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劑學常識及學習方法
方劑學常識及學習方法

(一)制方如治國—處方也有君臣序
“君、臣、佐、使” 是封建國家體制中的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是封建君主制國家統治者等級設置的標準,“君、臣、佐、使”在國家的治理中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國不可一日無君”說明君主在封建國家起主要作用,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時一個國家是由若干個行政區域組成,上下溝通,左右互動,形成為一個整體,其管理的好與壞與管理者等級設置的科學性及在其位置上人的素質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古代醫家把封建國家體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級設置,借喻到中醫方劑的遣方用藥上來,用心巧妙,十分貼切。

中醫方劑是由相對獨立效能的藥物或藥群構成的若干部分而組成,方劑中的這些部分相互聯系并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而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來看,方劑的基本結構應當包括“君、臣、佐、使”四個部分,以說明藥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與從屬關系,體現了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

1、君藥——是針對主病、主癥而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藥。一般情況下,方劑只用一味君藥,較為復雜的方劑有二至三味君藥。君藥宜少不宜多,多則藥力分散。

2、臣藥——是協助君藥治療主病、主證的藥物,或針對兼病、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3、佐藥——分佐助藥、佐制藥、反佐藥?!白糁帯笔侵概浜暇?、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佐制藥”是指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胺醋羲帯笔侵覆≈匦吧睿赡芫芩帟r,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作用的藥物。當病人不拒藥時就不必用反佐藥。

4、使藥——分兩種:調和諸藥的“調和藥”;引導諸藥直達病所的“引經藥”。

常見的引經藥:

桔梗(載藥上行)--肺經;心經(如天王補心丹); 羌活――太陽經;柴胡――少陽經;白芷――陽明經;川芎――厥陰經;細辛、附子――少陰經(細辛:性甚走竄,透表達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藥下行,引氣血下行。



用方劑組成原則將藥物組成成方后,既主次分明,配合嚴密,又能提高療效。例如:《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組成。用于因外感風寒而導致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等癥。故方中用麻黃發汗解表,疏散風寒,宣肺平喘,治療主證而為君藥;桂枝協助麻黃發汗解表,為臣藥;杏仁宣肺止咳以助君藥麻黃宣肺止咳,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從此例證可以看出,方劑不是同類藥物的并列,也不是無原則的堆砌,而是根據證候的需要,將藥物有機組合的。

方劑的分類

北齊徐之才的“十劑”:宣通 補泄 輕重 澀滑 燥濕。

后又有“十二劑”:宣通 補泄 輕重 澀滑 燥濕 寒熱。

方劑與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

汗法:通過開泄腠理,促進發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汗法不僅能發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暢通其血,調和營衛?!捌湓谄ふ撸苟l之”,“因其輕而揚之”

吐法:通過引起嘔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排出的治法?!捌涓哒撸蚨街?

下法:通過蕩滌腸胃,瀉下大便或積水,使停留于腸胃的宿食、燥屎、痰結等從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過和解或調和作用,以達到消除病邪的治法?!皞皻庠诒碚?,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于不外不內,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湯為和解表里之劑也?!?

溫法:通過溫陽、祛寒或回陽等作用,使寒祛陽復,用治里寒證的治法。“寒者熱之”,“治寒以熱”

清法: 通過清解熱邪的作用,以治療里熱證的方法。里熱證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等?!盁嵴吆?,“治熱以寒”

消法:通過消導和散結的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皥哉呦髦?,“結者散之”

補法:針對人體氣血陰陽,或某一臟腑之虛損,給以補養的治法?!疤搫t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二)變不離宗—方劑的變化
方劑的組成變化: 藥味的增減變化;藥量的增減變化;劑型的更換變化。

事物是運動的、變化的,我們學習的方劑都是歷代醫家留下的古方、成方,也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正如清代醫家除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說“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癥,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癥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癥相合,然后施用;否則必須加減,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由此可見,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針對某一特定證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的不同,所處環境、季節、氣候的差異,使得臨床所見證候千差萬別。因此,臨床運用成方時,要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師其方而不泥其藥?!睉槍唧w病情,在組方原則的指導下,對所選方劑進行必要的變化,但變不離宗,也就是說既謹守組方原則,又強調靈活變化的運用。

(1)藥味加減的變化:是指原方在主證、主病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次要癥狀或兼證的不同,通過增減原方的某些與現證不相適宜的藥物,或加上某些應用需要的而原方中又沒有的藥物,以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又稱為“隨證加減”。

(2)藥量加減的變化:是指方劑的藥物組成不變,因病情的需要,將方中的藥量進行增減,從而改變了其藥效的強弱乃至配伍關系,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藥量的加減對于方劑功效的影響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藥量的加減而使原方的藥力增強或減弱。二是由于藥量的增減導致原方君藥的改變,從而使其主要功效發生變化。

(3)劑型更換的變化:是指同一方劑,因治療的需要,而將劑型加以改變,其治療作用和主治病證也相應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藥力強、弱、峻、緩和所治證候輕、重、緩、急的不同。

(4)藥物替代的變化:由于近年來中藥中一些貴重、稀少的藥物越來越難以尋覓,加之中藥配方常常不能配全,因而,方劑藥物間相互替代成了方劑組成的又一新變化。

(5)藥物替代的變化:通常是指原藥物缺少而用性味、作用相近似的藥物來替代,并不影響療效。從治療作用上相互替代的藥物如:黃連、黃芩、黃柏。從作用的緩急上相互替代如:枳實、枳殼。從作用的強弱上相互替代如:人參,黨參。從用藥的貴賤上相互替代如:水牛角替代犀牛角、山羊角替代羚羊角等。通過劑量調整來彌補替代藥物之間的不足,以達到原方劑的療效。



(三)法“制”方劑—談治法與方劑的關系

法“制”方劑是指先立法,后制方,即“方從法出,以法統方”。這里的法是指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證候、辨證審因、辨明病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療方法。

方劑是理、法、方、藥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與辨證、治法關系密切。臨床治病的程序,是按理、法、方、藥四個環節有序進行的,首先通過四診合參,采集癥狀,再通過分析病因病機,確定病證,然后立出治療方法,選擇有效的方藥。可見方劑只能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才能恰當運用。因此,明確方劑與治法的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治法即治療方法,它是根據臨床癥候,辨證求因,在確定病因的基礎上,進行審因論治而制訂出來。治法一旦確定,它就成為指導臨床運用方劑和創造新方的原則。例如,患者有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咽喉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脈象浮數。根據辨證,診斷為風熱表證,首先確立辛涼解表的治法,然后根據這一法則,選用銀翹散等辛涼解表劑,或依法創立新方進行治療。所以,古人曰“法從證出,方從法立,以法統方?!狈綇膶儆诜?,法是方的根據,方是法的具體表現。但從祖國醫學史的發展角度看,是先有藥后有方,再有治法,由于祖國醫學是實踐醫學,先有實踐,后有理論,因此,方劑是實踐的產物,法是理論的總結。方不能離法,法不能離方,方離開了法,就成為盲目的實踐,法離開了方,就成為空洞的理論。

常用的治法主要是“八法”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詳見《中醫基礎知要》第五章)。由于病情的復雜性,臨床也多為數法治療配合運用,因此“八法”在實際運用中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要彼此聯系和相互配合,融會貫通,靈活對待,體現出法中有法之意。但隨著臨床治法的發展,“八法”已經不能概括目前的所有治法,故后世醫家先后發展了開竊法、固澀法、安神法、熄風法等均從不同角度對“八法”予以補充。



(四)選貴的不如選對的—選對劑型能增效





中醫處方一旦確立,劑型的選配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選對了劑型,其療效會有事半功倍作用。所以,劑型的選擇在于對不在貴。劑型是將處方按照醫療需要或藥物特點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規格的制劑。由于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又經過歷代醫家的長期臨床實踐,方劑的傳統劑型很多,傳統劑型有:湯、丸、散、膏、酒、飲、露、錠、餅、條、線、熏煙、熏洗、滴耳、灌腸、灌鼻、坐藥等。新發展的劑型有:針劑、片劑、膠囊、沖劑、糖漿劑、浸膏、流浸膏、橡皮膏等。要正確選擇方劑的劑型,就必須了解常用劑型的特點。

湯劑 把藥物混均,加水煎煮后,去渣留汁,稱為湯劑。既可內服,也可外用熏洗,是方劑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劑型。它的特點是吸收快,易發揮療效,便于加減使用,能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病人或各種病證的特殊性,但不便于攜帶。適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證。

丸劑 把藥物碾研成細末,以蜜、水或面糊等賦形劑制成的固定的劑型,稱為丸劑。臨床有蜜丸、水丸、濃縮丸等不同。它的特點是吸收緩慢,藥力持久,便于攜帶和貯存,但奏效較慢。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亦用于臨床急救等。

散劑 把藥物碾研成為均勻干燥粉末,稱為散劑。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如七厘散、行軍散等。亦有制成組末,臨用時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的,稱為煮散,亦有作點眼、吹喉等外用的。散劑的特點是制備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性質較穩定,不易變質,便于服用與攜帶。

膠囊 膠囊劑是將一定量的藥材提取物與藥粉或輔料制成均勻的粉末或顆粒,充填于空心膠囊中制成;或將藥粉末直接分裝于空心膠囊中制成,如全天麻膠囊、羚羊感冒膠囊等。軟膠囊劑是指將一定量的藥材提取物密封于球形或橢圓形的軟質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壓制法制備。易于服用,可掩蓋藥物不良氣味,提高藥物穩定性。

片劑 把一種或多種藥物加工或提煉,與輔料混合后,加壓制成圓片狀。它的特點是用量準確,體積小,使用、貯藏方便,并能矯味,是現代常用劑型之一。如:銀翹解毒片等。

針劑 是將中藥經過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驟而制成的滅菌溶液,即注射液,供注射皮下、肌肉、靜脈等使用的一種制劑。它的特點是劑量準確、作用迅速、給藥方便、藥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響而能直接進入人體組織等,是現代常用劑型之一。如:生脈注射液等。

沖劑 將藥物的細粉或提取物等制成干燥顆粒狀的內服制劑。分為可溶性沖劑和混懸性沖劑。它的特點是作用迅速,體積小,服用簡便,便于攜帶,是現代常用劑型之一。如:感冒退熱沖劑等。

膏劑 是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劑型。有內服和外服兩種,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外用膏劑分軟膏、硬膏兩種。其中煎膏,又稱膏滋。是將藥物加水反復煎煮,去渣濃縮后,加煉蜜或煉糖制成的半液體劑型。其特點是體積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潤補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虛弱的病人。

軟膏,又稱藥膏。多用于皮膚、黏膜或創面,軟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漸漸軟化或溶化,使藥物慢慢吸收,持久發揮療效,適用于外科瘡瘍癤腫、燒燙傷等。

硬膏,又稱膏藥。是用植物油將藥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狀,加放黃丹等攪勻、冷卻制成的硬膏。用時加溫攤涂在布或紙上,軟化后貼于患處或穴位上,硬膏具有藥效持久,使用與攜帶方便的優點,可用于治療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酒劑 又稱藥酒,古稱酒醴。是將藥物用白酒或黃酒浸泡,或加溫隔水燉煮,去渣取液供內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絡,易于發散和助長藥效的特性,故常用于祛風通絡、補益、止痛消腫等,如風濕藥酒、參茸藥酒、五加皮酒等。



(五)方藥界的“向導”—談談“藥引” 的作用





“藥引”是中藥學名詞,指引經藥。方藥中的“藥引”,有“引經報使”之功,能起到引藥入經、直達病所、提高藥效、照顧兼癥、調和藥性、降低毒性等作用?!八幰?,有人喻之為湯劑中的“向導”,即使是配伍精當的中成藥,服藥時也要求有“向導”。

早在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傷寒論》中應用藥引,就有甘草、生姜、大棗、粳米、膽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短交菝窈蛣┚址健飞婕八幰_90多種,如八正散用燈芯導熱下行;失笑散用醋調服,引藥入肝經;涼膈散用白蜜,緩硝黃之竣下,存胃津潤燥結等。

