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聊為未成年人打開一扇傾訴大門的同時,也埋下了一顆顆危險的種子。犯罪分子利用網聊對未成年人實施侵害、孩子因網友離家出走的案件愈漸增多,這也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痛”。
2006年,四川破獲一起利用“網聊”拐賣25名少女特大案件,犯罪團伙通過見網友、過生日等方式誘拐這些少女后逼迫其賣淫,她們中最小的只有13歲,最大的19歲。據媒體報道,2011年,天津市塘沽區一名原本成績優秀的13歲女孩迷戀網聊,竟為男網友荒廢學業離家出走;2013年,吉林一38歲犯罪分子通過網聊獲得12歲少女住址,尾隨其進行強奸……幼小心靈被摧殘的同時,也給每一個家庭帶來無盡的傷痛。
一些專家和辦案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對未成年少女網聊受害案件分析,有三種特點值得警惕:
一是低齡化傾向突出。“據我們分析,因網聊等原因離家出走的多是初中二、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多在12至15歲之間。”重慶鐵路公安民警告訴記者。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安白說,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是上網手段的多樣化,未成年少女受到網絡誘惑的概率加大。“網絡展示的花樣繁多的世界,與單調的家庭學校生活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再加上網友的甜言蜜語、無私關懷,讓她們產生了滿足感和信任感,從而導致她們出走、受騙。”
二是暴力侵害突出。“我們研究發現,目前越來越多的未成年少女網聊受騙案件,都伴隨著暴力犯罪行為。被騙少女往往被強奸、輪奸,甚至被殺害,在一些案件當中,犯罪分子的手段異常殘忍。”王安白說,犯罪主體往往也多是未成年人,這些未成年人做事情往往不計后果,被抓獲之后也沒有懺悔的意識。
三是出現“甘心被騙”現象。王安白說,一些未成年少女被騙后,反而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即對行騙者產生好感,不但心甘情愿被騙,還會努力幫行騙者掙錢,甚至與之結成利益共同體,誘騙其他未成年少女。“一些行騙者主要是為了讓她們賺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能會對她們比較‘友善’,容易讓她們產生認知幻覺。部分少女于是便順從地賣淫,甘心淪為賺錢工具。一些未成年少女被解救后,非但不指控行騙者,反而還為行騙者說情。”
社會上針對觸網兒童犯罪的多發,也讓家長們整天憂心忡忡,在不可能不讓孩子觸網的情況下,如何了解孩子的觸網需求,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網絡,避免孩子受到不法侵害,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拿出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