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談談氣的哲學意義,氣這個概念,從常識到哲學,經歷了一個過程,在中國的古代文獻,包括中醫的文獻當中都可以表現出來常識性的概念,是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比如,在中醫的古書當中,提到云氣、水氣、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等等,它最初是作為常識概念出現的,婦孺皆知的,而這個概念表述的是具體的物質,具體的物質概念。
哲學范疇,人們從常識的概念,認識不斷的深化,從具體經過抽象,上升為哲學概念,那么氣這個哲學概念是什么呢?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具有運動功能的客觀實體,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源,是一個抽象的物質概念,是物質與功能的統一,這個概念,它有幾個要素: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內涵,這種物質肉眼難以看到,極其細微的物質。它具有運動的屬性,所以從哲學上講,它是具有運動功能的客觀實體。用它來說明世界的本源,因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源。
它是一個抽象的物質概念,大家注意,哲學的物質概念是抽象的物質概念,中國哲學這個氣是極細微的物質,它有什么樣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學所說的物質有什么區別呢?區別在最后這一個要素,是物質與功能的辨證統一,這一點從古至今,中國的哲學表述氣一直是這樣一個觀點,就是說氣是極細微的物質,它具有運動的屬性,同時它還有功能的含義,用我們今天的術語表示它,就是物質、功能的統一,注意物質和功能統一,絕不是既可是物質,又可是功能,兩個含義,如果既可是物質,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論,說物質和功能統一就是一元論,想到氣就是物質的時候,同時思維就必須反應出它有功能,而我們考察問題,是從功能來考察這個氣的,它-氣這樣一個定義,也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科學思維方法,系統整體的科學方式,這里面請同學們記的,一、氣是物質,二、它有運動的屬性,三、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四、物質和功能統一,把這些內涵記住了,才真正了解中醫學所說那個氣的真正含義,這是指從哲學層次來說。
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在氣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用氣這個概念,不僅僅是表現它,說明世界的本源,說明世界如何來運動,而且精神現象也用氣來解釋,那發展到這兒,由原來的哲學意義又加以引申,如果說上述氣是極其細微的物質,具有運動的屬性,是構成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和功能統一,是氣這個概念的本義的話,那么氣不僅指物質現象,而且還指精神現象,進一步來引申,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氣來表達,都可以用氣來說明,在這種條件下,氣的含義就由本義引申為,我們稱之為泛義,在中國的文化當中,氣的泛義是指世界上任何現象,不僅僅是物質現象,也包括精神現象,這個人有人氣,講這個人,講的精神現象,有陽剛之氣,柔弱之氣,它說明的是精神現象,孟子講,講仁學,講浩然之氣,由此可見,在中醫學氣一元論里面,氣的第一個概念,它表述了這個概念,表述的含義在哲學含義,要求大家記住的是它的本義,同時了解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包括在中醫學的論著當中,使用氣這個概念,不僅僅說明物質現象,而且也在說明精神現象,但是它的本義記清楚。
生理之氣為核心 | 自然之氣 ─ 天地之氣、五行之氣、四時之氣等。 |
生理之氣 ─ 人氣、陰陽之氣、清濁之氣、臟腑之氣、真氣、宗氣、營氣、衛氣等 | |
病邪之氣 ─ 六淫之氣,惡氣、毒氣等 | |
藥物之氣 ─ 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氣等 |
運行不息,極細微的精微物質 ─> | 生命物質與生理功能的統一 |
生命物質系統 ─> 氣 ─> 血精津液 ─> |
(一)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
(二) 運動是氣的固有屬性及其存在形式
基本論點: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包括兩個方面: 中醫學認為,世界(就是宇宙)是由氣構成的,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老子說“通天下一氣耳”,也就是說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本原于氣,中醫學這樣的觀點,是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氣論思想,在中醫學,大家翻開內經看,歷代書在論述世界的構成的時候,都講氣是世界的本原,論述生命的時候,講天地是由氣構成的,那人呢?中醫講“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之所生,全賴乎氣”,那么就是說生命本原于氣,生命是物質的,什么物質呢?本原于氣,那么生命怎么形成的呢?是“天氣合氣,命之曰人”,這生命是自然運動的結果,是天地之氣運動變化的結果,說人的生命過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取決于氣的運動變化,說“人之所生,全賴乎氣”,氣一元論的內容里面第一個觀點,就是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這里面請同學們掌握兩個最基本的思想,
一、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
二、生命運動,也是由氣構成和運動的結果,也就是說氣,一是宇宙的本原,
