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部愛情悲劇小說,為中國古典小說之冠,稱其為世界名著也是當之無愧的。
故事的主人公叫賈寶玉,是世家豪門賈府的一位貴族公子。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別墅大觀園中,有兩位貴族小姐傾心于他。一是其姑表妹林黛玉,一是其姨表姐薛寶釵。寶玉十分厭惡虛偽的理學,更恥于什么“功名仕進”,甚至痛罵那熱心仕途的盡是些“祿蟲”、“國賊”。寶釵是位才貌雙全,落落大方的姑娘,然而,她總希望意中人能苦讀經書,留心“仕途”,將來好“立身揚名”,成為賢臣良相。由是,寶玉同她的隔膜日增。林黛玉生性孤僻而又多愁善感。然而,她內心中的愛情卻是純潔無瑕的,總是與意中人以情相依,從不談什么“科舉”、“仕途”的“混帳話”。也由是,寶玉同黛玉同氣相求,情意日篤,真誠地相愛起來。
當寶玉誓死要娶林妹妹的關鍵時刻,賈府上下的衛道者們采取偷梁換柱的辦法,以寶釵假作黛玉,騙過寶玉,舉行了婚禮。那夜,黛玉已久病垂危,聞訊寶玉成親,慘然死去。寶玉掀開新娘的蒙頭巾,一見不是林妹妹,也神經失常,成了瘋子。寶釵也只落得終身寡居的命運。
《紅樓夢》就是這樣揮灑著血淚控訴著封建婚姻的罪惡。然而,《紅樓夢》的深遠的社會意義比這個愛情悲劇要深遠得多。
全書寫了金陵一地賈、史、王、薛四大豪門的腐朽衰敗,這也是整個中國封建制日落西山的縮影。所以,如果說《紅樓夢》是一部敲響了中國封建末世喪鐘的偉大史詩,也是不過分的。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霑(zhān 音沾),字夢阮,號雪芹。其曾祖曹璽,官江寧織造,為江南巨富。祖父曹寅為江南名士,曾主持刻印多達九百余卷的《全唐詩》。康熙皇帝五次下江南,在南京有四次是曹府接駕。雍正年間,曹家因皇室紛爭而遭株連被抄家而沒落。曹雪芹童年,在南京過的是“錦衣紈绔”,“飫甘饜肥”的豪奢生活。13歲時,遭抄家后隨父親曹頫回到北京,生活日蹙。晚年移居西郊,“蓬窗茅椽”,“繩床瓦灶”,窮困不堪,全家常常僅以稀粥糊口。誰能想象,他那堪稱世界文學瑰寶的《紅樓夢》,就是在這困頓的生活中,“披閱十年,五次增刪”而寫定的。
曹雪芹擱筆時,書名題曰《石頭記》,只有80回。傳說不是80回,而是120回。他辭世后,家貧如洗,妻子就將其手稿的后一部分,用來砸了紙錢燒掉了。也有的說是借出去傳閱而失散了。總之,那是部沒有結尾的著作。世人捧讀后屢屢哀其早逝,為之惋惜。后來,有位自號“紅樓外史”的文學家,名高鶚(約1738—約1815),依曹雪芹書中的構思,補寫了40回,殘書方為完璧,書名也改題曰《紅樓夢》。
曹雪芹茹苦含辛地創作了《紅樓夢》,自己在開篇處寫下了一首五言絕句: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誰解其中味呢?《紅樓夢》問世不久,即以其思想藝術的魅力,驚動了社會。當時,讀《紅樓夢》成為社會風尚。有道是:“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茶館酒店中,品評紅樓人物成為時尚。見解不一,或臧或否,“遂相齟齬,幾揮老拳”,也是常有的。《紅樓夢》在年輕人中的影響更甚。讀后潸然神傷者有之;“鳴咽失聲,中夜常為隱泣者”有之;若有所失,如癡如狂者也不少見。相傳,杭州有一商人女兒,酷愛《紅樓夢》,感傷成疾。父母以為那書害了女兒,就憤然將書投入火中。哪知臥病在床的女兒見狀大哭:“奈何燒殺我寶玉啊!”一仰身,氣絕而殞。由是,封建衛道者罵《紅樓夢》為淫書,詔令禁絕。然而,二百年來,屢禁不絕,流傳日廣。
這不僅是舊時代的往事,而且其魅力到現代仍有增無減。20世紀50年代,就“關于《紅樓夢》研究問題”,曾展開一場唇槍舌戰,并見諸報端,驚動了全國。這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以及政治史上的一大公案。僅此一例,也足見《紅樓夢》在新中國影響之深遠。
誰解其中味呢?自《紅樓夢》問世,就出現了專門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和“紅學家”。今日,不僅中國成立有全國性的學術機構“紅學會”,辟有紅學專刊,在海外,《紅樓夢》研究也已勃然興起,多次召開《紅樓夢》國際學術會議。誰能解其中味呢?這也許是個永遠眾說紛紜的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