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高濂《遵生八箋》正方
白術,氣性柔順而補,每用二斤,秋冬采之去粗皮;赤術,即蒼術也,性剛雄而發,每用十六兩。二藥同用土炒。
二藥用木石臼搗碎入缸中,用千里水浸一日夜,山泉亦好,次入砂鍋煎汁,一次收起再煎一次,絹濾去渣,將汁用桑柴火緩緩煉之熬成膏,磁罐盛貯封好,入土里埋一二日出火氣。日服三錢,白湯調下或含化俱可。久服輕身延年,悅澤顏色。忌食桃、李、雀、蛤、海味等。更有加法曰九轉。
二轉加人參二兩,煎濃十二次熬膏入前膏內。名曰長生神芝膏。
三轉加黃精一斤,煎汁熬膏入前膏。名曰三臺益算膏。
四轉加茯苓、遠志各八兩,熬膏加入前膏。名曰四仙術志膏。
五轉加當歸八兩,酒洗熬膏,和前膏內。名曰五老朝元膏。
六轉加鹿茸、麋茸各三兩,研為末,熬膏和前膏內。名曰六龍御天膏。
七轉加琥珀,紅色如血者佳,飯上蒸二炊,為細末一兩(50克),和前膏內。名曰七元歸真膏。
八轉加酸棗仁,去核凈肉八兩,熬膏和前膏內。名曰八神衛護膏。
九轉加柏子仁,凈仁四兩,研如泥入前膏內。名曰九龍扶壽膏。
[按語]
方中赤術即今之蒼術。蒼術、白術,《神農本草經》并未區分,統稱為術;至南朝陶宏景,則有赤術、白術之分;自宋以后,始有蒼術之名。蒼術、白術功能相近,均為健脾燥濕之品,但白術氣不香竄,守而不走,而又有補益脾胃之功;蒼術氣味芳烈雄厚,走而不守,故尚有解郁辟穢之用。
在臨床上白術多作為健脾益胃、燥濕和中藥使用。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說:“白術,性溫而燥,氣不香竄,味苦微甘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瀉,治
脾虛作脹,脾濕作渴,脾虛四肢運動無力”。《本草匯言》又說:“白術,乃扶植脾胃、散虛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也。”蒼術則多作為健脾燥濕、解郁辟穢藥使用。如《本草正義》上說:“蒼術,氣味雄厚,較白術愈猛,能徹上徹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故時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驅除穢濁惡氣,陰霾之域,久曠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濕困脾陽,倦怠嗜臥,肢體痠軟,胸膈滿悶,甚至填脹而苔濁厚膩者,非蒼術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痰飲彌溫,亦非此化。……而脾家郁濕,或為填脹,或為腫滿,或為瀉泄瘧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腫,或積肥滯而二便不利,及濕熱郁蒸發為瘡瘍流注,或寒濕互結發為陰疽痠痛,但有苔濁不渴見,蒼術一味,最為必需之品。
蒼術、白術又都是古人常用的服食之品,在古代醫學文獻中有不少服術而長生不老的記載。特別是蒼術,尤為常用,以蒼術為主藥的延壽藥方不勝枚舉。據《本草綱目》記載,服食蒼術具有“烏髭發,駐顏色,壯筋骨明耳目,除風氣,潤肌膚,久服令人輕捷。”二轉加人參,以大補元氣,生津益智;三轉加黃精,以補中益氣,添精生津,補益心、肺、脾、腎諸臟;四轉加茯苓、遠志,以養心安神;五轉加當歸,以
補血養血;六轉加鹿茸、麋茸,以溫腎壯陽,滋精益血,強筋壯骨;七轉加琥珀,以鎮驚安神,活血消瘀;八轉加酸棗仁,以養肝寧心,斂氣安神;九轉加柏子仁,以滋腎潤燥,養心安神。
本方九轉之后,不僅能補脾益氣,而且可滋腎壯陽、養心
安神、補肝益血。此外,尚可燥濕化痰,活血化瘀。方中所選藥物也多為益壽良藥。其中不少藥物亦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確有延年益壽和滋補強壯作用。本方藥適宜于中老年人精虧陽衰、氣血不足者服用,陰虛火旺者應當忌服。服用者應忌桃、李、雀、蛤、海味等。在臨床使用時,可根據人之體質情況,酌情選用其中不同加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