據說,藥引子的來歷還與朱元璋有關:

明朝洪武年間,浙江蕭山有個名醫叫樓英。樓英醫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術,方圓百里無人不知他的醫名,人們都叫他“神仙太公”。

這年,當朝馬皇后得了重病,御醫百般診治,人參、靈芝等名貴藥物吃了不少,病體仍未見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頒旨遍請天下名醫給皇后治病。因訪得樓英醫術精湛,朱元璋忙傳旨宣樓英進宮。

自古“伴君如伴虎”,給皇后治病半點閃失不得。樓英一入宮,便顧不得路途勞累,先行拜見太醫院的御醫,打聽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藥。看太醫院的御醫們所用之藥,都是些人參、鹿茸、靈芝,不由暗自思量:這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難以救治,御醫們才用上珍貴藥材。等到第二天,樓英跟著太監來到馬皇后病榻前,經一番仔細診察,皺著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原來,馬皇后看著臉色青黃,得的卻不是疑難雜癥,以樓英看來,只不過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濁陰滯而已,只要用大黃、萊菔子一類極普通的藥就可治愈。

樓英給馬皇后診過脈,心里有點糊涂了:這么個小病,堂堂太醫院御醫如云,怎會束手無策呢?想到這,他又將在太醫院看過的藥方拿出來,仔細斟酌起來。突然他小有所悟:這些藥治病無益無害,但恰合皇后鳳體之貴,若用些低廉藥物,皇后若有閃失,一命歸天,必是藥石無力,追究下來,定將滿門抄斬,大禍臨頭,難怪御醫們一個個束手無策。

領悟了其中利害,樓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貿然下筆了。正在磨蹭之時,皇上駕到。樓英拜過皇上,忽悠眼前一亮:只見朱元璋皇袍上,一塊玉珮晶瑩剔透,閃閃發光!樓英當即提筆寫道:萊菔子三錢,皇上隨身玉珮做“藥引”。朱元璋看了,馬上解下玉珮,連同藥方一起遞給太監,吩咐如法用藥。馬皇后服藥后,當晚腹內“咕咕”作響,大便通暢,安穩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樓英又讓她只少許進些淡粥素菜,幾日之后竟霍然而愈。

“藥引”用玉佩,奇玉為引,何等珍貴?然玉石也確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渡褶r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名著中都有記載:玉石咸寒,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馬皇后積滯必生內熱,用之為引,正合病機。

“藥引”在方劑湯劑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氣血通過全身經絡,通達表里、臟腑,營養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經絡使人體內外表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藥引”猶如向導,它將諸藥引向某經絡臟腑及身體部位進行針對性治療。也就是說“藥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有向導之妙用。

藥引的種類繁多,但以單味藥為多。例如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上焦病變多用;牛膝補腎強筋,引藥下行,下焦病證可投;治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少陽經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服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用淡鹽水送服,取其咸入腎經之意。

再如生姜有發汗解表、溫中、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2~3片為引。蔥白能散寒通陽、解毒散結,治療感冒風寒、小便閉塞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而在辛溫解表藥中,同時加入生姜、蔥白,可更增強發汗解表作用。大棗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藥時,常取大棗緩和藥性,以防中毒。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溫淡鹽開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斂固澀,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癥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紅糖能補血、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小腹冷痛等癥時,常取紅糖為引。

醫生在處方用藥時,若能正確應用藥引,有事半功倍,藥入病所,“藥到病除”之妙。



(六)學習方劑學的四個要素





如何學好方劑學,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學習的,都要抓住四個要素。

一是要掌握中醫的醫理。學習方劑學首先要有堅實的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習并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中醫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藥的藥理。通過學習中藥學相關的基礎知識,熟悉并記憶一定數量的中藥,掌握中藥學的基本原理。

三是要掌握方劑學的學科特點,抓住方劑學最重要的學術特征,即方證。在全面掌握方證病機、理解方中藥物間的配伍關系的基礎上,深刻體會方藥配伍與方證病機之間的關系。

四是要整體理解,注重記憶,參與實踐。在學習方劑學時要注意在了解學科整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同章與跨章內容聯系起來學習,運用類比方法,分析相關方劑在辨證、立法、組方配伍等方面的異同,以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要重視重點內容和基本功的訓練,方劑的藥物組成、功效和主治是方劑的基本內容,要熟記藥物組成,深刻理解功效,牢固掌握主治病證是學習方劑學的基本要求。方歌背誦是幫助記憶和加強理解的一種有效手段,初學者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方歌。同時還要注重實踐,隨師從診、研讀醫案等。總之,在學習中必須處理好理解和記憶的關系,培養較強的辨證、立法、組方的能力,為順利學習臨床各科奠定基礎。

(七)方劑記憶有訣竅



1.通過方名記憶方劑



中醫方劑的命名古無定法,方法很多。如從《內經》所記載的十三方來看,以主藥命名的為多,像生鐵落飲、澤瀉飲?!胺綍妗薄秱摗返姆絼?,既有以主藥命名的方劑,又有以功效、主治命名的方劑,也有比類取象法命名的方劑等。通過對方劑命名的分析和歸納,掌握方劑命名的規律,對于我們記憶和理解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很有益處。



(1)以藥物命名的方劑:主要有主藥命名、組方藥物命名、藥物味數命名等形式。主藥命名是指以方劑中主要藥物名為方劑名稱。方中主藥有一味,也有二味,甚至三味者。按一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吳茱萸湯、白頭翁湯等;按二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竹葉石膏湯、大黃附子湯、當歸芍藥散,青蒿鱉甲湯等;按三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參苓白術散、半夏天麻白術湯、三仁湯等。



(2)以組方藥物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組成中的全部藥物名為方劑名稱。如麻杏石甘湯,即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藥組成;麻黃附子細辛湯、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蔥豉湯、參附湯、良附丸、枳術丸等。



(3)以藥物味數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藥物組成時所具有的藥物味數來命名方劑的。如四物湯、四君子湯即四味藥,八珍湯即四物湯合四君子湯即八味藥;還有獨參湯、二至丸、三子養親湯、四磨飲子、五皮飲、六味地黃丸、七味白術散、八正散、九味羌活湯、十灰散等。



(4)以功效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證來命名方劑的。如大承氣湯具有峻下熱結順承胃氣下行之功。主治陽明腑實,熱結便秘證;濟川煎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濟川”乃資助河川以行舟車之意,主治腎虛便秘;敗毒散具有益氣解表,散寒祛濕功效,扶其正氣,敗其邪氣。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逍遙散逍遙自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清營湯清營涼血,主治熱在營血之證;清宮湯清心安神之劑;清暑益氣湯有清暑益氣之功;清骨散善清骨蒸勞熱;金鎖固精丸實為固精止遺之丸;消瘰丸為消瘰軟堅之方等。



2.以類歸從記方劑



方劑的分類方法上,歷代醫家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對眾多的方劑進行歸類,其中按主方(祖方)歸類是其分類的方法之一。以類歸從正是按主方(祖方)歸類的記憶方法,即以某一代表方為主方,在記憶此方的基礎上,來記憶衍生出來一類附方、變方。如仲景傷寒論的方劑,經后人歸納后類方很多,有桂枝湯類方,即以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為主方,類方有桂技加芍藥湯、桂技加大黃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杏樸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去芍藥湯、新加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二十余首;麻黃湯類方,即以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為主方,類方有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葛根湯、麻黃升麻湯等十余首;柴胡湯類方,即以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姜、大棗、甘草)為主方,類方有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瀉心湯類方、白虎湯類、承氣湯類、四逆湯類等。總之,我們若能記憶幾十首類方,依次推演,這樣可記憶的方劑將是十分可觀的。同時以類歸從記憶方劑還能對病機、治法共性的類方研究具有較好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深刻理解主方(祖方)的理法證治,并推其演變,求其法度,掌握類方的配伍變化規律。無論是對于我們記取方劑,還是全面掌握方劑大有裨益。



3.背誦歌訣記方劑

背誦歌訣記憶方劑是學習中醫的基本功之一。從古至今學習中醫的大多要經歷背誦湯頭歌訣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習,我們的前人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方歌,如清·汪昂《湯頭歌訣》、北京中醫學院編寫的《湯頭歌訣白話解》等。作為初學者大多選擇一種現成的湯頭歌訣來背誦,只要“歌不離口”,堅持背誦,日積月月,直到滾瓜爛熟,脫口而出的程度,定能在臨床上自如地運用成方。在背誦方歌專著或背別人已編成的方歌時,一般要自己讀一下,如不順口,還可以自編。凡是自編自背又叫自編背訣法,自己編寫方歌,就得有編訣的方法,常見的編訣法有:



(1)一條鞭:是根據方劑藥味,不按平仄聲音韻,用一句不拘長短的字句來編寫的方法。常用于簡單的、藥味不多的方劑,編寫時以順口為度。即一方一句成一個整體。如五仁丸:五仁桃杏松柏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止嗽散:前部荊桔甘皮菀〔白前、百部、荊芥、桔梗、甘草、陳皮、紫菀〕。如四物湯:芎歸芍地(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等。

(2)三字經:三字經是古人用于各種啟蒙教育便于記憶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在中醫的啟蒙教育中影響較大的是清代陳修園編寫的《醫學三字經》,它頗受廣大初學者歡迎。用三字經的形式編寫中醫藥教本是有很多優點,它字數少,內容精,讀之順口,容易記憶。在方劑記憶編訣也有同樣的作用。如銀翹散:銀翹散,荊豉蒡,薄甘桔,葦竹湯。桑菊飲:桑菊飲,翅杏仁,薄甘桔,蘆葦根。

(3)四言體:四言體文字少而精,四字成句,朗朗上口。如十全大補湯:八珍芪桂,十全十美。四君子湯:四君子湯,白老茯人。小承氣湯,大黃厚實。玉屏風散:玉屏風散,黃芪術防。也可以對于藥味組成較多或幾首類似方劑用四言體的編訣方法編在一起。如毓麟珠、贊育丹:兩性不育,贊育毓麟,基本八珍;菟杜椒鹿,寒去溫存,毓麟如此,贊育問津,贊育良劑,下列藥味,蓯蓉仙茅,桂附萸杞,蛇韭淫羊,巴杜歸地,白術健脾,相須有利,煉蜜為丸,陽萎可餌。



(5)五言體:五字成句,較四言體更為活潑。五言體,一般四句成一首,但在實際運用中,也可以根據情況二句成一首或六句成一首。如六味地黃丸:



六味益肝腎,陰虛火旺餐,



地八淮萸四,丹苓澤瀉三。



再如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二陳半夏陳,甘草與茯苓。



(6)七言體:方劑的湯頭歌訣采用七言體形式的較多,如汪昂編寫的《湯頭歌訣》就是按七字成句,用聲韻進行編寫。雖然現在流行的一些湯頭歌訣專著,多按七言體編寫,但編寫時聲韻要求比較嚴格,要真正編寫好亦比較難。如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5.細評趣味記方劑



趣味記憶方劑就將比較枯燥而難于記憶的方劑,通過比類象征聯想到平日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或事物,或取同音同義、近音近義的方法,使的方劑記憶變成有趣的記憶。如:“三仁湯”有人就把它編成了“三人爬竹竿,撲通滑下來”一句話,僅十個字,就把方中的杏仁、蔻仁、薏苡仁、竹葉、厚樸、通草、滑石、半夏牢牢記住了。只要一提起三仁湯,我們就可以有趣的聯想到:有三個人爭著去爬竹竿,互不相讓,結果“撲通”、“撲通”地都滑下來了。這樣生動有趣的聯象,會留下深刻的記憶,顯然要比平淡乏味的“方歌”來得快、記得牢。如導赤散由生地、木通、竹葉、甘草四藥組成,可趣記為成:“竹桿通地”。龍膽瀉肝湯有龍膽草、車前子、木通、黃芩、山梔子、當歸、生地、澤瀉、柴胡、甘草組成,可趣記為“龍車通黃山,當地卸柴草”。生化湯由當歸、川芎、桃仁、干姜組成,可趣記為“曹劌兄掏姜(即草歸芎桃姜)”……等等??傊诓贿`背辨證論治的精神與準確用藥原則下,以音、義或巧妙記法為基礎進行趣味性編訣,是一種記憶方劑的好方法。但在編排時不可牽強附會,生硬地拉扯在一起而曲解了方劑的原義;還要避免低級庸俗,不能上口;盡量做到淺顯而不俗,富有高稚之感。近年來,趣味記憶方劑的書籍很多,如《360首方劑速成趣記》等。



