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常識及學習方法 (一)制方如治國—處方也有君臣序 “君、臣、佐、使” 是封建國家體制中的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是封建君主制國家統治者等級設置的標準,“君、臣、佐、使”在國家的治理中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國不可一日無君”說明君主在封建國家起主要作用,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時一個國家是由若干個行政區域組成,上下溝通,左右互動,形成為一個整體,其管理的好與壞與管理者等級設置的科學性及在其位置上人的素質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古代醫家把封建國家體制中君、臣、佐、使的等級設置,借喻到中醫方劑的遣方用藥上來,用心巧妙,十分貼切。 中醫方劑是由相對獨立效能的藥物或藥群構成的若干部分而組成,方劑中的這些部分相互聯系并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而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來看,方劑的基本結構應當包括“君、臣、佐、使”四個部分,以說明藥物在方中的主次地位與從屬關系,體現了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 1、君藥——是針對主病、主癥而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藥。一般情況下,方劑只用一味君藥,較為復雜的方劑有二至三味君藥。君藥宜少不宜多,多則藥力分散。 2、臣藥——是協助君藥治療主病、主證的藥物,或針對兼病、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3、佐藥——分佐助藥、佐制藥、反佐藥?!白糁帯笔侵概浜暇?、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佐制藥”是指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胺醋羲帯笔侵覆≈匦吧睿赡芫芩帟r,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作用的藥物。當病人不拒藥時就不必用反佐藥。 4、使藥——分兩種:調和諸藥的“調和藥”;引導諸藥直達病所的“引經藥”。 常見的引經藥: 桔梗(載藥上行)--肺經;心經(如天王補心丹); 羌活――太陽經;柴胡――少陽經;白芷――陽明經;川芎――厥陰經;細辛、附子――少陰經(細辛:性甚走竄,透表達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藥下行,引氣血下行。 用方劑組成原則將藥物組成成方后,既主次分明,配合嚴密,又能提高療效。例如:《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組成。用于因外感風寒而導致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等癥。故方中用麻黃發汗解表,疏散風寒,宣肺平喘,治療主證而為君藥;桂枝協助麻黃發汗解表,為臣藥;杏仁宣肺止咳以助君藥麻黃宣肺止咳,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從此例證可以看出,方劑不是同類藥物的并列,也不是無原則的堆砌,而是根據證候的需要,將藥物有機組合的。 方劑的分類 北齊徐之才的“十劑”:宣通 補泄 輕重 澀滑 燥濕。 后又有“十二劑”:宣通 補泄 輕重 澀滑 燥濕 寒熱。 方劑與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 汗法:通過開泄腠理,促進發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汗法不僅能發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暢通其血,調和營衛?!捌湓谄ふ撸苟l之”,“因其輕而揚之” 吐法:通過引起嘔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排出的治法?!捌涓哒撸蚨街? 下法:通過蕩滌腸胃,瀉下大便或積水,使停留于腸胃的宿食、燥屎、痰結等從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過和解或調和作用,以達到消除病邪的治法?!皞皻庠诒碚?,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里者,必蕩滌以為利。其于不外不內,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湯為和解表里之劑也?!? 溫法:通過溫陽、祛寒或回陽等作用,使寒祛陽復,用治里寒證的治法。