要的,一定要有農民。有了這三個要素,給城市人的鄉村旅游的體驗就完全不一樣。
對照這三個條件,我們會發現,現在真正的鄉村旅游實際上不多,為什么?因為現在更多是在鄉村、田野搞了一個景區,把村莊排除在外,把農民統統搬走。我倒不是反對這種做法,因為這個村子里邊哪怕有三戶農民搞不定,你就沒法做旅游。所以我倒是建議大企業、大資本去做這種亞鄉村旅游、次鄉村旅游,即把村莊和農民排除在外的景區式鄉村旅游。
袁家村搞旅游把村子留下來了,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村景一體,全民參與的4A級景區。按照4A級景區標準來講,袁家村還有問題,例如衛生間就不夠。不夠我們咋解決,全村村民家庭的衛生間對外開放。游客是拿腳投票的,游客覺得你作為一個村子來講,這個村子太好了。
所以可能單純講景區,袁家村有問題,但是講鄉村旅游、講村子,我們又很特別、很個性,我們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和向往。
三、鄉村旅游有哪些形式
我自己總結的,鄉村旅游大概有這么三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政府主導,最典型的案例是安徽省的小崗村。現在的小崗村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過,修了非常寬大的馬路和寬闊的綠化帶,建了一個大型的游客接待中心。我去了像進了火車站一樣,先在那個聯排椅上坐著,然后買票坐電瓶車,跟著導游去看兩個紀念館。導游講完以后說,好,我們的導游到此結束,歡迎你們下次再來。你沒進村里,也沒見到農民,和農民根本沒有交流的機會,你去了以后,感覺不到村莊,完全是按照城市街區建設的形式來搞,沒有鄉村體驗。
第二種形式是資本下鄉,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山東省沂南縣的竹泉村。這個村出了個企業家,有回報家鄉的情懷,回去搞旅游。他把村民全都搬出去,然后把村子做成一個景區,再建一個大門,90塊錢一張票。周邊的村民一部分也在里邊打工了,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這應該是資本下鄉的一個普遍做法,因為他知道只要里邊有一戶村民不滿意就會有很大矛盾,所以痛痛快快全部搬走,這個景區和村民沒關系了。
像竹泉村這樣的情況,未來收益的主體是資本、是投資方。如果旅游項目做不好,村民倒也無所謂。但是如果項目做火了,農民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平衡:那原來是我家的地方,你在那里大把大把掙錢,這個錢卻和我沒關系。他們可能不高興,最后就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種矛盾和沖突在農村非常普遍。
第三種情況就是村民自主的。村民自發的到處都是,只要山清水秀,或有名勝古跡,就會有人來,村民就開農家樂。如果一家掙錢了,那家家戶戶都跟進,都賣一個菜單,同質化低端化,要是管理再跟不上,那各種不良事件就出來了,不可能持續發展。
這三種形式也沒有啥對不對,如果都能做到袁家村這樣,就不需要政府親為,也不需要資本下鄉了。
袁家村是一個特例。從2007年起,袁家村黨支部書記,關中印象體驗地創始人郭占武就把村民組織起來,有計劃、有系統地來做鄉村旅游,越做越好,越做越強,形成了“袁家村模式”,成為全國的標桿。根本原因是我們實現了村民自主。
四、袁家村發展的三部曲
郭占武做鄉村旅游,目標很大,起點很低。他有個三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就是“鄉村旅游、留住鄉愁”。
2007年的袁家村是東西一條街、南北兩排房,當時在村里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