6.字頭合并記方劑



在學習《方劑學》中,我們都積累過一些記憶的經驗。比如:清熱解毒劑中的“五味消毒飲”,由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組成。我們把每個藥名拆出一個字,組成“花”、“花”、“公”、“紫”、“紫”,再利用諧音關系,只取“花花公子(紫)”四字,這樣就好記多了。



再如:滋陰潤燥劑中的“麥門冬湯”,由麥冬、大棗、人參、半夏、甘草、粳米組成。我們在每一味藥中拆一個字,組成“麥大人半草米”。輔以諧音,就是“麥大人拌炒米”。如果你再想象一下“麥大人”拌炒米時把臉弄滿煤煙時的尊容,一定忍俊不禁,印象就更深了。



又如:清臟腑熱劑中的“芍藥湯”,由黃芩、木香、黃連、當歸、檳榔、白芍、甘草、官桂、大黃(別名“將軍”)。如加以拆字并諧音,可成為:“秦香蓮當兵,索草跪將軍”(秦香連當檳芍草桂將軍)。如果再想象一下“秦香蓮”想當兵而要來草墊,跪在上面求將軍的迫切情形,你就更容易記住了。



以上例子,說明我們平時就已經不自覺地掌握了“字頭合并法”的初級技能。為了完善這一技能,我們有必要將它深化、系統化。這里先下兩個定義:將大量需要記憶的藥物名稱,合并成少量內容再加以記憶,這種方法叫做合并法。在合并法的基礎上,最后將二級聯想后所剩下的藥名各取其字頭(或其中一個重要的字),簡化成一句詩或一句話再加以記憶,達到以少記多、以簡記繁的目的,這樣的記憶方法叫做字頭合并法。



醫中百誤歌

清 程鐘齡



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兮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



病家誤,不直說,諱疾試醫工與拙,所傷所作只君知,縱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誤,性躁急,病有回機藥須吃,藥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醫也不必。



病家誤,在服藥,服藥之中有竅妙,或冷或熱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誤,最善怒,氣逆沖胸仍不悟,豈知肝木克脾元,愿君養性須回護。



病家誤,好多言,多言傷氣最難痊,勸君默口存神坐,好將真氣養真元。



病家誤,染風寒,風寒散去又復還,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盜賊更摧殘。



病家誤,不戒口,口腹傷人處處有,飲食相宜中氣和,鼓腹含哺天地久。



耽嗜醫經五十年,野芹曾獻紫宸前。 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錢。



齒豁頭童六十三,邇來衰病百無端。 舊游馬上行人老,不是當年過汝南。

徹悟2014-01-24 11:52
中醫方劑歌訣匯集

【版本一】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

喘而無汗服之宜

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

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

表虛有汗此為功

(啜粥溫覆汗易釀)

九味羌活散  

九味羌活用防風

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

分經論治宜變通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最有功

風寒束表飲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

姜桂麻黃芍藥同

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杏翹

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輕宣劑

風溫咳嗽服之消

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疴

竹葉荊牛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

清疏風熱煮無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麻杏甘石湯

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涼宣泄能清肺

定喘除熱效力彰

敗毒散  

人參敗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姜三片

時行感冒有奇功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

配伍枳樸瀉力強

痞滿燥實四癥見

峻下熱結宜此方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用硝黃

甘遂為末共成方

擅醫熱實結胸證

瀉熱逐水效專長

溫脾湯

溫脾參附與干姜

甘草當歸硝大黃

寒熱并行治寒積

臍腹絞結痛非常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

大黃枳樸杏仁芍

胃熱津枯便難解

潤腸通便功效高

濟川煎

濟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津虧腸中燥

寓通于補法堪宗

十棗湯

十棗逐水效甚夸

大戟甘遂與芫花

懸飲內停胸脅痛

大腹腫滿用無差

黃龍湯

黃龍湯枳樸硝黃

參歸甘桔棗生姜

陽明腑實氣血弱

攻補兼施效力強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供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

少陽百病此為宗

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碧玉需

陳夏茯苓枳竹茹

熱重寒輕痰挾濕

胸痞嘔惡總能除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藥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

疏肝理脾奏效奇

逍遙散

逍遙散用歸芍柴

苓術甘草姜薄偕

疏肝養血兼理脾

丹梔加入熱能排

(肝郁血虛脾氣弱)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用陳皮

術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泄瀉腹又痛

治在瀉肝與實脾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黃連芩

干姜甘草與人參

大棗合之治虛痞

(辛開苦降消痞滿)

法在降陽而和陰

白虎湯

白虎膏知甘草粳

氣分大熱此方清

熱渴汗出脈洪大

加入人參氣津生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甘草臨

再加粳米同煎服

清熱益氣養陰津

清營湯

清營湯是鞠通方

熱入心包營血傷

角地銀翹玄連竹

丹麥清熱佐之良

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

血熱妄行吐衄斑

蓄血發狂舌質絳

涼血散瘀病可痊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芩黃柏梔子備

躁狂大熱嘔不眠

吐衄斑黃均可為

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

黃芩甘草薄荷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

中焦燥實服之消

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蒡)

玄參甘桔藍根侶

升柴馬勃連翹陳

薄僵僵蠶為末咀

(大頭瘟毒服之痊)

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

草梢竹葉四般功

口糜淋痛小腸火

引熱同歸小便中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

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

肝經濕熱力能排

瀉白散

瀉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參茯知芩皆可入

肺熱喘嗽此方施

(瀉肺清熱平咳喘

又可和中與健脾)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

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熱

口瘡吐衄與牙宣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黃

膏知牛膝麥冬襄

胃火陰虛相因病

牙痛齒枯宜煎嘗

芍藥湯

芍藥湯中用大黃

芩連歸桂檳草香

清熱燥濕調氣血

里急腹痛自安康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

黃連黃柏與秦皮

味苦性寒能涼血

(清熱解毒并涼血)

解毒堅陰功效奇

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地知丹

熱自陰來仔細辨

夜熱早涼無汗出

養陰透熱服之安

香薷散

三物香薷豆樸先

散寒化濕功效兼

若益銀翹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六一散

六一散用滑石草

清暑利濕有功效

益元碧玉與雞蘇

砂黛薄荷加之好

清暑益氣湯

王氏清暑益氣湯

善治中暑氣陰傷

洋參冬斛荷瓜翠

連竹知母甘粳襄

理中丸

理中丸主理中鄉

甘草人參術干姜

吐利腹痛陰寒盛

或加附子總扶陽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人參棗

重用生姜溫胃好

(肝胃虛寒此法良)

陽明寒嘔少陰利

厥陰頭痛皆能保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臟

虛勞腹冷服之瘥

四逆湯

四逆湯中附草姜

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微細

急投此方可回陽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芍棗

細辛甘草與通草

血虛肝寒手足冷

煎服此方樂陶陶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

芍藥大棗與生姜

益氣溫經和營衛

(營衛俱虛風氣襲)

血痹風痹功效良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再加甘草共煎嘗

邪陷陽明成熱利

清里解表保安康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實芩夏白芍將

煎加姜棗表兼里

妙法內攻并外攘

防風通圣散

防風通圣大黃硝

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里交攻陽熱盛

外科瘍毒總能消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祛痰補益氣虛餌

除卻半夏名異功

或加香砂氣滯使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扁豆陳

山藥甘蓮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服益脾神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術陳

升柴參草當歸身

(升陽舉陷)

虛勞內傷功獨擅

(氣虛發熱)

亦治陽虛外感因

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最有靈

芪術防風鼎足形

表虛汗多易感冒

藥雖相畏效相成

生脈散

生脈麥味與人參

(益氣養陰效力神)

保肺清心治暑淫

氣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脈絕急煎斟

四物湯

四物地芍與歸芎

血家百病此方通

經帶胎產俱可治

加減運用在胸中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東垣箋

黃芪一兩歸二錢

血虛發熱口煩渴

脈大而虛宜此煎

歸脾湯

歸脾湯用術參芪

歸草茯神遠志隨

酸棗木香龍眼肉

煎加姜棗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卻

腸風(便血)崩漏總能醫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姜桂

麥冬生地大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

虛勞肺痿效如神

泰山磐石湯

泰山磐石八珍全

去苓加芪芩斷聯

再益砂仁及糯米

婦人胎動可安痊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腎肝

茱薯丹澤地苓專

更加知柏成八味

陰虛火旺自可煎

養陰明目加杞菊

滋陰都氣五味先

肺腎兩調金水生

麥冬加入長壽丸

都氣磁柴石菖莆

耳鳴耳聾俱可安

左歸丸

左歸丸內山藥地

萸肉枸杞與牛膝

菟絲龜鹿二膠合

壯水之主第一方

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知柏黃

龜板脊髓蜜成方

咳嗽咯血骨蒸熱

陰虛火旺制亢陽

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用地黃

沙參杞子麥冬襄

當歸川楝水煎服

陰虛肝郁是妙方

腎氣丸

金匱腎氣治腎虛

熟地淮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桂附

引火歸原熱下趨

右歸丸

右歸丸中地附桂

山藥茱萸菟絲歸

杜仲鹿膠枸杞子

益火之源此方魁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

麥味菖莆遠志茯

蓯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棗服

真人養臟湯

真人養臟訶粟殼

肉蔻當歸桂木香

木芍參甘為澀劑

脫肛久痢早煎嘗

四神丸

四神故紙與吳萸

肉蔻五味四般施

大棗生姜為丸服

五更腎泄最相宜

金鎖固精丸

金鎖固精芡蓮須

蒺藜龍骨與牡蠣

蓮粉糊丸鹽湯下

補腎澀精止滑遺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治便數

參苓龍骨同龜殼

菖蒲遠志當歸入

(尿頻遺尿精不固)

補腎寧心健忘卻

縮泉丸

縮泉丸治小便頻

膀胱虛寒遺尿斟

烏藥益智各等份

山藥糊丸效更珍

固沖湯

固沖湯中用術芪

龍牡芍萸茜草施

倍子海蛸棕櫚炭

崩中漏下總能醫

完帶湯

完帶湯中二術陳

車前甘草和人參

柴芍淮山黑芥穗

化濕止帶此方金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東垣方

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

(鎮心泄火)

清熱養陰可復康

天王補心丹

補心丹用柏棗仁

二冬生地當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

遠志茯苓共養神

酸棗仁湯

酸棗二升先煮湯

茯知二兩用之良

芎二甘一相調劑

(養血除煩清內熱)

服后安然入夢鄉

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開竅方

芩連梔郁朱雄黃

牛角珍珠冰麝箔

熱閉心包功效良

蘇合香丸

蘇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朱乳蓽檀香

牛冰術沉訶香附

中惡急救莫彷徨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

氣血痰火食濕因

芎蒼香附兼梔曲

氣暢郁舒痛悶伸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芍川芎

枳殼陳皮草香附

疏肝行氣兼活血

脅肋疼痛皆能除

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唾

難臥仍加半夏良

枳實消痞丸

枳實消痞四君全

麥芽夏曲樸姜連

蒸餅糊丸消積滿

消中有補兩相兼

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痰氣疏

茯苓生姜共紫蘇

加棗同煎名四七

痰凝氣滯皆能除

厚樸溫中湯

厚樸溫中陳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虛寒脹滿用皆靈

天臺烏藥散

天臺烏藥木茴香

巴豆制楝青檳姜

行氣疏肝止疼痛

寒疝腹痛是良方

暖肝煎

暖肝煎中杞茯歸

茴沉烏藥合肉桂

下焦虛寒疝氣痛

溫補肝腎此方推

加味烏藥湯

加味烏藥湯砂仁

香附木香烏草倫

配入玄胡共六味

經前脹痛效堪珍

蘇子降氣湯

蘇子降氣半夏歸

前胡桂樸草姜隨

上實下虛痰嗽喘

或加沉香去肉桂

定喘湯

定喘白果與麻黃

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芩兼甘草

外寒痰熱喘哮嘗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用人參

半夏姜甘大棗臨

重以鎮逆咸軟痞

痞鞕噫氣力能禁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治嘔逆

人參甘草棗姜益

胃虛有熱失和降

久病之后更相宜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五般施

甘草硝黃并桂枝

瘀熱互結小腹脹

如狂蓄血功最奇

血府逐瘀湯

血府當歸生地桃

紅花甘草殼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勞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赤芍芎