“寒者熱之”,“治寒以熱” 清法: 通過清解熱邪的作用,以治療里熱證的方法。里熱證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等?!盁嵴吆?,“治熱以寒” 消法:通過消導和散結的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漸消緩散的一種治法?!皥哉呦髦?,“結者散之” 補法:針對人體氣血陰陽,或某一臟腑之虛損,給以補養的治法?!疤搫t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二)變不離宗—方劑的變化 方劑的組成變化: 藥味的增減變化;藥量的增減變化;劑型的更換變化。 事物是運動的、變化的,我們學習的方劑都是歷代醫家留下的古方、成方,也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正如清代醫家除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說“欲用古方,必先審病者所患之癥,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癥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之癥相合,然后施用;否則必須加減,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由此可見,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針對某一特定證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的不同,所處環境、季節、氣候的差異,使得臨床所見證候千差萬別。因此,臨床運用成方時,要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師其方而不泥其藥?!睉槍唧w病情,在組方原則的指導下,對所選方劑進行必要的變化,但變不離宗,也就是說既謹守組方原則,又強調靈活變化的運用。 (1)藥味加減的變化:是指原方在主證、主病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次要癥狀或兼證的不同,通過增減原方的某些與現證不相適宜的藥物,或加上某些應用需要的而原方中又沒有的藥物,以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又稱為“隨證加減”。 (2)藥量加減的變化:是指方劑的藥物組成不變,因病情的需要,將方中的藥量進行增減,從而改變了其藥效的強弱乃至配伍關系,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藥量的加減對于方劑功效的影響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藥量的加減而使原方的藥力增強或減弱。二是由于藥量的增減導致原方君藥的改變,從而使其主要功效發生變化。 (3)劑型更換的變化:是指同一方劑,因治療的需要,而將劑型加以改變,其治療作用和主治病證也相應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藥力強、弱、峻、緩和所治證候輕、重、緩、急的不同。 (4)藥物替代的變化:由于近年來中藥中一些貴重、稀少的藥物越來越難以尋覓,加之中藥配方常常不能配全,因而,方劑藥物間相互替代成了方劑組成的又一新變化。 (5)藥物替代的變化:通常是指原藥物缺少而用性味、作用相近似的藥物來替代,并不影響療效。從治療作用上相互替代的藥物如:黃連、黃芩、黃柏。從作用的緩急上相互替代如:枳實、枳殼。從作用的強弱上相互替代如:人參,黨參。從用藥的貴賤上相互替代如:水牛角替代犀牛角、山羊角替代羚羊角等。通過劑量調整來彌補替代藥物之間的不足,以達到原方劑的療效。 (三)法“制”方劑—談治法與方劑的關系 法“制”方劑是指先立法,后制方,即“方從法出,以法統方”。這里的法是指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證候、辨證審因、辨明病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療方法。 方劑是理、法、方、藥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與辨證、治法關系密切。臨床治病的程序,是按理、法、方、藥四個環節有序進行的,首先通過四診合參,采集癥狀,再通過分析病因病機,確定病證,然后立出治療方法,選擇有效的方藥。可見方劑只能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才能恰當運用。因此,明確方劑與治法的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治法即治療方法,它是根據臨床癥候,辨證求因,在確定病因的基礎上,進行審因論治而制訂出來。治法一旦確定,它就成為指導臨床運用方劑和創造新方的原則。