袁家村就是在這樣一個空心村里起步的,沒有任何可以直接利用的實物性資源,哪怕有片小樹林、有個娘娘廟讓你看,也是一種資源,但是袁家村沒有。而且由于袁家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搞了好多村辦企業、五小企業,這些企業倒閉后,村里到處是斷垣殘壁,顯得更荒涼、蕭條。
郭占武發現了別人看不到的資源,就是村民的日常生活、鄉村的傳統習俗。當時叫民俗旅游,主題是“關中民俗、鄉村生活”,實際上就是現在的鄉村旅游。
什么叫民俗?我覺得做民俗就要做到它的原始、真實和活化。郭占武做了一條老街,以關中傳統老作坊為主,盡可能地找到它的原始形態,追求它的真實性,并盡可能活化,在100米長的一條街上聚集起大概六七個作坊,都在使用。油坊在榨油,醋坊在釀醋,磨盤在磨面,紡車在紡線,織布機游客可以上去體驗。很多民俗村搞的是“墻畫民俗”、“雕塑民俗”和“展示民俗”,讓人索然無味,毫無吸引力。
再一個就是鄉村生活,我們現在鄉村旅游把農民排除在外,基本上沒有鄉村生活了。沒有鄉村生活,城市人去體驗什么呢?沒有農民的話也就沒有溫度了,鄉村生活真實的場景都看不見了。
現在袁家村的村民全部參與到鄉村旅游中,我們村家家戶戶門都是開著的,游客可以進到任何一個村民家里去,你說我不是來消費的,我想用一下衛生間,拿個杯子加一杯水、在這兒坐一會,都沒有問題。絕對不會發生你去了,你不消費我給你臉看的情況。我們的景區特點,就是村景一體、全民參與。這一點說說容易,要做到太難了。
第二步叫“創意文化、休閑度假”。就是我們袁家村旅游升級和衍生品的發展了。衍生品需要有一定的客流量,一定市場基礎之后才能做起來。
2017年袁家村的一個重大轉折,就是我們的民宿客棧供需兩旺、大幅度盈利。在整個袁家村的營收中,原來小吃、餐飲、作坊占比太大。現在總量沒有下降,但占比在下降,就是因為我們的民宿和新業態——包括酒吧街、藝術長廊等營收上來了。所以我認為未來的袁家村,這塊的比例會進一步上升,一定會超過小吃。
第三步,“特色小鎮 幸福家園”。更多的資本、人才進入,帶來了更多新的要素和資源,袁家村得到一個總體的提升。2012年之后,袁家村變得更加多元化了。這個變化過程,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最早吸引游客來的核心價值是關中民俗和鄉村生活,是一元的,不是今天的多元化景象。直到今天袁家村本質上仍然是鄉村的、村民的。如果多元化過程把你的核心淹沒了,別人就不知道來看什么了。
做旅游,我們一定要給游客一個理由,這個理由一定是獨特的、個性的、對他有持久吸引力的。然后你的商業怎么植入,都不難,商業不會錯到哪去。錯的是你沒有這個根本的理由,你做得商業再多,人不來,都等于零。
五、袁家村的轉型升級
今天的袁家村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在轉型升級,由鄉村旅游向鄉村度假轉型。
2012年以后,我們重點發展民宿和新業態,酒吧、咖啡這些休閑產品都進來了,把模仿復制我們的人都甩在了后面。當然我們也在做互聯網+,特別是旅游+,我們的培訓、咨詢和策劃就是例子。
今天袁家村500萬人的客流量也是不正常的,能持續多長時間我不知道,但未來可能會下降。我的判斷,未來袁家村正常的客流量一年應該是300萬人,這個數字也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估計。
客流量下來了,村民的收入不能下來,要給他們新的發展空間和支持點。郭占武搞了兩條路,一個“進城”,一個“出省”。
所謂進城,就是把我們袁家村的小吃開到西安的高端商業綜合體,開到大都市市民的家門口。我們現在已經開了五家店,店面大概是1000多平米的使用面積,投資都控制在1000萬以內,第一家店投資600萬,九個月收回投資,其他店基本上也是一年內收回投資。
兩三年內我們可能會開十幾家店,預計有三個多億的營收,這一塊資本市場很看好。這也可以說是鄉村旅游的農村包圍城市吧。當初沒人理解郭占武,郭占武的眼光超常,一般人看不懂。