歸尾通經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主藥

血中淤滯用桃紅

復元活血湯

復元活血湯柴胡

花粉當歸山甲俱

桃仁紅花大黃草

損傷瘀血酒煎去

溫經湯

溫經湯用吳萸芎

歸芍丹桂姜夏冬

參草益脾膠養血

調經重在暖胞宮

生化湯

生化湯是產后方

歸芎桃草酒炮姜

(惡露不行少腹痛)

消瘀活血功偏擅

(溫養活血最見長)

止痛溫經效亦彰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

柏茅茜荷丹櫚煨

二薊梔黃各炒黑

上部出血勢能摧

咳血方

咳血方中訶子收

瓜蔞海粉山梔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

(木火刑金咳血平)

咳嗽痰血服之瘳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藕蒲黃

木通滑石生地襄

歸草黑梔淡竹葉

血淋熱結服之良

槐花散

槐花散用治腸風

側柏荊芥枳殼充

為末等分米飲下

(槐角防榆歸芩枳)

寬腸涼血逐風功

黃土湯

黃土湯用芩地黃

術附阿膠甘草嘗

溫陽健脾能攝血

便血崩漏服之康

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風攻上

正偏頭痛悉能康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

芎芷辛芩二地黃

石膏歸芍苓甘術

風中經絡可煎嘗

消風散

消風散內有荊防

蟬蛻胡麻苦參蒼

知膏蒡通歸地草

風疹濕疹服之康

牽正散

牽正散是楊家方

全蝎僵蠶白附襄

服用少量熱酒下

口眼斜療效彰

羚角鉤藤湯

俞氏羚角鉤藤湯

桑菊茯神鮮地黃

貝草竹茹同芍藥

肝風內動急煎嘗

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芍天冬

玄參牡蠣赭茵供

麥龜膝草龍川楝

(龜板麥芽甘草楝)

肝風內動有奇功

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石決明

杜仲牛膝桑寄生

梔子黃芩益母草

茯神夜交安神寧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雞子黃

再合加減復脈湯

(膠芍三甲五味襄

麥冬生地麻仁草)

三甲并同五味子

滋陰熄風是妙方

杏蘇散

杏蘇散內夏陳前

枳桔苓草姜棗研

輕宣溫潤治涼燥

咳止痰化病自痊

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參草杷

石膏膠杏麥胡麻

經霜收下冬桑葉

清燥潤肺效可夸

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是妙方

玄參草芍麥地黃

薄荷貝母丹皮入

時疫白喉急煎嘗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用人參

棗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

益胃生津此方珍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

玄參貝母桔甘藏

麥冬芍藥當歸配

喘咳痰血肺家傷

玉液湯

玉液山藥芪葛根

花粉知味雞內金

消渴口干溲多數

補脾固腎益氣陰

增液湯

增液玄參與地冬

(無水舟停下不通)

熱病津枯便不通

補藥之體作瀉劑

但非重用不為功

平胃散

平胃散用樸陳皮

蒼術甘草姜棗齊

燥濕運脾除脹滿

調胃和中此方宜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大腹蘇

甘桔陳苓術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

感傷嵐瘴并能驅

三仁湯

三仁杏蔻薏苡仁

樸夏白通滑竹倫

水用甘瀾揚百遍

濕溫初起法堪遵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陽黃

梔子大黃組成方

(濕熱蘊結在肝膽

清熱利濕退黃良)

梔子柏皮加甘草

茵陳四逆治陰黃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陳滑石木通菖

芩翹貝母射干薄

濕溫時疫是主方

連樸飲

連樸飲用香豆豉

菖蒲半夏焦山梔

蘆根厚樸黃連入

濕熱霍亂此方施

八正散

八正木通與車前

扁蓄大黃滑石研

草梢瞿麥兼梔子

煎加燈草痛淋蠲

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羌防升

豬澤茵陳芩葛朋

二術苦參知母草

瘡瘍濕熱服皆應

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化飲劑

(中陽不足痰飲猖)

溫陽化濕又健脾

飲邪上逆胸脅滿

水飲下行悸眩去

真武湯

真武湯壯腎中陽

茯苓術芍附生姜

(陽虛水飲停為患)

少陰腹痛有水氣

悸眩目閏惕保安康

實脾散

實脾苓術與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樸

虛寒陰水效甚夸

萆薢分清飲

萆薢分清石菖蒲

萆薢烏藥益智俱

或益茯苓鹽煎服

通心固腎濁精驅

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

芎歸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頑痹屈能伸

二陳湯

二陳湯用半夏陳

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氣和中燥濕痰

煎加生姜與烏梅

溫膽湯

溫膽湯中苓半草

枳竹陳皮加姜棗

虛煩不眠證多端

此系膽虛痰熱擾

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實瓜蔞實

芩苓姜汁糊為丸

氣順火消痰自失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夏蔞

寬胸開結滌痰優

膈上熱痰痞滿痛

舌苔黃膩服之休

滾痰丸

滾痰丸用青礞石

大黃黃芩與沉香

百病皆因痰作祟

頑痰怪證力能匡

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花粉研

橘紅桔梗茯苓添

嗆咳咽干痰難出

潤燥化痰病自安

止嗽散

止嗽散用桔甘前

紫菀荊陳百部研

止咳化痰兼透表

姜湯調服不用煎

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白術天麻湯

苓草橘紅大棗姜

眩暈頭痛風痰證

熱盛陰虧切莫嘗

保和丸

保和神曲與山楂

苓夏陳翹菔子加

炊餅為丸白湯下

消食和胃效堪夸

枳實導滯丸

枳實導滯首大黃

芩連曲術茯苓襄

澤瀉蒸餅糊丸服

濕熱積滯力能攘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

黃柏黃連莪術齊

大黃黑丑兼香附

瀉痢后重熱滯宜

健脾丸

健脾參術苓草陳

肉蔻香連合砂仁

楂肉山藥曲麥炒

消補兼施此方尋

桂枝茯苓丸

金匱桂枝茯苓丸

桃仁芍藥和牡丹

等份為末蜜丸服

緩消癥塊胎可安

烏梅丸

烏梅丸用細辛桂

黃連黃柏及當歸

人參椒姜加附子

清上溫下可安蛔

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金銀花

防芷歸陳草芍加

貝母花粉煎乳沒

穿山角刺酒煎加

陽和湯

陽和湯法解寒凝

貼骨流注鶴膝風

熟地鹿膠姜炭桂

麻黃白芥甘草從

葦莖湯

葦莖湯方出千金

桃仁薏苡冬瓜仁

肺癰痰熱兼瘀血

化濁排膿病自寧

大黃牡丹湯

金匱大黃牡丹湯

桃仁瓜子芒硝襄

腸癰初起腹按痛

苔黃脈數服之康


【版本二】
中醫方劑歌訣集錦
解表劑

                 辛溫解表
麻 黃 湯——麻黃湯用桂杏甘,發汗解表且平喘。麻黃加術能去濕,麻杏苡甘風濕餐。
       本方去桂名三拗,大青龍加膏姜棗。華蓋散治風寒咳,麻杏桑蘇苓陳草。
桂 枝 湯——桂枝白芍草姜棗,解肌發表營衛調,桂加杏樸兼止喘,或加葛根落枕療。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術防風,辛芷地芩草川芎,發汗祛濕清里熱,能解寒熱頭身痛。
香 蘇 散——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惡寒發熱身無汗,不思飲食胸脘痞。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風寒內停飲,背寒胸悶咳喘配。
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亦治水,辛姜半夏棗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氣,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涼解表
?!【铡★嫛>诊嬛薪酃BN,杏仁薄荷蘆根草,身熱咳嗽為主癥,辛涼輕劑清上焦。
銀 翹 散——銀翹散用薄桔梗,荊蒡竹豉草蘆根,溫病初起入肺衛,辛涼平劑此堪稱。
麻杏甘石湯——麻杏甘石法辛涼,清肺平喘效力彰,風邪化熱壅于肺,咳逆氣急最相當。
越 婢 湯——越婢湯主風水療,麻黃石膏草姜棗。
蔥豉桔梗湯——蔥豉桔梗湯連翹,竹葉梔子薄荷草,疏風解表清肺熱,咽痛咳嗽服之效。
                 扶正解表
麻附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并助陽。
再 造 散——再造散用參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齊,陽虛衛弱感風寒,助陽發汗解表宜。
人參敗毒散——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桔枳同,益氣解表散風濕,痢初夾表亦可用。
參 蘇 飲——益氣解表參蘇飲,枳桔葛前香二陳。
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蔥白桔梗隨,草棗薄荷成八味,陰虛感冒用毋違。

清熱劑

                 清氣分熱
白 虎 湯——清熱生津白虎湯,知膏草米合成方,熱渴汗煩是主訴,體征脈洪舌苔黃。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益氣生津滌余邪,低熱少氣胸煩悶。
                 清營涼血
清 營 湯——清營湯主熱傳營,脈數舌降辨分明,犀地玄丹麥涼血,銀翹連竹氣亦清。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赤芍丹,清熱解毒把瘀散,熱入營血神昏譫,斑黃吐衄效非凡。
清瘟敗毒飲——清瘟敗毒知石膏,翹梔芩連桔梗草,犀角丹皮地芍玄,瀉火涼血方義妙。
                 清熱解毒
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蒡連芩,玄翹桔勃草蘭根,升柴陳薄僵蠶合,專治風熱大頭瘟。
瀉 心 湯——大黃芩連名瀉心,主治陽黃血妄行。
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梔柏芩,火盛三焦是病因,大熱煩狂并吐衄,苦寒瀉火此方靈。
五味消毒飲——五味消毒銀地丁,野菊天葵蒲公英,水煎加酒疔瘡療,渣可外敷湯可飲。
仙方活命飲——仙方活命銀花芷,歸芍乳沒防皂剌,貝母花粉陳山甲,瘡瘍腫毒陽證治。
透 膿 散——透膿散治膿不潰,生芪皂剌甲芎歸。
四妙勇安湯——銀玄歸草勇安湯,脫疽化熱唯此方。
                 清熱祛暑
香 薷 散——香薷扁豆姜制樸,祛暑解表化濕濁。新加香薷增銀翹,兼清濕熱功效足。
六 一 散——六一散用滑石草,熱渴暑煩淋痢療。益元加砂碧玉黛,雞蘇加薄法微妙。
清 絡 飲——清絡飲用荷葉銀,扁豆翠衣竹葉心,芳香輕清須生用,暑傷肺絡效最靈。
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用洋參,知母翠衣粳蓮梗,麥冬石斛連竹草,須與李氏異同分。
東垣清暑益氣湯,參麥五味白術蒼,芪歸升葛曲澤草,治宜暑熱津氣傷。
                 清臟腑熱
導 赤 散——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相公,清心利水小腸火,引火下行小便中。
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柴芩梔,木通澤瀉車前子,生地歸草十味藥,肝經濕熱力能制。
左 金 丸——黃連吳萸左金丸,肝郁脅痛嘔吞酸。香連清腸痢能止,連桂交泰心神安。
清 胃 散——清胃散用升麻連,生地當歸丹皮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
瀉 白 散——瀉白桑草地骨米,清肺和中咳喘醫。
葦 莖 湯——葦莖湯治肺癰證,桃仁苡仁冬瓜仁。
玉 女 煎——玉女煎乃景岳方,石膏知麥牛地黃,陰虛胃火相兼病,煩熱牙痛吐衄嘗。
黃 芩 湯——黃芩湯中芍草棗,二陽合病熱痢療。
芍 藥 湯——濕熱痢用芍藥湯,香連芩草歸桂榔。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與秦皮,清腸解毒并涼血,大便膿血最相宜。
                 清 虛 熱
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地丹知,陰虛發熱骨蒸治。
清 骨 散——清骨散治熱如潮,銀柴胡連鱉甲藁,秦艽知母地骨草,滋腎填陰復虛勞。