例如,患者有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咽喉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脈象浮數。根據辨證,診斷為風熱表證,首先確立辛涼解表的治法,然后根據這一法則,選用銀翹散等辛涼解表劑,或依法創立新方進行治療。所以,古人曰“法從證出,方從法立,以法統方?!狈綇膶儆诜?,法是方的根據,方是法的具體表現。但從祖國醫學史的發展角度看,是先有藥后有方,再有治法,由于祖國醫學是實踐醫學,先有實踐,后有理論,因此,方劑是實踐的產物,法是理論的總結。方不能離法,法不能離方,方離開了法,就成為盲目的實踐,法離開了方,就成為空洞的理論。 常用的治法主要是“八法”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詳見《中醫基礎知要》第五章)。由于病情的復雜性,臨床也多為數法治療配合運用,因此“八法”在實際運用中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要彼此聯系和相互配合,融會貫通,靈活對待,體現出法中有法之意。但隨著臨床治法的發展,“八法”已經不能概括目前的所有治法,故后世醫家先后發展了開竊法、固澀法、安神法、熄風法等均從不同角度對“八法”予以補充。 (四)選貴的不如選對的—選對劑型能增效 中醫處方一旦確立,劑型的選配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選對了劑型,其療效會有事半功倍作用。所以,劑型的選擇在于對不在貴。劑型是將處方按照醫療需要或藥物特點制成一定大小和不同規格的制劑。由于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又經過歷代醫家的長期臨床實踐,方劑的傳統劑型很多,傳統劑型有:湯、丸、散、膏、酒、飲、露、錠、餅、條、線、熏煙、熏洗、滴耳、灌腸、灌鼻、坐藥等。新發展的劑型有:針劑、片劑、膠囊、沖劑、糖漿劑、浸膏、流浸膏、橡皮膏等。要正確選擇方劑的劑型,就必須了解常用劑型的特點。 湯劑 把藥物混均,加水煎煮后,去渣留汁,稱為湯劑。既可內服,也可外用熏洗,是方劑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劑型。它的特點是吸收快,易發揮療效,便于加減使用,能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病人或各種病證的特殊性,但不便于攜帶。適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證。 丸劑 把藥物碾研成細末,以蜜、水或面糊等賦形劑制成的固定的劑型,稱為丸劑。臨床有蜜丸、水丸、濃縮丸等不同。它的特點是吸收緩慢,藥力持久,便于攜帶和貯存,但奏效較慢。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亦用于臨床急救等。 散劑 把藥物碾研成為均勻干燥粉末,稱為散劑。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如七厘散、行軍散等。亦有制成組末,臨用時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的,稱為煮散,亦有作點眼、吹喉等外用的。散劑的特點是制備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性質較穩定,不易變質,便于服用與攜帶。 膠囊 膠囊劑是將一定量的藥材提取物與藥粉或輔料制成均勻的粉末或顆粒,充填于空心膠囊中制成;或將藥粉末直接分裝于空心膠囊中制成,如全天麻膠囊、羚羊感冒膠囊等。軟膠囊劑是指將一定量的藥材提取物密封于球形或橢圓形的軟質囊材中,可用滴制法或壓制法制備。易于服用,可掩蓋藥物不良氣味,提高藥物穩定性。 片劑 把一種或多種藥物加工或提煉,與輔料混合后,加壓制成圓片狀。它的特點是用量準確,體積小,使用、貯藏方便,并能矯味,是現代常用劑型之一。如:銀翹解毒片等。 針劑 是將中藥經過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驟而制成的滅菌溶液,即注射液,供注射皮下、肌肉、靜脈等使用的一種制劑。它的特點是劑量準確、作用迅速、給藥方便、藥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響而能直接進入人體組織等,是現代常用劑型之一。如:生脈注射液等。 沖劑 將藥物的細粉或提取物等制成干燥顆粒狀的內服制劑。分為可溶性沖劑和混懸性沖劑。它的特點是作用迅速,體積小,服用簡便,便于攜帶,是現代常用劑型之一。如:感冒退熱沖劑等。 膏劑 是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劑型。有內服和外服兩種,內服膏劑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種;外用膏劑分軟膏、硬膏兩種。其中煎膏,又稱膏滋。是將藥物加水反復煎煮,去渣濃縮后,加煉蜜或煉糖制成的半液體劑型。其特點是體積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潤補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虛弱的病人。 