第二個是出省。也就是走出陜西,到外省去和當地政府、企業合作,打造具有當地地域民俗特色的體驗式旅游景區,郭占武在這里面有很多創新,大家可能想不到,但也不要誤會,這絕對不是把袁家村關中民俗搬過去,除了袁家村品牌,你不會看到袁家村的東西。目前在建項目有五六個,一兩年內會陸續建成開放,請大家拭目以待。
現在的袁家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兩個產業。一個品牌就是袁家村是一個農字號的品牌,中央把農村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個農字號品牌的含金量會越來越高。兩個產業,一個就是以民俗文化和創意文化為核心的旅游文化的產業鏈,再一個就是以食品安全、健康餐飲為核心的農副產品加工、包裝、營銷和餐飲體驗店的產業鏈。
六、袁家村模式的六個啟示
第一,做鄉村旅游要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一個區域里村子都是一樣的,所以你在做定位的時候,搞一個別的村子沒有的東西很難。一定要創新,要挖掘別人看不到的資源,如果你成功了,周邊最多也就是模仿你、復制你。但你不斷升級,做得越來越好,它們是跟不上你的,因為他們沒有創新力。袁家村就是靠郭占武的個人創新力走出來的,我強調有特色其實是強調創新能力。
第二,鄉村旅游不可能短平快,肯定是一個持久戰。我認為現在做鄉村旅游,最快也得3到5年。我心里想的是5年,我害怕說的太短,大家的期望又過高,結果失去信心。袁家村是經過五年不斷創新、積累和熟化的過程才爆發的。鄉村旅游靠口碑,口碑雖慢但效果最好。你只要把事情做對做好,自然會有人來,而且會越來越多。
第三,鄉村旅游要生活化,越真實越有魅力。我們現在景區都太假,有些景區甚至雇一些人來冒充農民,或者做一些很做作的東西,效果適得其反。真實才有魅力,才對城里人有吸引力。鄉村旅游要留住民俗、鄉愁和人情,實際上就是留住農民和鄉村生活。農民最不愛作假,也不會作假,郭占武也從來不要求村民搞虛假的東西。袁家村有很多不足,但它真實,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第四,鄉村旅游要低開高走、不斷升級。袁家村也是農家樂起步的,起步非常低。但是我們在不斷的升級,到今天我們最傳統的和最時尚的東西都有。吃的既有關中小吃,也有西餐日料;住的既有100多塊錢的農家客棧,也有1000多塊錢的精品民宿;你既可以喝村民煮的茯茶,也可以品現磨咖啡;你既可以和村里老漢閑聊,也可以和留著小辮子的文創青年討論;你可以帶走兩瓶油潑辣子,也可以帶走一件自畫像石頭。
第五,鄉村旅游要控制規模,不能攤大餅。景區一定要有個核心點,真正有價值,人就會來。不在于規模,規模越大可能煩惱越多。我看過一些景區,投資人只想占地盤,搞那么大規模,房子都空著,填不進內容,而且運營成本大大增加。我欣賞“小而美”,很多人以為袁家村很大,其實也就400畝,因為業態豐富,每個門店都不一樣,所以游客總有新鮮感,轉起來不乏味。郭占武很注意控制規模,從街道的尺度到門店的大小,不論是總體還是局部。
最后我特別強調一點,就是創始人和操盤手要給予鄉村個性和靈魂。做旅游,也包括景區和小鎮,我希望政府和企業的團隊在打造鄉村旅游時,可以找到一個強有力的操盤手,予以責權,讓他按自己的理解和意愿,來做一個不一樣的鄉村旅游。
如果在團隊里你也說、我也說,形成一個四平八穩的綜合意見,那就沒有旅游要求的個性和特色了。今天我們在龍虎山是這樣做的,明天我們到其他地方也還是這樣做的,最后做到哪都一個模樣,那我覺得旅游可能就做死了。
如果這個靈魂人物的個性能夠更張揚一點,釋放的更多一點,可能這個項目出來以后就是很不一樣的。陳向宏之于烏鎮,莊錦華之于臺灣客家桐花祭,郭占武之于袁家村,創始人都賦予他們的項目以靈魂和個性,使之充滿活力,獨一無二。
鄉村旅游,見仁見智,一家之言,不足為訓。
歡迎大家到袁家村來,體驗不一樣的鄉村生活,感知不一樣的關中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