三、也是生命的本原,那就是說天地人本原于氣,所以說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這是從氣論學說,氣一元論來認識世界,認識生命這個角度,世界本原于氣,世界的運動變化,是由氣運動變化的結果,生命本原于氣,生命過程就是氣的運動變化過程。
運動是氣的固有屬性及其存在形式,那么這個氣的性質,它是一種極細微的物質,它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它的屬性,它有運動的屬性,那么氣運動以后,就有表現的形式,我們看氣的運動屬性,中醫學強調氣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在中醫學的文獻里面,講說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講變、講化,這句話就是氣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用氣的運動變化,可以說明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下面這句話,大家不需要背,理解這個意思,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這句話的內涵告訴我們,隨著氣的運動變化,事物就表現為發生發展衰亡的過程,生命就表現為生長壯老已的過程,自然界的變化,生長化收藏,事物的變化,發生發展和消亡,生命運動的生長壯老已,本原于氣,都是氣運動的結果。
存在形式,它叫升降出入,中國古代哲學講氣升降出入,咱們中醫學也講氣升降出入,這個術語是源于中國古代哲學,不是我們醫學自己的、獨立的科學術語,而是移植過來的,那么運動的結果有形化、有氣化,形化、氣化兩者不斷的變化,用另外一個術語表達叫形氣轉化,肉眼可見稱之為形化,氣的運動過程肉眼不可見叫做氣化,形化氣化兩者不斷的運動,形成形氣轉化,說世界的變化是形化氣化,形氣轉化的結果,生命也是如此,用這樣一個觀點解釋生命,叫生命有機體,就是氣不斷的進行升降出入氣化的機體。
講氣運動的根源,氣運動的原因用氣本身來說叫氣有勝復,中醫的術語,內經講“氣有勝復”,這個氣運動起來以后,表現為內部的陰氣和陽氣的運動,說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氣本身一分為二,陰氣陽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用地道的中醫術語來表達,叫氣的陰陽相錯,使氣不斷的發生升降出入,形化、氣化,形氣轉化這個過程,大家看這個示意圖,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氣本身一分為二,分為陰氣陽氣,陰氣陽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使氣發生了運動變化,氣有什么特性呢?氣有感應性,相互感應,那么中國哲學里面這個氣,是無孔不入,具有侵入性,在事物之間可以互相滲透,這樣它才能夠不斷的形化和氣化,也就是說陰氣和陽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表現為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氣由這個事物可以到另外一個事物,形成另外一個事物,它們在事物之間可以相互滲透,這個相互影響的結果,萬物化生,才形成了世界萬物,才構成了生命的運動。
(三) 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
中介是表征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內部不同要素之間,間接聯系的概念。
什么叫做氣的感應性,氣的感應性是指氣一分為二,表現為陰氣和陽氣,陰陽二氣的交感相應,簡單說,就是陰陽交感。
氣的可入性和滲透性,可入性是因為氣非常細微,既無形質又有形質,無處不入,無所不有,貫通一切,滲透性是指氣能夠滲入其他事物之中,或老是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使自己變為陰氣、陽氣、風氣、云氣等等,表現出氣的多樣性,這是氣的可入性和滲透性。
上述三者,就是中醫學的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我們這里簡要的介紹一些它的基本觀點,第一,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這個本原是物質,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承認天地萬物由氣所構成,承認生命是物質的,由氣所構成,第二,氣具有運動的屬性,它運動的形式表現為升降出入,表現為形和氣之間的相互轉化,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是氣內部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第三,氣是天地萬物相互感應的中介,是指氣具有感應性、可入性和滲透性,正因為它且有這樣的特性,有中介的作用,事物之間才能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由這一事物表現為另一事物,派生出另一事物,表現為世界的五彩繽紛,表現出事物的多樣性,就是由氣所決定的。
(一) 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
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確立了中醫學的自然觀,所謂自然觀,就是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中醫學根據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從內經開始一直到現在,貫穿了全部中醫理論體系。中醫學強調天地人統一于氣,就是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句話就集中體現了中醫學對于自然的總的看法,就是中醫學的自然觀,具體說來,中醫學承認自然是物質,人是物質,生命是天地自然運動發展變化的結果,因此強調天地和人本原于氣。