軟膏,又稱藥膏。多用于皮膚、黏膜或創面,軟膏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漸漸軟化或溶化,使藥物慢慢吸收,持久發揮療效,適用于外科瘡瘍癤腫、燒燙傷等。 硬膏,又稱膏藥。是用植物油將藥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狀,加放黃丹等攪勻、冷卻制成的硬膏。用時加溫攤涂在布或紙上,軟化后貼于患處或穴位上,硬膏具有藥效持久,使用與攜帶方便的優點,可用于治療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酒劑 又稱藥酒,古稱酒醴。是將藥物用白酒或黃酒浸泡,或加溫隔水燉煮,去渣取液供內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絡,易于發散和助長藥效的特性,故常用于祛風通絡、補益、止痛消腫等,如風濕藥酒、參茸藥酒、五加皮酒等。 (五)方藥界的“向導”—談談“藥引” 的作用 “藥引”是中藥學名詞,指引經藥。方藥中的“藥引”,有“引經報使”之功,能起到引藥入經、直達病所、提高藥效、照顧兼癥、調和藥性、降低毒性等作用?!八幰?,有人喻之為湯劑中的“向導”,即使是配伍精當的中成藥,服藥時也要求有“向導”。 早在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傷寒論》中應用藥引,就有甘草、生姜、大棗、粳米、膽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短交菝窈蛣┚址健飞婕八幰_90多種,如八正散用燈芯導熱下行;失笑散用醋調服,引藥入肝經;涼膈散用白蜜,緩硝黃之竣下,存胃津潤燥結等。 據說,藥引子的來歷還與朱元璋有關: 明朝洪武年間,浙江蕭山有個名醫叫樓英。樓英醫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術,方圓百里無人不知他的醫名,人們都叫他“神仙太公”。 這年,當朝馬皇后得了重病,御醫百般診治,人參、靈芝等名貴藥物吃了不少,病體仍未見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頒旨遍請天下名醫給皇后治病。因訪得樓英醫術精湛,朱元璋忙傳旨宣樓英進宮。 自古“伴君如伴虎”,給皇后治病半點閃失不得。樓英一入宮,便顧不得路途勞累,先行拜見太醫院的御醫,打聽馬皇后的病情,所用何藥。看太醫院的御醫們所用之藥,都是些人參、鹿茸、靈芝,不由暗自思量:這馬皇后必定已是病入膏肓,難以救治,御醫們才用上珍貴藥材。等到第二天,樓英跟著太監來到馬皇后病榻前,經一番仔細診察,皺著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原來,馬皇后看著臉色青黃,得的卻不是疑難雜癥,以樓英看來,只不過是多食引起脾胃不和,痰濁陰滯而已,只要用大黃、萊菔子一類極普通的藥就可治愈。 樓英給馬皇后診過脈,心里有點糊涂了:這么個小病,堂堂太醫院御醫如云,怎會束手無策呢?想到這,他又將在太醫院看過的藥方拿出來,仔細斟酌起來。突然他小有所悟:這些藥治病無益無害,但恰合皇后鳳體之貴,若用些低廉藥物,皇后若有閃失,一命歸天,必是藥石無力,追究下來,定將滿門抄斬,大禍臨頭,難怪御醫們一個個束手無策。 領悟了其中利害,樓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貿然下筆了。正在磨蹭之時,皇上駕到。樓英拜過皇上,忽悠眼前一亮:只見朱元璋皇袍上,一塊玉珮晶瑩剔透,閃閃發光!樓英當即提筆寫道:萊菔子三錢,皇上隨身玉珮做“藥引”。朱元璋看了,馬上解下玉珮,連同藥方一起遞給太監,吩咐如法用藥。馬皇后服藥后,當晚腹內“咕咕”作響,大便通暢,安穩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樓英又讓她只少許進些淡粥素菜,幾日之后竟霍然而愈。 “藥引”用玉佩,奇玉為引,何等珍貴?然玉石也確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渡褶r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名著中都有記載:玉石咸寒,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馬皇后積滯必生內熱,用之為引,正合病機。 “藥引”在方劑湯劑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學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氣血通過全身經絡,通達表里、臟腑,營養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經絡使人體內外表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藥引”猶如向導,它將諸藥引向某經絡臟腑及身體部位進行針對性治療。