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有的家長在教育時,遇到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和孩子賭氣起來了。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并且會讓問題更加惡化了。有時候,孩子鬧起情緒,和家長賭氣起來。面對這種情況,作為家長就應該想方法化解孩子的賭氣情緒,而不是跟著一起賭氣。
有一個案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一位叫冬冬的孩子,他起床起晚了,就埋怨媽媽,而且還向媽媽發脾氣,他爸教訓了他幾句,他就不肯上學,他父母見他不去上學,也賭氣不送他去學校,這事兒就這樣給耽擱了。”
本來,孩子起床起晚了,這是他自己的責任。可是他卻把這個責任推給他媽媽,結果他父母覺得這件事情很受委屈,就和他賭氣起來,從而也不把他送去學校。固然,孩子賭氣是不對的,但是作為家長應該是想方法去化解孩子這個情緒。然而冬冬的父母覺得自己很委屈,就做出一些很不理智的行為。
針對孩子的賭氣,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觀點認為,“在賭氣階段,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暫停!父母應該想辦法使孩子從一種狀況中短時間地脫離開來,以便孩子自己能夠再次恢復正常。比如讓孩子先單獨呆一會兒,這也就是家長們常說的‘冷卻法’,這種方法十分奏效,但是切記,家長在孩子‘冷卻’之后,需要提供一次和平解決的機會,在這之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就會有效果了。”
據《成都晚報》報道,“家長與老師溝通令7歲男童賭氣出走溺水身亡。他們夫婦帶羅光杰去看望生活老師,與老師交換了一些意見,小杰因此賭氣,回家時沖在父母前面20多米遠。當時小路上沒有路燈,很黑,一隊婚車經過時,就著亮光,他還看見小杰后退著避讓婚車,可走到有路燈的大路上時,已看不到小杰的身影了,他們當即慌了神并報警,和朋友們找到凌晨4時過都沒找到。九天之后,羅成明終于見到了兒子,但已經不是那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而是一具高度腐爛的尸體。”
因此,如果發現孩子有賭氣行為時候,家長要想方法去解決。有時,稍微不注意就會造成一場悲劇。有觀點認為,“父母跟孩子賭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如果家長能對癥下藥,那孩子自然就不會賭氣了。賭氣,只是個表現形式而已。相反,對孩子的毛病,家長動則怒發沖冠,呵責打罵,既傷了孩子的自尊,又無益于大人的修養。假如再因孩子屢教不改而賭氣放任,則更是兩敗俱傷,得不償失了。在教導子女的課題上,做父母的還是要心平氣和,耐心細致,真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此外,還要寬容地看待孩子的毛病,容其慢慢糾正,切忌操之過急。”
不管什么時候,家長都不要和孩子賭氣,否則就事情就會朝著不好方面走去。作為家長,一定要站在理性角度去思考,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和孩子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