祛寒劑

                 溫中祛寒
理 中 湯——理中湯主理中陽,人參白術草干姜。中陽虛甚加附子,增桂溫里力更強。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重生姜,佐使參棗扶中陽,肝胃虛寒濁陰泛,厥陰頭痛效亦良。
小建中湯 ——桂枝湯方芍藥重,煎加飴糖小建中。參姜蜀椒沖飴糖,大建中湯力更宏。
                 回陽救逆
四 逆 湯——四逆湯本附草姜,陽微陰盛救急方。
參 附 湯——益氣回陽參附湯,元虧陽脫速煎嘗。
真 武 湯——溫陽利水真武湯,附子術芍苓生姜。
                 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芍藥通,桂枝細辛草棗同,溫經散寒通血脈,血虛寒厥奏奇功。
陽 和 湯——陽和湯擅治陰疽,鹿膠芥子與熟地,麻黃肉桂草炮姜,煎加黃酒藥力濟。

瀉下劑

                 寒  下
三承氣湯 ——枳樸硝黃大承氣,陽明腑實熱厥醫。去硝方名小承氣,熱實未躁輕下劑。
調胃承氣硝黃草,緩下熱結護胃氣。
大黃牡丹湯——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仁芒硝嘗,腸癰初起屈腿痛,瀉熱破瘀病自康。
涼 膈 散——涼膈散方用調胃,芩翹薄梔竹蜜配,中上二焦邪熱盛,燥渴便秘用毋違。
                 溫  下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湯細辛,寒實內結便秘靈。
溫 脾 湯——溫脾湯是溫下方,參附干姜草大黃。
三物備急丸——三物備急逐寒積,大黃巴豆姜丸蜜,二便不通腹痛劇,辛熱竣下功妙絕。
三物白散 ——三物白散貝桔巴,涌吐痰實寒積下。
                 潤  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主腸燥,大黃枳樸杏芍調。
五 仁 丸——五仁丸能潤便秘,桃李松柏杏陳皮。
濟 川 煎——濟川煎入蓯蓉歸,升麻澤瀉枳膝配,老年腎虛便秘結,益精潤腸功自倍。
                 逐  水
十 棗 湯——十棗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與蕪花??叵训び盟礻妫焯迪岩嗫杉?。
舟 車 丸——舟車丸中丑大黃,遂戟蕪花香檳榔,青陳二皮與輕粉,行氣逐水消腹脹。
己椒藶黃丸——己椒藶黃水飲攻,前后分消二便通。
疏鑿飲子 ——疏鑿飲子商陸檳,大腹羌活艽通苓,椒目赤豆瀉姜皮,疏風鑿水乃成名。
                 攻補兼施
黃 龍 湯——黃龍湯本承氣化,參歸桔草姜棗加,里熱便秘氣血虛,攻邪扶下雙管下。
增 液 湯——增液湯乃玄地冬,增水行舟大便通。增液承氣添硝黃,熱結陰虧尤常用。
溫 脾 湯——溫脾湯中附干姜,黨參甘草溫脾陽,大黃為佐下冷積,虛寒便秘用無恙。

解表攻里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芩枳實芍棗姜,少陽陽明相兼病,解表攻里效無雙。
防風通圣散——防風通圣麻荊桔,芩翹薄梔膏六一,芎歸術芍硝大黃,解表清里并攻積。
                 解表清里
葛根芩連湯——葛根芩連湯用草,解表清熱下利療。
石 膏 湯——石膏湯用芩柏連,麻黃梔豉七味全,發汗解表清熱毒,壯熱神昏此方煎。
                 解表溫里
五 積 散——五積散將五積醫,二陳平胃痰食祛,三物枳桔行氣血,麻芷姜桂溫表里。
(二陳即二陳湯,平胃即平胃散,三物指歸、芍、芎。)

和解劑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少陽,半芩人參草棗姜。大柴胡湯和大黃,半芩枳實芍棗姜。
蒿芩清膽湯——蒿芩清膽竹夏陳,枳殼赤苓碧玉增,清膽和胃化痰濕,少陽瘧疾俱堪珍。
                 調和肝脾
四 逆 散——四逆散主和肝脾,柴芍枳草熱厥醫。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枳草,香附芎陳脅痛療。
逍 遙 散——逍遙散用柴芍歸,薄荷苓術草姜煨,疏肝健脾兼養血,調經八味丹梔隨。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調肝脾,術芍防風與陳皮?!?
                 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黃芩連,干姜參草棗同煎,辛開苦降除痞結,寒熱并用補瀉兼。
黃 連 湯——黃連湯中夏桂枝,干姜參草棗同施,和胃降逆嘔痞解,健脾益腸泄瀉止。
                 治  瘧
達 原 飲——達原飲用草果檳,厚樸知母芍草芩,瘟疫瘧邪伏膜原,急急透解莫留情。
截瘧七寶飲——截瘧七寶草果仁,常山檳樸草青陳。

