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以往有關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的研究,多各自單獨著論,故其所見要在二者思想形態上的差異性,而對玄學與理學的內在關聯性重視不夠。(而朱漢民認為)魏晉玄學凸顯個體價值的身心之學,亦為宋儒解決個體生命價值實現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存在著一種一脈相承、前后發展的“內在理路”。
國學新論
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兩大熱點領域。學界對玄學和理學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有關二者之間的關系,卻鮮少系統的論著。朱漢民教授最近出版的《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下稱《玄學與理學》)填補了這項空白。
該書的著眼點,是從思想學術發展內在理路的角度對玄學與理學關系作內在連續性和演成關系的探討。以人的德性完成和人格學說為中心來展開對玄學與理學關系之“內在理路”的探討,這是《玄學與理學》一書的一個重要特點。
人格的完成以成就人的生命智慧,是中國哲學異于西方哲學的基本思想進路。儒家講“學以至圣人之道”,道家講“有真人然后有真知”,佛家亦講“轉識成智”,而以解脫成佛為其旨歸,都表現了這一點。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其核心的問題亦是人的成就及其存在之實現的問題。
該書首章題為《從名士風度到圣賢氣象》,開宗明義,提出魏晉名士和宋明儒家的精神境界與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這一核心問題來做深入的探討。玄學家的名士風度和宋明儒的圣賢氣象,其精神特質有顯著的差異。魏晉名士的風格,往往與不拘禮法、率性縱情的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而宋明理學家的圣賢氣象則總是體現出一種恪守禮教、兼濟天下的人生追求。但是,二者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和超越性的精神價值,卻又有思想和理論上的共同點。魏晉玄學家重視個體存在的價值和人的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一種瀟灑飄逸、優游自得、超然脫俗的名士風度。宋明理學家亦特標舉“尋孔顏樂處”的精神境界,力求成就一種自由自在、恬淡自適,“胸次悠悠,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圣人氣象,這顯然受到了魏晉風度的影響。理學立足于日用常行的社會倫理關系對魏晉風度進行了改造與繼承,在提升精神境界、追求圣賢氣象的工夫方面,提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思想學說。
《玄學與理學》一書認為,玄學和理學是中國古代最具哲學思辨、最有系統義理的學說體系,這個體系,可以概括為一種“身心性命之學”。作者指出,這一“身心性命之學”的哲學系統,乃是一種關乎個體生命實現及其終極存在的學說。《玄學與理學》對這個“身心性命之學”系統的論述,亦皆圍繞上述人格的實現及其存在的完成這一中心來展開,并非僅對之作抽象的理論性論說。以往論者,或依西方哲學宇宙論、本體論、倫理學、人生論一類框架系統來軌畫有關玄學、理學的哲學論述,所論與玄學理學之旨趣多相乖違;或為免此,而僅對之作“歷史世界”一類實證性的論說,與其哲理精神似亦難以相應。《玄學與理學》緊緊圍繞人的實現這一核心話題展開對玄學和理學哲理系統的闡述,頗能切中其內在的學術理路和義理精神。可以說,這對未來中國哲學的研究,有著一種開辟新路徑的方法論意義。
從玄學與理學思想義理的同源、同構性揭示出二者的內在轉變和演成關系,這是《玄學與理學》一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以往有關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的研究,多各自單獨著論,故其所見要在二者思想形態上的差異性,而對玄學與理學的內在關聯性重視不夠。《玄學與理學》一書討論二者的關系,則注重于玄學與理學思想的同一性和內在關聯性。本書主要從思想義理的同源性和同構性這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來揭示玄學與理學思想的內在關系。作者指出,玄學以道家為主兼容儒家,被稱為“新道家”;理學則以儒家為主體而兼容道家(亦包括佛學),被稱為“新儒家”。先秦儒道學說的會通,構成了二者共同的思想淵源及其思想的共同點。因此,玄學和理學在差異性中能夠涵具一種思想義理上的“同構性”。以《玄學與理學》一書對“身心之學”的討論為例。該書認為,特殊的歷史原因使魏晉成為一個個性自我之自覺和凸顯的時代,它表現于思想學術層面,構成了魏晉玄學以個體生命價值為本位的身心之學。但是,以儒道會通為基本路徑的玄學,并不排拒名教作為社會普遍性價值和天道性命作為個體存在超越性根據的意義。一般批評宋明儒學“以理殺人”者,常把其描述為一種貶抑個體性的意識形態學說。作者有針對性地指出,宋明儒學雖以社會擔當和強調超越性的普遍性價值為其顯性的特征,但面對佛老的挑戰,經過魏晉玄學個體自我的哲學自覺,個體生命的安頓和實現,已必然地成為宋明儒學一個內在的思想主題。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決定理學必然會取代玄學成為中國占主流地位的思想;但同時,魏晉玄學凸顯個體價值的身心之學,亦為宋儒解決個體生命價值實現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宋儒的身心之學以身心一體的思想為基礎,包涵著個體存在與道德修身雙重涵義。由此可見,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存在著一種一脈相承、前后發展的“內在理路”。
近代以來,學者或以“陽儒陰釋”、“以理殺人”為口實,在思想的創造性和價值觀念上對宋明儒多有曲解和貶斥,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從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上全面本質性地把握其義理精神。《玄學與理學》一書對玄學與理學的思想義理同源同構性的深入探討,揭示出二者之間差異互通的關系及其轉型的內在義理基礎,這對于全面理解玄學和理學之義理精神,澄清長期以來加于宋明理學乃至整個傳統儒學的一些誤讀和曲解,確有一種解結發覆,去蔽起疾的意義。
《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朱漢民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