也就是說“藥引”的特殊作用,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有向導之妙用。 藥引的種類繁多,但以單味藥為多。例如桔梗開宣肺氣,引藥上行,上焦病變多用;牛膝補腎強筋,引藥下行,下焦病證可投;治太陽經病用羌活、防風;陽明經病用升麻、葛根;少陽經病用柴胡;喉咽病用桔梗;上肢病用桑枝;下肢病用牛膝;服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用淡鹽水送服,取其咸入腎經之意。 再如生姜有發汗解表、溫中、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2~3片為引。蔥白能散寒通陽、解毒散結,治療感冒風寒、小便閉塞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而在辛溫解表藥中,同時加入生姜、蔥白,可更增強發汗解表作用。大棗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藥時,常取大棗緩和藥性,以防中毒。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溫淡鹽開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斂固澀,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癥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紅糖能補血、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小腹冷痛等癥時,常取紅糖為引。 醫生在處方用藥時,若能正確應用藥引,有事半功倍,藥入病所,“藥到病除”之妙。 (六)學習方劑學的四個要素 如何學好方劑學,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學習的,都要抓住四個要素。 一是要掌握中醫的醫理。學習方劑學首先要有堅實的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習并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中醫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藥的藥理。通過學習中藥學相關的基礎知識,熟悉并記憶一定數量的中藥,掌握中藥學的基本原理。 三是要掌握方劑學的學科特點,抓住方劑學最重要的學術特征,即方證。在全面掌握方證病機、理解方中藥物間的配伍關系的基礎上,深刻體會方藥配伍與方證病機之間的關系。 四是要整體理解,注重記憶,參與實踐。在學習方劑學時要注意在了解學科整體結構的基礎上,將同章與跨章內容聯系起來學習,運用類比方法,分析相關方劑在辨證、立法、組方配伍等方面的異同,以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要重視重點內容和基本功的訓練,方劑的藥物組成、功效和主治是方劑的基本內容,要熟記藥物組成,深刻理解功效,牢固掌握主治病證是學習方劑學的基本要求。方歌背誦是幫助記憶和加強理解的一種有效手段,初學者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方歌。同時還要注重實踐,隨師從診、研讀醫案等。總之,在學習中必須處理好理解和記憶的關系,培養較強的辨證、立法、組方的能力,為順利學習臨床各科奠定基礎。 (七)方劑記憶有訣竅 1.通過方名記憶方劑 中醫方劑的命名古無定法,方法很多。如從《內經》所記載的十三方來看,以主藥命名的為多,像生鐵落飲、澤瀉飲?!胺綍妗薄秱摗返姆絼?,既有以主藥命名的方劑,又有以功效、主治命名的方劑,也有比類取象法命名的方劑等。通過對方劑命名的分析和歸納,掌握方劑命名的規律,對于我們記憶和理解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很有益處。 (1)以藥物命名的方劑:主要有主藥命名、組方藥物命名、藥物味數命名等形式。主藥命名是指以方劑中主要藥物名為方劑名稱。方中主藥有一味,也有二味,甚至三味者。按一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吳茱萸湯、白頭翁湯等;按二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竹葉石膏湯、大黃附子湯、當歸芍藥散,青蒿鱉甲湯等;按三味主藥命名的方劑有:參苓白術散、半夏天麻白術湯、三仁湯等。 (2)以組方藥物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組成中的全部藥物名為方劑名稱。如麻杏石甘湯,即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四藥組成;麻黃附子細辛湯、苓桂術甘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蔥豉湯、參附湯、良附丸、枳術丸等。 (3)以藥物味數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藥物組成時所具有的藥物味數來命名方劑的。如四物湯、四君子湯即四味藥,八珍湯即四物湯合四君子湯即八味藥;還有獨參湯、二至丸、三子養親湯、四磨飲子、五皮飲、六味地黃丸、七味白術散、八正散、九味羌活湯、十灰散等。 (4)以功效命名的方劑:是指以方劑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證來命名方劑的。如大承氣湯具有峻下熱結順承胃氣下行之功。主治陽明腑實,熱結便秘證;濟川煎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濟川”乃資助河川以行舟車之意,主治腎虛便秘;敗毒散具有益氣解表,散寒祛濕功效,扶其正氣,敗其邪氣。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逍遙散逍遙自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養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清營湯清營涼血,主治熱在營血之證;清宮湯清心安神之劑;清暑益氣湯有清暑益氣之功;清骨散善清骨蒸勞熱;金鎖固精丸實為固精止遺之丸;消瘰丸為消瘰軟堅之方等。 2.以類歸從記方劑 方劑的分類方法上,歷代醫家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對眾多的方劑進行歸類,其中按主方(祖方)歸類是其分類的方法之一。以類歸從正是按主方(祖方)歸類的記憶方法,即以某一代表方為主方,在記憶此方的基礎上,來記憶衍生出來一類附方、變方。如仲景傷寒論的方劑,經后人歸納后類方很多,有桂枝湯類方,即以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為主方,類方有桂技加芍藥湯、桂技加大黃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杏樸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去芍藥湯、新加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等二十余首;麻黃湯類方,即以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為主方,類方有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葛根湯、麻黃升麻湯等十余首;柴胡湯類方,即以柴胡湯(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姜、大棗、甘草)為主方,類方有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瀉心湯類方、白虎湯類、承氣湯類、四逆湯類等。總之,我們若能記憶幾十首類方,依次推演,這樣可記憶的方劑將是十分可觀的。同時以類歸從記憶方劑還能對病機、治法共性的類方研究具有較好的作用,有助于進一步深刻理解主方(祖方)的理法證治,并推其演變,求其法度,掌握類方的配伍變化規律。無論是對于我們記取方劑,還是全面掌握方劑大有裨益。 3.背誦歌訣記方劑 背誦歌訣記憶方劑是學習中醫的基本功之一。從古至今學習中醫的大多要經歷背誦湯頭歌訣的過程,為了便于學習,我們的前人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方歌,如清·汪昂《湯頭歌訣》、北京中醫學院編寫的《湯頭歌訣白話解》等。作為初學者大多選擇一種現成的湯頭歌訣來背誦,只要“歌不離口”,堅持背誦,日積月月,直到滾瓜爛熟,脫口而出的程度,定能在臨床上自如地運用成方。在背誦方歌專著或背別人已編成的方歌時,一般要自己讀一下,如不順口,還可以自編。凡是自編自背又叫自編背訣法,自己編寫方歌,就得有編訣的方法,常見的編訣法有: (1)一條鞭:是根據方劑藥味,不按平仄聲音韻,用一句不拘長短的字句來編寫的方法。常用于簡單的、藥味不多的方劑,編寫時以順口為度。即一方一句成一個整體。如五仁丸:五仁桃杏松柏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止嗽散:前部荊桔甘皮菀〔白前、百部、荊芥、桔梗、甘草、陳皮、紫菀〕。如四物湯:芎歸芍地(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等。 (2)三字經:三字經是古人用于各種啟蒙教育便于記憶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在中醫的啟蒙教育中影響較大的是清代陳修園編寫的《醫學三字經》,它頗受廣大初學者歡迎。用三字經的形式編寫中醫藥教本是有很多優點,它字數少,內容精,讀之順口,容易記憶。在方劑記憶編訣也有同樣的作用。如銀翹散:銀翹散,荊豉蒡,薄甘桔,葦竹湯。桑菊飲:桑菊飲,翅杏仁,薄甘桔,蘆葦根。 (3)四言體:四言體文字少而精,四字成句,朗朗上口。如十全大補湯:八珍芪桂,十全十美。四君子湯:四君子湯,白老茯人。小承氣湯,大黃厚實。玉屏風散:玉屏風散,黃芪術防。