祛濕劑

                 芳香化濕
平 胃 散——平胃散乃蒼術樸,陳皮甘草化濕濁。對金飲子加桑皮,不換金散增夏藿。
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蘇芷苓,枳殼腹皮不換金,解表和中化濕濁,外寒內濕可煎飲。
三 仁 湯——三仁杏蔻薏苡仁,樸通滑夏竹葉群,濕溫暑濕初化熱,自須輕宣與淡滲。
                 清熱祛濕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梔大黃,清利濕熱治陽黃。茵陳梔子柏皮湯,陽黃熱重用此方。
藿樸夏苓湯——藿樸夏苓瀉豬苓,豆豉杏蔻苡薏仁,濕溫初起身寒熱,胸悶倦怠宜煎烹。
甘露消毒飲——甘露消毒藿茵陳,菖蒲連翹射黃芩,川貝滑石通薄荷,濕熱并重留氣分。
連 樸 飲——連樸飲出霍亂論,菖蒲梔豉夏蘆根,清熱化濕和脾胃,霍亂吐瀉效如神。
蠶 矢 湯——濕熱藿亂用蠶矢,木瓜苡仁芩連梔,跨萸通草夏豆卷,吐痢腹痛轉筋治。
二 妙 散——二妙散本蒼柏研,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濕熱下注廉便驗。
八 正 散——八正散用瞿麥通,滑石車前扁蓄同,大黃梔子燈芯草,濕熱下注淋常用。
宣 痹 湯——宣痹湯寒濕熱痹,防梔連翹蠶砂苡,滑夏杏仁赤小豆,骨節煩疼效不菲。
利水滲濕
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湯常用,白術甘草姜棗同,益氣固表利水濕,風水能消痹可通。
五 苓 散——五苓散用豬茯苓,桂枝白術澤瀉群,化氣健脾利水濕,諸濕腫滿此方尋。
五 皮 散——五皮散擅皮水醫,陳茯姜桑大腹皮。
溫化水濕
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治痰飲,心悸胸滿咳眩暈。
防己茯苓湯——防己茯苓桂枝草,益氣通陽皮水療。
真 武 湯——真武湯壯腎中陽,附子茯苓術芍姜。實脾飲乃真武化,大腹草果樸香瓜。
(真武化指真武湯去芍藥易干姜。)
萆解分清飲——萆解分清菖烏智,通澀并用膏淋治。
雞 鳴 散——雞鳴散治濕腳氣,檳瓜桔蘇姜陳萸。
祛風勝濕
羌活勝濕湯——羌活勝濕獨防芎,蔓荊藁草止痹痛。
蠲 痹 湯——蠲痹湯中羌防芪,姜黃歸芍草姜齊。
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辛風秦,杜膝八珍肉桂心,肝腎兩虧氣血虛,風寒濕痹效特靈。(注:八珍缺白術)
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芎歸芍,羌獨防芷辛苓術,黃芩石膏二地草,擅治風邪中經絡。
消 風 散——消風散用荊蒡風,蟬蛻蒼術苦木通,知膏麻仁歸地草,除濕止癢又消腫。
治風劑          疏散外風
川芎茶調散——川芎茶調白芷羌,荊防細辛薄荷襄,疏散風邪頭痛止,鼻炎腦漏效亦良。
蒼耳子散 ——蒼耳子散荑芷薄,風熱鼻淵蔥茶服。
牽 正 散——牽正散治口眼偏,白附全蝎僵蠶研,每服三克熱酒下,風痰抽搐蜈蚣添。
小活絡丹 ——小活絡丹川草烏,地龍南星乳沒糊,溫經通絡祛風痰,肢體麻木痹痛服。
平熄內風
羚角鉤藤湯——羚角鉤藤芍地黃,竹菊貝草茯神桑,清肝息風止痙厥,熱極生風急煎嘗。
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石決明,寄生益母梔苓芩,牛膝杜仲夜交藤,陽亢頭痛血壓平。
鎮肝熄風湯——鎮肝熄風赭牡龍,玄芍龜板膝天冬,青蒿川楝麥芽草,擅治陽亢熄內風。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雞子黃,牡蠣鱉甲龜地黃,膠芍麥味麻仁草,滋陰熄風是良方。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萸斛,附桂巴戟蓯蓉茯,菖志麥味薄姜棗,陰虛陽浮瘖痱服。
潤燥劑         輕宣外燥
杏 蘇 散——杏蘇散中含二陳,枳桔前胡棗姜成。
?!⌒印P訙珜卦餄?,梨皮梔豉貝沙參。
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桑,花粉扁豆草煎湯。
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桑石膏,參麥麻仁杷葉草,阿膠烊化頻熱服,甘寒滋潤退溫燥。
滋潤風燥
養陰清肺湯——養陰清肺玄地冬,丹貝薄芍桔草同,白喉初起體陰虛,慢性咽炎亦常用。
百合固金湯——百合固金玄歸冬,兩地貝芍桔草同,滋陰潤肺祛痰熱,喘咳咯血咽燥痛。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肺痿療,半參草米與大棗,培土生金益氣津,降火除煩逆自消。
瓊 玉 膏——瓊玉膏治肺陰傷,生地人參苓蜜糖。
增 液 湯——增液湯乃玄地冬,增水行舟便自通。
祛痰劑          燥濕化痰
二 陳 湯——陳夏苓草二陳湯,燥濕化痰是主方。若加星枳名導痰,頑痰膠固癲眩康。
或加枳茹即溫膽,清膽寧神勿迷茫。金水六君地歸姜,痰濕內盛兼陰傷。
茯 苓 丸——茯苓丸用風化硝,半夏枳實姜湯調,痰停中脘流四肢,臂痛肢腫有良效。
祛寒化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寒飲停肺咳喘嘗。
清熱化痰
貝母瓜蔞湯——貝母瓜蔞芩連梔,膽星橘紅桔草制,潤肺止咳清痰熱,肺燥嗆咳用及時。
清氣化痰丸——清氣化痰蔞杏仁,芩苓實夏膽星陳,姜汁為丸溫水下,咳嗽痰黃嘔惡停。
礞石滾痰丸——礞石滾痰丸大黃,黃芩沉香治癲狂。
消 瘰 丸——消瘰丸用玄貝牡,瘰疬痰核癭瘤療。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蔞連夏,寬胸散結普熱化。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遂硝黃,逐水散結實熱蕩。
治風化痰
止 嗽 散——止嗽散用荊桔前,紫菀百部陳草研,每服三錢姜湯調,止咳化痰解表兼。
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茯苓橘紅草棗姜,健脾化濕祛風痰,眩暈頭痛辨參詳。
消導劑           消食導滯
?!『汀⊥琛:屯栌昧?,萊菔連翹苓陳夏,飲食自倍腸胃傷,消積導滯助傳化。
枳 術 丸——健脾消痞枳術丸,攻補兼施消脹滿。曲麥枳術兼傷食,橘半枳術痰滯餐。
枳實導滯丸——枳實導滯用瀉心,六曲澤瀉術茯苓,消導積滯便秘下,通因通用痢亦停。
木香檳榔丸——木香檳榔大黃牽,青附莪術黃柏連,脘腹痞脹便秘下,氣滯熱痢亦能痊。
健 脾 丸——健脾丸內四君砂,麥曲陳皮山藥楂,木香川連肉豆蔻,消補兼施效尤佳。
消痞化積
枳實消痞丸——枳實消痞干姜連,樸夏麥芽四君全,寒熱交結虛痞止,消散為主補益兼。
理氣劑           行  氣
越 鞠 丸——越鞠丸治六般郁,香附蒼芎梔六曲。
金鈴子散 ——金鈴子散延胡索,疏肝泄熱諸痛伏。
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姜蘇苓,開郁化痰梅核靈。
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散結胸痹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入半夏祛痰強。
枳實薤白桂枝湯,厚樸半夏兼除滿。
天臺烏藥散——天臺烏藥木茴香,檳榔青皮高良姜,巴豆炒楝取其氣,寒凝肝經疝痛良。
橘 核 丸——橘核丸用桂心藻,木香樸通延胡桃,行氣止痛散瘀結,睪墜囊腫頹疝消。
暖 肝 煎——暖肝煎中烏藥桂,杞歸苓姜沉木茴,溫補肝腎兼行氣,寒疝腹痛此方配。
厚樸溫中湯——厚樸溫中干姜陳,木香苓草豆蔻仁,散寒行氣除痰濕,脾胃自旺食納增。
降  氣
蘇子降氣湯——蘇子降氣姜肉桂,樸夏草陳前當歸,平喘降逆祛痰濕,溫腎納氣喘自退。
白果定喘湯——白果定喘三拗夏,蘇子桑芩款冬花,風寒外束蘊痰熱,咳喘痰鳴療效佳。
冷 哮 丸——冷哮丸用礬三拗,川烏蜀椒辛牙皂,夏曲膽星菀款冬,散寒滌痰制冷哮。
三子養親湯——三子養親萊芥蘇,順氣消滯喘咳除。
旋復代赭湯——旋復代赭湯法妙,人參半夏草姜棗,胃虛痰阻嘔惡止,益氣降逆噯噫消。
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湯參姜,草棗益胃熱嘔降。
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湯參姜,益氣溫中寒嘔降。
理血劑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理下焦,桃核桂枝硝黃草,如狂蓄血少腹急,服后微利諸癥消。
下瘀血湯 ——下瘀血湯黃桃蟲,干血風結臍下痛。抵當湯將水蛭加,破血鎮狂奏奇功。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芍丹,緩下癥積瘀血散,婦女經產辨證用,通經止痛下死胎。
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牛柴草,桃紅四物枳桔邀,行瘀能止頭胸痛,亦祛煩悶熱如潮。
通竅活血湯——通竅活血麝香芎,桃紅赤芍草棗蔥,耳聾目黯酒齄鼻,頭面瘀阻俱能通。
膈下逐瘀湯——膈下逐瘀歸芍芎,靈脂烏藥丹桃紅,延胡香附枳殼草,活血行氣退肝腫。
少腹逐瘀湯——少腹逐瘀姜肉桂,延胡沒藥芍小茴,芎歸失笑祛瘀血,溫經止痛消積塊。
身痛逐瘀湯——身痛逐瘀羌歸芎,靈脂沒藥膝桃紅,香附秦艽地龍草,祛瘀通絡療痹通。
復元活血湯——復元活血柴錦紋,桃紅歸草甲花粉,跌打損傷脅下疼,疏肝祛瘀效如神。
補陽還五湯——補陽還五治中風,黃芪為主佐地龍,芎歸赤芍與桃紅,補氣活血絡脈通。
失 笑 散——失笑蒲黃五靈脂,心腹瘀痛均可止。
丹 參 飲——檀香砂仁丹參飲,心胃瘀滯諸痛平。
溫 經 湯——溫經湯用吳萸膠,參麥桂枝夏姜草,當歸芍藥芎丹皮,沖任虛寒月經調。
艾附暖宮丸——艾附暖宮丸黃芪,四物官桂吳茱萸,溫經養血月經調,帶下不孕用毋疑。
生 化 湯——生化湯是產后方,芎歸桃仁草炮姜,童便黃酒各半煎,惡露能行腹痛康。
活絡效靈丹——活絡效靈丹止痛,丹歸乳沒溫酒送。
七 厘 散——七厘散需麝兒茶,血竭乳沒冰紅花,跌打損傷研細用,內服外敷功倍加。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芍丹,緩消癥積下死胎,等分為末蜜丸服,若改湯劑可催產。
止  血
十 灰 散——十灰散用大小薊,黃梔茜棕牡丹皮,茅荷側柏炭研末,涼血止血最便宜。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歸草地,竹梔滑通藕莆齊,利水通淋兼涼血,下焦熱結血尿醫。
槐 花 散——槐花散涌腸風靈,荊穗側柏枳殼飲。
槐 角 丸——槐角丸治脫裂肛,地榆芩歸枳殼防。
黃 土 湯——黃土湯中附子草,黃芩白術地阿膠,脾不攝血見吐衄,便血崩漏此方妙。
膠 艾 湯——膠艾湯用四物草,崩漏能止流產保。
補益劑 補  氣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補中氣,參苓術草甘溫劑。益以半夏名異功,補虛行滯調氣機。
六君子湯夏陳加,脾胃虛寒痰濕祛。香砂六君胃寒主,陽虛運差最相宜。
?!≡T鏆鉁珳兀喂饏⒉莜熖摀p。
參苓白術散——參苓白術扁豆陳,山藥蓮草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七味白術散——七味白術小兒方,四君葛根藿木香,嘔吐泄瀉腹脹痛,健脾祛濕運化良。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芪術參,升柴陳草當歸身,益氣升陽能固脫,甘溫除熱亦堪珍。
舉 元 煎——舉元參芪升術草,亡陽血脫氣陷療。
升 陷 湯——升陷湯用桔梗芪,升柴知母舉中氣。
人參蛤蚧散——人參蛤蚧補脾氣,二母杏苓草桑皮,化痰納氣喘能止,脾痿失音亦相宜。
益氣聰明湯——益氣聰明參芪草,升麻葛根蔓荊邀,芍藥黃柏平肝腎,耳聾目障自開竅。
補  血
四 物 湯——四物地芍與歸芎,血虛血滯此方通。桃紅四物增桃紅,養血活血調經用。
八珍合入四君子,乞血雙補功獨崇。再添黃芪與肉桂,十全大補藥力宏。
圣 愈 湯——參芪四物名圣愈,善調經產氣血虛。
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有奇功,芪多歸少力最雄,血虛生熱類白虎,勞損失血辨證用。
歸 脾 湯——歸脾湯用芪術參,木香龍眼歸棗仁,遠志茯神草姜棗,心脾兩補氣血生。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桂姜,地麥麻仁棗膠烊,擅治心悸脈結代,虛勞肺痿效亦彰。
泰山盤石散——泰山盤石用八珍,去苓再加芪砂仁,黃芩蜀斷與糯米,補氣養血胎安穩。
人參養榮湯——人參養榮十全施,去芎加陳味遠志,脾肺氣虛營血虧,勞損再障可調治。
補  陰
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補肝腎,山藥萸丹瀉茯苓。更加知柏降虛火,擅治勞熱與遺精。
麥味地黃喘汗停,杞菊地黃肝陽平,歸芍地黃并補血,參麥地黃兼生津。
左歸飲(丸)——左歸飲補腎陰妙,地枸山藥萸苓草。左歸丸用山藥萸,地枸牛菟龜鹿膠。
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知柏配,地黃龜版豬脊髓,骨蒸潮熱盜汗止,肝腎陰衰虛火退。
一 貫 煎——養陰疏肝一貫煎,地杞沙麥歸川楝。
通 關 丸——知柏肉桂通關丸,下焦虛熱尿閉餐。
阿 膠 散——補肺阿膠散兜鈴,牛蒡糯米草杏仁,研末二錢煎溫服,鎮咳止血養肺陰。
龜鹿二仙膠——龜鹿二仙膠參杞,滋腎填精壯陽氣。
七寶美髯丹——七寶美髯歸故紙,首烏膝杞苓菟絲,滋腎養肝能駐顏,烏須黑發并固齒。
補  陽
腎 氣 丸——腎氣丸用附子桂,溫補腎陽合六味,陰中求陽氣自旺,虛寒諸證悉可退。
右歸飲(丸)——右歸補陽附桂仲,地杞山萸藥草同。右歸丸加歸菟鹿,去草培元精血充。
(注;虎潛丸之虎骨、石斛夜光丸之犀角已禁用,月華丸之獺肝難覓,故不載,學者亦已無需背記。)
固澀劑          固表止汗
玉屏風散 ——芪術防風玉屏風,表虛自汗姜煎送。
牡 蠣 散——牡蠣散用麻根芪,小麥同煎按比例,固表斂汗兼重鎮,最宜自汗夜心悸。
當歸六黃湯——當歸六黃生熟地,黃芩黃柏黃連芪,陰虛火旺盜汗止,關尺脈旺者始宜。
斂肺止咳
九 仙 散——九仙散中參烏梅,桑皮桔梗貝五味,款冬阿膠罌粟殼,斂肺止咳用毋違。
澀腸固脫
真人養臟湯——真人養臟罌粟訶,人參白術桂肉蔻,當歸白芍木香草,脫肛久痢服之瘥。
四 神 丸——四神肉蔻破故紙,吳萸五味姜棗使,脾腎虛寒命火衰,五更泄瀉本方施。
桃 花 湯——桃花湯澀少陰痢,干姜赤脂與粳米。
澀精止遺
金鎖固精丸——金鎖固精止滑遺,龍牡蓮須芡蒺藜。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龍歸參,龜甲遠志菖茯神,滑泄遺尿小便數,澀精固脬補心腎。
縮 泉 丸——縮泉丸中用益智,臺烏山藥遺尿治。
固崩止帶
固 經 丸——固經丸用龜版芩,白芍黃柏附椿根,滋陰清熱沖任固,自無漏下與血崩。
固 沖 湯——固沖湯用術芍芪,山萸茜根龍牡蠣,螵蛸棕炭五倍子,固沖攝血在健脾。
震 靈 丹——震靈丹用禹余糧,代赭石英沒乳香,石脂五靈飛朱砂,沖任虛寒崩漏良。
完 帶 湯——完帶湯中二術參,柴胡山藥芍苡仁,荊芥陳皮車前草,燥濕止帶是本份。
易 黃 湯——易黃湯止帶黃粘,白果山藥芡柏前。
清 帶 湯——清帶湯治帶清稀,龍牡螵蛸山藥茜。
安神劑          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黃連,生地當歸甘草全。
磁 朱 丸——磁朱六曲煉蜜丸,清心明目夜寐安。
生鐵落飲 ——生鐵落飲鉤橘紅,菖志二茯貝二冬,膽星翹朱玄丹參,瀉火養陰鎮癲瘋。
滋養安神
酸棗仁湯 ——芎知苓草酸棗仁,養血清熱安心神。
定 志 丸——定志丸中白術參,菖蒲遠志茯苓神,麥冬朱砂蜜和丸,專治心怯如丟魂。
天王補心丹——天王補心柏棗仁,生地二冬歸三參,遠志桔苓味朱砂,失眠口瘡顯效能。
柏子養心丸——柏子養心歸玄參,地杞麥草菖茯神。
枕 中 丹——枕中丹主治健忘,龜板龍骨遠志菖。
甘麥大棗湯——甘麥大棗臟躁服,緩肝和中心氣足。
(注:珍珠母丸中犀角已禁用,且系丸劑,故不載。)(又:開竅劑類方有成藥,
不需記藥味組成:驅蟲劑類方劑已不實用,故亦不載錄。)