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觀,具體表現為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天地人統一于氣,做為人體來說,形體和生理功能本原于氣,統一于氣,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運動,是人體的形材神統一的結果,有了形,才有功能。中醫的氣一元論,強調物質和功能的辨證統一,強調由于這個思想認識到形和神合一,形神統一,生命是形神統一的,這是如何看得生命運動,那么健康為形神合一,疾病形神不統一,這個思想來源于中醫學氣的基本概念,氣論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統一于氣,天地人統一于氣,根據這個思想決定了看待醫學問題,考察人,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和環境是個統一體,人自身是個統一體,統一于什么呢?統一于氣,這個觀點來源于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這個思想反映了具體的醫學觀,具體的醫學模式就形成了人--社會--心理的整體醫學模式。
確立了中醫學的生命觀,中醫學承認生命是物質的,從哲學的層次回答生命問題,認為氣是生命的本原,從醫學層次,具體科學來說,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合陰陽之氣,媾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從哲學層次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又從醫學具體科學的層次,來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
確立了中醫學的健康觀,用氣一元論來解釋,用氣的運動變化來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那么氣和則為正氣,氣的陰陽二氣的運動,處于一個和諧狀態,稱之為氣和,內經講“和則為正氣”,中國古代哲學氣論學說也講了這句話,講和則為正氣,失和者為邪氣,把它引入到中醫學來,內經講說“氣和則為正氣”,什么意思呢?是指氣的運動變化處于和諧的狀態,意味著健康,這是從氣一元論來解釋健康這個概念,具體表現為中醫學認為健康,人的機體就是一個不斷的升降出入,形化為氣,氣化為形,形氣不斷地進行轉化,這樣一個氣化作用的機體,這個過程處于和諧狀態,或者說叫做動態平衡,意味著健康。
確立了中醫學的疾病觀:用氣一元論來認識病因,氣失去和就叫邪氣,所有的邪氣用氣的觀點叫失和,那么氣失和謂之邪,氣和者為正,提出了邪正交爭的基本觀點,發病觀點。病機,有一句非常好的命題,在中醫這個文獻里面說“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地”,說氣在運動變化過程,在哪一點失去其和,在那一點就出現了疾病狀態,具體地說表現為升降出入失常,說胃氣上逆,呃逆、噯氣、惡心、嘔吐,胃氣應該下降,那么上逆,失去和,那它就發生了疾病。
確定了診斷觀,中醫學在氣一元論的指導下,強調審察五臟的神形,通過四診合參審察神形,要了解什么呢?了解真氣的虛實,就是了解氣的虛實,具體氣虛實變化形態是什么呢?失調的形式是什么呢?有虛、有滯、有上、有下、有結、散、亂等等。
確立了中醫學治療疾病的防治觀點,防治觀,中醫強調治病之道,氣納為寶,強調保護氣,養生之道,以氣為本,中醫養生學里的一個調氣學派,就是從氣這個層次來認識,那么具體怎么樣來調氣呢?方法很多,基本指導思想就是整體調節,三因制宜,做到氣納,做到由不和調整為和,無論是治療、或者是預防、或者是養生,都是以氣為本,這是第一點,氣一元論在中醫學當中的應用,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觀,具體表現為:自然觀、醫學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防治觀。
(二) 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
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建立了中醫學的氣化流行的整體觀念,怎樣來理解氣一元論確立了中醫學的氣化流行的整體觀念呢,氣一元論強周天地萬物本原于氣,正因為如此,天地萬物,天地人才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那么一我用它來回答,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最根本的原因,換句話說,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最根本的原因,因為它們三者統一于氣,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須把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氣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因此中醫學認識天地人、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始終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考察。
中醫學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時候,是從人和天地之間的聯系,從人自身的形和神的聯系,來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體現了普遍聯系的觀點,這三者是中醫學的基本觀點,我們回到這個題上來,就是確立了中醫學氣化流行的整體觀,這個觀點是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的基本觀點,反應到醫學里面來,回答了醫學的問題,形成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科學思維方法論,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