也可以對于藥味組成較多或幾首類似方劑用四言體的編訣方法編在一起。如毓麟珠、贊育丹:兩性不育,贊育毓麟,基本八珍;菟杜椒鹿,寒去溫存,毓麟如此,贊育問津,贊育良劑,下列藥味,蓯蓉仙茅,桂附萸杞,蛇韭淫羊,巴杜歸地,白術健脾,相須有利,煉蜜為丸,陽萎可餌。 (5)五言體:五字成句,較四言體更為活潑。五言體,一般四句成一首,但在實際運用中,也可以根據情況二句成一首或六句成一首。如六味地黃丸: 六味益肝腎,陰虛火旺餐, 地八淮萸四,丹苓澤瀉三。 再如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二陳半夏陳,甘草與茯苓。 (6)七言體:方劑的湯頭歌訣采用七言體形式的較多,如汪昂編寫的《湯頭歌訣》就是按七字成句,用聲韻進行編寫。雖然現在流行的一些湯頭歌訣專著,多按七言體編寫,但編寫時聲韻要求比較嚴格,要真正編寫好亦比較難。如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5.細評趣味記方劑 趣味記憶方劑就將比較枯燥而難于記憶的方劑,通過比類象征聯想到平日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人或事物,或取同音同義、近音近義的方法,使的方劑記憶變成有趣的記憶。如:“三仁湯”有人就把它編成了“三人爬竹竿,撲通滑下來”一句話,僅十個字,就把方中的杏仁、蔻仁、薏苡仁、竹葉、厚樸、通草、滑石、半夏牢牢記住了。只要一提起三仁湯,我們就可以有趣的聯想到:有三個人爭著去爬竹竿,互不相讓,結果“撲通”、“撲通”地都滑下來了。這樣生動有趣的聯象,會留下深刻的記憶,顯然要比平淡乏味的“方歌”來得快、記得牢。如導赤散由生地、木通、竹葉、甘草四藥組成,可趣記為成:“竹桿通地”。龍膽瀉肝湯有龍膽草、車前子、木通、黃芩、山梔子、當歸、生地、澤瀉、柴胡、甘草組成,可趣記為“龍車通黃山,當地卸柴草”。生化湯由當歸、川芎、桃仁、干姜組成,可趣記為“曹劌兄掏姜(即草歸芎桃姜)”……等等??傊诓贿`背辨證論治的精神與準確用藥原則下,以音、義或巧妙記法為基礎進行趣味性編訣,是一種記憶方劑的好方法。但在編排時不可牽強附會,生硬地拉扯在一起而曲解了方劑的原義;還要避免低級庸俗,不能上口;盡量做到淺顯而不俗,富有高稚之感。近年來,趣味記憶方劑的書籍很多,如《360首方劑速成趣記》等。 6.字頭合并記方劑 在學習《方劑學》中,我們都積累過一些記憶的經驗。比如:清熱解毒劑中的“五味消毒飲”,由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組成。我們把每個藥名拆出一個字,組成“花”、“花”、“公”、“紫”、“紫”,再利用諧音關系,只取“花花公子(紫)”四字,這樣就好記多了。 再如:滋陰潤燥劑中的“麥門冬湯”,由麥冬、大棗、人參、半夏、甘草、粳米組成。我們在每一味藥中拆一個字,組成“麥大人半草米”。輔以諧音,就是“麥大人拌炒米”。如果你再想象一下“麥大人”拌炒米時把臉弄滿煤煙時的尊容,一定忍俊不禁,印象就更深了。 又如:清臟腑熱劑中的“芍藥湯”,由黃芩、木香、黃連、當歸、檳榔、白芍、甘草、官桂、大黃(別名“將軍”)。如加以拆字并諧音,可成為:“秦香蓮當兵,索草跪將軍”(秦香連當檳芍草桂將軍)。如果再想象一下“秦香蓮”想當兵而要來草墊,跪在上面求將軍的迫切情形,你就更容易記住了。 以上例子,說明我們平時就已經不自覺地掌握了“字頭合并法”的初級技能。為了完善這一技能,我們有必要將它深化、系統化。這里先下兩個定義:將大量需要記憶的藥物名稱,合并成少量內容再加以記憶,這種方法叫做合并法。在合并法的基礎上,最后將二級聯想后所剩下的藥名各取其字頭(或其中一個重要的字),簡化成一句詩或一句話再加以記憶,達到以少記多、以簡記繁的目的,這樣的記憶方法叫做字頭合并法。 醫中百誤歌 清 程鐘齡 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兮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 病家誤,不直說,諱疾試醫工與拙,所傷所作只君知,縱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誤,性躁急,病有回機藥須吃,藥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醫也不必。 病家誤,在服藥,服藥之中有竅妙,或冷或熱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誤,最善怒,氣逆沖胸仍不悟,豈知肝木克脾元,愿君養性須回護。 病家誤,好多言,多言傷氣最難痊,勸君默口存神坐,好將真氣養真元。 病家誤,染風寒,風寒散去又復還,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盜賊更摧殘。 病家誤,不戒口,口腹傷人處處有,飲食相宜中氣和,鼓腹含哺天地久。 耽嗜醫經五十年,野芹曾獻紫宸前。 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錢。 齒豁頭童六十三,邇來衰病百無端。 舊游馬上行人老,不是當年過汝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