【版本三】


方劑歌訣

解表方
1.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 傷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龍湯: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熱清表解此為良。
3.加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姜蔥草,加減臨時在變通。
4.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
5.蔥豉湯:
蔥豉湯原助汗方,同煎蔥豉代麻黃,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陽效力彰。
6.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陰反熱皆能康。
7.十神湯:
十神湯里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芷加,麻黃赤芍兼香附,時行感冒效堪夸。
8.葛根湯:
葛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濕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
9.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疏風寒,前胡荊芥細辛甘,半夏茯苓生姜棗,頭昏咳嗽屬外感。
10.華蓋散:
華蓋麻黃杏橘紅,桑皮苓草紫蘇共,三拗只用麻杏甘,表散風寒力最雄。
11.蒼耳散:
蒼耳散專治鼻淵,白芷辛夷薄荷添,研末蔥茶湯送下,升清達竅病能安。
12.麻杏石甘湯:
傷寒麻杏石甘湯,四藥組成法度良,辛涼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煩效力彰。
13.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輕宣溫熱煮無過。
14.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飲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15.柴葛解肌湯:
節奄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棗與生姜。
16.宣毒發表湯:
疹伏宣毒發表湯,升葛前桔枳荊防,薄通翹蒡淡竹草,引加芫綏水煎嘗。
17.蔥豉桔梗湯:
蔥豉桔梗俞氏方,翹竹梔薄草同商,此是辛涼發汗法,風熱感冒服之良。
18.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八味共,滋陰發汗最相宜。
19.再造散: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細辛煨姜加大棗,陽虛無汗法當諳。
20.人參敗毒散:
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瘟疫傷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21.參蘇飲: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此方施。
22.蔥白七味飲:
外臺蔥白七味飲,新豉生姜干葛根,麥冬生地干楊水,血虛外感此方珍。
23.香蘇散:
香蘇散內用陳皮,香附紫蘇二兼隨,甘草合中兼補正,風寒氣滯此方宜。
24.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細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黃芍藥同。
25.升麻葛根湯:
董氏升麻葛根湯,芍藥更加甘草襄,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效彰彰。
26.竹葉柳蒡湯:
竹葉柳蒡干葛知,蟬衣荊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參甘麥,初起風痧此可施。
27.神術散:
神術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經祛風濕,
風寒泄瀉總堪嘗,太無神術即平胃,加入菖蒲與藿香,
海藏神術蒼防草,太陽無汗代麻黃,若以白術易蒼術,
太陽有汗此方良。
28.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
29.神白散:
神術散用白芷草,姜蔥淡豉合煎好,備急單煎蔥白豉,風寒初起均能療。
瀉下劑
30.大承氣湯:
大承氣內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樸饒,救陰瀉熱功偏長,急下陽明有數條。
31.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樸實黃,譫狂痞硬上焦強,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風閉實可消詳。
32.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硝黃草,甘緩微和將胃保,不用樸實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33.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枳柏黃連莪術隨,大黃黑丑兼香附,
滴水為丸量服之,一切實積能推當,瀉痢食瘧用咸宜。
34.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治結胸,心間硬痛便難通,傷寒下早邪傳里,大黃芒硝甘遂從。
35.十棗湯:
十棗湯攻水結邪,縱橫上下證多乖,遂戟芫花肥紅棗,審病投方事必諧。
36.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仲師方,脅下寒凝痛莫當,共和細辛三種草,功專溫下妙非常。
37.溫脾湯:
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寒熱并行治寒積,溫通并用妙非常。
38.麻子仁丸:
丸名麻子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土燥津亡便難出,通幽養陰蜜丸嚼。
39.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最猛,大黃巴豆干姜勇,食停腸胃脹難消,冷熱諸邪此方統。
40.濟川煎:
煎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便結病虛難下奪,用通與補法堪宗。
41.黃龍湯:
黃龍湯即大承氣,加入參歸甘桔比,姜棗共煎十味同,攻補兼施兩法俱。
42.增液承氣湯:
增液承氣參地冬,硝黃加入五般同,熱結津虧大便秘,煎飲能收潤下功。
43.承氣養榮湯:
承氣養榮用地黃,枳樸大黃知芍當,腸燥津枯大便秘,增水行舟功最強。
44.外導法:
蜜煎導法通大便,或將膽汁灌肛中,不欲苦寒傷胃府,陽明無熱勿輕攻。
45.舟車丸:
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更與橘皮入,燥實陽水卻相當。
和解劑
46.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共,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47.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枳竹茹,苓夏陳皮碧玉屬,少陽熱重寒輕癥,胸痞嘔惡總能除。
48.四逆散:
四逆散里柴胡俱,芍藥枳實甘草齊,此是陽邪成厥逆,平陽回逆此方需。
49.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散熱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
50.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煎丸酌,補土瀉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便錯。
51.達原飲:
達原飲用樸檳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發,疏邪宣壅急先行。
52.清脾飲:
清脾飲用清樸柴,苓夏甘芩白術偕,更加草果煎姜用,熱多腸瘧此方來。
53.截瘧七寶飲:
截瘧七寶草果仁,常山檳樸甘青陳,瘧發頻頻尤不止,正氣未虛此方神。
54.何人飲:
何人景岳出新方,久瘧雙虛法最良,配入歸陳調氣血,更須煨熟好生姜。
55.黃連湯:
黃連湯內用干姜,半夏人參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忘。
56.黃芩湯:
黃芩湯用甘芍并,二陽合利棗加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與半夏,前癥兼嘔此能平,單用芍藥與甘草,散逆止痛能和營。
57.六和湯:
六和藿樸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術參扁豆同甘草,
姜棗煎之六氣平,或益香薷或蘇葉,傷寒傷暑用須明。
58.奔豚湯:
奔豚湯治腎中邪,氣上沖胸腹痛佳,芩芍芎歸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表里雙解劑
59.厚樸七物湯:
厚樸七物是復方,桂甘枳樸棗黃姜,腹滿發熱脈浮數,表里交攻此法良。
60.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里治,妙法內攻并外攘。
61.防風通圣丸:
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偏饒,表里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62.水解散:
延年水解桂麻黃,黃芩芍草大黃襄,發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嘗。
63.葛根芩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64.三黃石膏湯:
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姜棗細茶煎熱服,表里三焦熱盛宣。
65.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好。
66.五積散: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芍歸芎,枳桔桂姜甘茯樸,陳皮半夏加姜蔥。
67.茵陳丸:
茵陳丸用大黃硝,鱉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梔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時氣毒癘及瘧痢,一丸兩服量病調。
清熱劑
68.白虎湯:
白虎湯用石膏君,知甘粳米四般存,熱盛津傷宜急服,氣虛尚可加人參。
69.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竹葉靈,甘草粳米煎成劑,暑煩熱渴脈虛尋。
70.升陽散火湯:
升陽散火葛升柴,羌獨防風參芍儕,生炙二草加姜棗,陽經火郁發之佳。
71.清心蓮子飲:
清心蓮子石蓮參,地骨柴胡赤茯苓,芪草麥冬車前子,躁煩消渴及崩淋。
72.清震湯:
清震湯治雷頭風,升麻蒼術兩般充,荷葉一枚升胃氣,邪從上散不傳中。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風,犀角蜜丸治膈熱,早間咯血頰常紅。
73.消斑青黛飲:
消斑青黛梔連犀,知母玄參生地齊,石膏柴胡人參草,
便實參去大黃躋,姜棗煎加一匙醋,陽邪里實此方稽。
74.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風,白芷升麻與木通,芎細甘草茶調服,鼻生息肉此方攻。
75.梔子豉湯:
梔豉湯治陽明表,虛煩懊憹此方好,前癥兼嘔加生姜,若然少氣加甘草,
又有梔子樸實湯,下后心煩腹滿飽,枳實梔豉勞復宜,食復再加大黃討。
76.清榮湯:
清榮湯是鞠通方,暑入心包榮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銀翹竹葉卷心藏。
77.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78.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清邪瀉毒亦滋陰。
79.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貴。
80.神犀丹:
神犀丹內用犀君,金汁參蒲芩地群,豉粉銀翹蘭紫草,溫邪暑疫有奇勛。
81.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蘭根煮,升柴馬勃連翹陳,
僵蠶薄荷為末服,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效力普。
82.瀉心湯:
瀉心湯 是仲師方,并用芩連及大黃,熱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靜自安康。
83.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84.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85.當歸蘆薈丸:
當歸蘆薈木射香,黃柏芩連及大黃,梔子青黛龍膽草,肝經實火盡能攘。
86.左金丸:
左金茱連六一丸,肝經大郁吐吞酸,再加芍藥名戊已,
熱邪瀉痢服之安,連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熱用理宜參。
87.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合服,胃熱口瘡并見功。
88.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
89.甘露飲:
甘露二冬二地均,芩枇只斛與茵陳,合和甘草平胃熱,口爛齦糜吐衄珍。
90.瀉白散:
瀉白方醫肺火蒸,桑皮地骨降而清,更須甘草和粳米,培土生金妙如神。
91.黃芩湯:
黃芩湯中用甘草,并添芍藥與大棗,此方遂為治痢祖,溫病氣分用之好。
92.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比,性寒味苦入下焦,堅陰止痢稱良劑。
93.秦艽鱉甲湯:
秦艽鱉甲治風癆,地骨柴胡更有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94.芍藥湯:
初痢多宗芍藥湯,芩連檳草桂歸香,痢下赤白便膿血,病勢不減加大黃。
95.清咽利膈湯:
清咽利膈咽痛消,清熱疏風蒡連翹,荊防梔桔玄參草,銀花芩薄大黃硝。
96.總方六味丸:
總方六味治喉咽,荊防薄桔草僵蠶,或加射干大力子,外感風熱銀翹添。
97.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白喉方,玄芍參甘麥地黃,貝母丹皮入薄荷,肺陰不足用此湯。
98.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陰虛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溫熱痊。
99.秦艽扶羸丸:
秦艽扶羸鱉甲柴,地骨當歸紫苑皆,半夏人參兼炙草,肺癆蒸嗽服之偕。
100.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梔子大黃入,
陰黃附子與干姜,亦有不用茵陳者,仲景梔子柏皮湯。
101.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溫病方
102.王氏連樸飲:
王氏連樸飲蘆根,梔豉葛芩滑石增,胸痞嘔惡兼口渴,苔黃厚膩壯熱吞。
103.薏苡竹葉散:
薏苡竹葉散蔻仁,滑石連翹通草存,濕留氣分成白 ,淡滲利濕加茯苓。
104.菖蒲郁金湯:
菖蒲郁金丹皮妙,竹葉竹瀝滑石要,連翹牛蒡玉樞丹,姜汁菊花梔子效。
105.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生苡仁,腹皮通草合豬苓,竹葉二錢水八杯,淡滲利濕小便行。
106.藿樸夏苓湯:
醫原藿樸夏苓湯,杏蔻苡仁豆豉襄,豬苓茯苓兼澤瀉,濕重熱輕用此方。
107.杏仁滑石湯:
杏仁滑石用通草,黃芩黃連郁金討,橘紅厚樸京半夏,辛開苦泄利三焦。
108.黃芩滑石湯:
黃芩滑石茯苓皮,腹皮白蔻豬苓齊,通草一錢水六杯,濕化熱清此方宜。
109.芳香化濁飲:
雷氏芳香化濁法,藿佩陳樸荷葉納,腹皮半夏七味藥,芳香表里濕可化。
110.宣透膜原法:
宣透膜原草果姜,檳芩草樸夏藿香。
111.益胃湯:
益胃沙參冰糖進,麥冬生地玉竹存,甘寒生津復胃液,口渴舌紅中焦證。
112.清宮湯:
清宮湯用五般心,邪入包絡此堪清,玄參蓮心鮮竹葉,連翹犀角主宣經,
熱痰竹瀝兼梨汁,蔞殼痰清熱亦清,解毒人中金汁好,銀葛荷葉治神昏。
113.加減銀翹散:
加減銀翹散大青,丹皮竹葉地玄參,蟬蛻牛蒡桔梗草,清絡解肌治風疹。
114.化斑湯:
化斑白虎犀玄參,發斑成片血熱因。
115.宣白承氣湯:
宣白承氣生石膏,大黃蔞殼杏仁敲,除痰瀉熱兼醫喘,黃降辛開力最豪。
116.導赤承氣湯:
導赤承氣湯赤芍,硝黃連柏地參入,溫邪下陷溺來疼,法取養陰通府藥。
117.冬地三黃湯:
冬地三黃芩柏連,玄參甘草共相添,蘆根汁與銀花露,溫病津虧濕熱兼。
118.復脈湯:
復脈湯中加減何,炙甘生地麥冬多,阿膠白芍胡麻仁,甘潤存津虛熱瘥。
如去麻仁加龍牡,湯名救逆起沉疴,新加復脈添三甲,龜鱉潛陽牡蠣和。
119.黃連阿膠雞子湯:
黃連阿膠雞子湯,白芍黃芩共合方,滋液熄風尤瀉熱,朝涼夜熱服之康。
120.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龜蠣鱉,阿膠雞子芍宜白,地冬炙草味麻仁,法取酸甘咸救逆。
121.小定風珠:
小定風珠雞子黃,阿膠淡菜龜板嘗,再加童便合方中,止呃除煩又潛陽。
122.豬膚湯:
豬膚湯煮一斤膚,粉蜜調熬近似糊,下利咽痛虛熱逼,陰虛陽亢服之舒。
123.苦酒湯:
苦酒湯專入少陰,去黃雞子但留清,生半夏需研為末,
同內殼中鍋內蒸,咽痛有瘡聲不出,辛開苦降效如神。
124.半夏秫米湯:
半夏秫米治失眠,若無秫米苡仁添,如與桂枝湯合用,即名半夏桂枝湯。
125.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參芪草,歸陳麥味青皮好,曲柏葛根蒼白術,升麻澤瀉加姜棗。
126.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飲堪夸,銀翹厚樸扁豆花,形似暑溫汗不出,須知長夏傷寒家。
127.生脈散:
生脈冬味與人參,補氣生津保肺陰,少氣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128.清絡飲:
清絡飲用荷葉皮,竹絲銀扁翠衣添,暑溫汗后余邪瘧,氣分輕傷病可痊。
129.香薷飲:
三物香薷豆樸先,若云熱盛益黃連,或加苓草名五物,
更益木瓜六味全,再合參芪陳白術,又名十味內傷痊。
130.六一散:
六一生甘滑石瑩,若兼濕熱此堪清,益元碧玉雞蘇散,
砂黛薄荷加之靈,溫清更有干姜入,玉泉須與石膏生。
131.桂苓甘露飲:
桂苓甘露散河間,暑濕傷中煩渴連,滑石石膏寒水石,五苓甘草一方煎。
132.三石湯:
三石湯用金汁調,銀通杏竹滑寒膏,三焦暑熱舌黃滑,氣分邪浸此法超。
133.加減清宮湯:
加減清宮治濕溫,銀花犀角連翹心,玄參竹葉赤皮豆,痙厥昏迷亦可吞。
134.銀翹馬勃散:
銀翹馬勃治喉咽,牛蒡攻毒合射干,不痛阻塞加滑石,桔梗葦根妙如仙。
135.三香湯:
三香湯治濕溫方,桔梗蔞皮與降香,香豉郁金陳枳殼,宣通機竅喜芬芳。
136.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有豬苓,竹葉通花薏苡仁,大腹皮兼廣滑石,濕溫竅阻尿難行。
137.三仁湯:
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138.新制橘皮竹茹湯:
新制橘皮竹茹湯,再加柿蒂與生姜,陽明濕滯而為噦,法取苦辛通降良。
139.泄熱通陽湯:
泄熱通陽湯橘皮,翹豆卷滑神奇,濕溫譫語苔黃澀,面赤頭昏自汗宜。
140.溫膽加連湯:
溫膽加連湯七般,半苓橘實竹茹甘。
141.開疸湯:
開疸湯中杏苡仁,蠶砂連翹赤豆行,山梔滑夏木防己,肢疼痿黃用最靈。
142.沙參玉竹麥冬湯:
沙參玉竹麥冬湯,扁豆天花甘草桑,法取甘寒清燥氣,如其咳嗽骨皮攘。
143.桑杏湯:
桑杏湯方象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燥傷氣分脈數大,但主辛涼病可醫。
144.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
解郁滋干效堪夸,痰盛瓜蔞尖貝母,血枯生地亦可加。
145.瓊玉膏:
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干咳虛勞瘧,金水相滋效倍彰。
146.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紅肺氣傷。
147.五汁飲:
五汁飲用梨皮藕,荸薺葦根搗汁同,或以蔗漿來易藕,甘寒救液著奇功。
148.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參芪草,二冬二地枇杷討,澤瀉枳殼疏利兼,消渴煩躁此方好。
149.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半夏參,棗甘粳米合煎成,咽喉不利因虛火,養胃除煩逆氣平。
150.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暑疫濕溫此最良。
151.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蘇腹皮,甘桔陳苓術樸具,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
152.五加正氣散:
五加正氣脘悶方,藿樸陳苓均需嘗,一加茵腹曲麥杏,
通已苡卷二加良,加杏加滑居三味,四添楂曲草果攘,
五加正氣治便泄,蒼腹谷芽最相當。
153.縮脾飲:
縮脾飲用清暑氣,砂仁草果烏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瀉煩渴溫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溫,暑為陰證此所謂,大順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濕斯為貴。
祛風除濕方
154.小續命湯:
小續命湯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風中諸經此方通。
155.牽正散:
口眼歪斜牽正散,陽明風中邪干漫,僵蠶白附全蝎投,酒服二錢功可贊。
156.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157.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
正偏頭痛悉能康,方內若加僵蠶菊,菊花茶調用亦臧。
158.活絡丹:
活絡丹中用膽星,二烏乳沒地龍尋,酒丸酒下能通絡,風血痰涎閉在經。
159.獨活寄活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頑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續,湯名三痹古方珍。
160.蠲痹湯:
蠲痹湯醫風氣痹,羌防桂芍共黃芪,姜黃姜棗同煎服,體痛肢攣手足靡。
161.三生飲:
三生飲用烏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增,參汁對調宗薜氏,卒中痰迷服此靈。
162.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苡仁,防獨歸陳草茯神,五加酸棗木香入,中風子癇可回春。
163.續斷丸:
肝腎不足續斷丸,羌防地膝加青鹽,苡術加皮瓜萆蔛,風濕肢痛步履難。
164.烏頭湯:
烏頭湯原金匱方,芪草芍藥麻黃攘,病由歷節伸舒痛,除濕行痹更助陽。
165.青空膏:
清空膏法治頭風,偏正頭風火上攻,芎草羌防柴上散,芩連降下用茶沖。
166.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芍草,通草細辛共大棗,溫經通脈暢血行,凍瘡腹痛用之好。
167.越婢湯:
越婢湯本風水方,麻石甘棗共生姜,肺脹目突加半夏,惡風腳弱木附襄。
168.麻杏苡甘湯:
麻黃杏苡甘草湯,關節煩疼服之康,功異麻黃加術法,祛風利濕此良方。
169.麻黃加術湯:
金匱麻黃加術湯,麻桂杏甘白術攘,發汗祛濕消水腫,身體疼煩服之康。
170.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171.獨活湯:
獨活湯中羌獨防,芎歸辛桂參夏菖,茯神遠志白薇草,瘛疭昏憒力能匡。
172.順風勻氣散:
順氣勻氣術烏沉,白芷天麻蘇葉參,木瓜甘草青皮合,渦僻偏枯口舌喑。
173.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黃柏蒼術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靈,桃仁紅藥龍膽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風濕熱與痰血,上中下通用之聽。
174.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連,羌防升之入頂巔,為末茶調如膏服,正偏頭痛一時蠲。
175.人參荊芥散:
人參荊芥散熟地,防風柴枳芎歸比,酸棗鱉羚桂術甘,血風勞作風虛治。
176.資壽解語湯:
資壽解語湯用羌,專需竹葉佐生姜,防風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
177.馬膏生桑桂酒方:
馬膏生桑桂酒方,馬項油脂白酒襄,再以?;夜鹬?,歪斜口眼中風良。
養陰安神方
178.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芍天冬,牛膝麥芽赭石同,玄楝龜茵龍牡草,肝風內動有奇功。
179.羚羊鉤藤湯:
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內動急煎嘗。
180.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炙草,石決茯神絡石藤,陰虛風動此方保。
181.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
省入薄荷姜棗服,喑厥風靡能治之,火歸水中水生木。
182.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治水方,火炎勞熱致虛羸,地黃龜板兼知柏,豬脊脂膏蜜和為。
183.滋腎通關丸:
滋腎通關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醫,大補陰丸除肉桂,地龜豬髓合之宜。
184.朱砂安神丸:
東垣朱砂安神丸,地草歸連藥五般,煩亂懊憹神不靜,怔忡不寐悉能安。
185.酸棗仁湯:
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調劑,服后安然入睡鄉。
186.歸脾湯: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宜,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187.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柏子仁,二冬歸地與三參,桔苓遠志朱砂蜜,棗味酸收血自生。
188.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杞子麥冬攘,當歸川楝水煎服,肝腎陰虛此最良。
189.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腎肝,薯茱丹澤地苓丸,更加梔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190.河車大造丸:
扶壽河車大造丸,二冬參地龜板全,砂仁苓膝杜仲柏,虛煩勞嗽能延年。
191.滋燥養營湯:
滋燥養榮兩地黃,芩甘歸芍及艽防,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燥金傷血液傷。
192.活血潤燥生津飲:
活血潤燥生津飲,二冬熟地兼瓜蔞,桃仁紅花及歸芍,利便通幽善澤枯。
193.韭汁牛乳飲:
韭汁牛乳反胃滋,養營散瘀潤腸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隨宜。
194.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腎消,花粉黃連萆蔛調,二參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螕胵要。
芳香開竅方
195.安宮牛黃丸:
安宮犀角與牛黃,雄冰芩連梔射香,郁金朱箔珍珠入,開竅清心效擅長。
196.至寶丹:
至寶朱砂射息香,雄黃犀角與牛黃,金銀二箔兼龍腦,琥珀還同玳瑁良。
197.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樸硝,硝磁寒水滑和膏,丁沉木射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198.小兒回春丹:
回春丹里二連并,礞石珠黃菖半星,貝母辰砂天竺射, 小兒驚搐賴此平。
199.紫金錠:
紫金錠用射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樞名又別,祛痰逐穢治驚風。
200.蘇合香丸:
蘇合香丸射息香,木丁熏陸蓽檀香,犀冰白術沉訶附,衣用朱砂中惡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劑書上沒有的方歌
中內方歌
長沙方歌括 清·陳修園
方歌速記
中醫內科120方必背歌訣
方劑學經典名方傳統方歌及趣味方歌背誦手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长春市| 得荣县| 大埔区| 五原县| 贵港市| 神农架林区| 通山县| 江口县| 河东区| 仙居县| 四会市| 苍溪县| 昌宁县| 堆龙德庆县| 濮阳县| 德保县| 文登市| 安阳市| 汨罗市| 兴义市| 青州市| 星子县| 石城县| 德清县| 望奎县| 当阳市| 平远县| 左权县| 衡水市| 天水市| 鸡泽县| 施甸县| 和林格尔县| 哈巴河县| 北辰区| 汶上县| 定日县| 洱源县| 内江市|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