從方法論來說,思維方式來說,確立了中醫學的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上面我在講述氣化流行的整體觀時,從三個方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從思維方式來說,我們稱它為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所以定它為樸素的,就是因為它產生于古代的科學時代,人們通過直觀和抽象,主要靠直觀的頓悟,建立起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在這種條件下,我們稱其為樸素,注意,中醫學這個氣一元論,所形成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不能稱為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為什么這樣說呢?中醫學的樸素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從整體來把握事物,把握得非常準確,但在微觀層次上,認識的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就是,不是那樣精細,而現代科學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它是在分析還原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它既要從整體來把握,同時它又要從精細的結構上,就是微觀層次上來把握,現代科學的系統整體思維方式,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之上的,不是建立在古代科學基礎之上的,雖然兩者本質上相同,做為思維方式形式相同,但是產生于不同的科學時代,它們還是有區別的。
難點是氣的概念,對于氣的概念的理解:
中國古代哲學所說的氣,這樣一個哲學概念,與西方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不同的。咱們中國傳統哲學從建立哲學氣的概念,是以云氣、天氣等氣體為模型,從直觀,逐漸從常識概念,經過長時間的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抽象出來哲學的物質概念─氣;而西方哲學的物質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學基礎之上的,是以靜態的固體物質、固體模型為基礎的,這兩種不同的哲學體系,所建立的物質概念,它們的根據是不同,內涵是不同的。我們講氣的可侵入性、滲透性、感應性,是西方哲學的物質概念所沒有的,這就是氣是物質又是運動,這一點,東西方哲學物質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講幾點,西方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學講的物質就是物質,它在哲象的物質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質和功能的辨證統一;而中國古代哲學氣的概念,它非常強調氣的運動性,是從氣的運動、升降出入、氣化、形氣轉化,來考察世界的發生發展,考察生命的運動。而不是從氣的結構是怎樣,這個結構怎樣決定了世界的發生發展?怎樣決定了生命的運動過程?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別,所以請同學們在學習中醫學的氣一元論的時候,把重點放在對氣的概念的理解。對于氣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經有過:
從五版教材以后,最終大家意見基本統一,統一到氣是物質。但是對氣是物質這個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強調氣只能表述物質,不應該有功能的含義;另一種意見,氣是功能和物質的辨證統一,這種爭論,這種研究,可以繼續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進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覺得最后,對氣的定義,中醫學氣一元論里面,氣的定義,到底應該怎么表述?應該尊重中國傳統哲學的歷史,還中國傳統哲學本來面目,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來表述中醫學氣一元論,氣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來表述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如果我們把氣僅僅限定為物質的含義,它不是物質和功能的統一,我們前提是氣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氣萬物的運動變化都取決于氣。我們研究中醫學,講臟腑的生理功能的時候,心、肝、脾、肺、腎,就以心為例,說“心主血脈”,在這一點上,從生理上和現代的解剖、生理學,沒有什么區別。“心主神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單純靠心臟的解剖,那個形體所能決定的,得出來的結論。正是因為中醫學承認,按照中國古代哲學氣的概念,承認氣是物質和功能的統一,而用系統整體的思維方法,從功能狀態來考察生命運動,因此得出結論,臟腑的生理功能與它所依據的生物學基礎,不是完全一致的,這才能解釋得了“心主神明”,為什么中醫學的臟腑,它的功能,不能單純用解剖學來解釋?無論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發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難以解釋。這是由于中國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的,歸根到底是中國的哲學所決定的,它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對概念的表述,對事物的認識。否則的話,我們今天要從事科學研究,強調中醫學那個氣,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不是物質和功能的辨證統一,只承認它是一個靜態的物質,它是運動的物質,而不含有功能的意義,那么我們近期從事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得出那些數據,就歸結到解剖學上去了。我們就追求這物質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質如何,經絡研究不就是個例子嗎?經絡的本質是什么?追求它物質基礎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去研究中醫?我想再一次強調中醫學氣這個概念,怎么樣來理解中醫學氣的概念,我今天給大家講的:
氣一元論這一節,核心是氣的概念,講氣是物質和功能的統一,它和既是物質又是功能二元論,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想到五臟的時候,第一講到心,它是有形態的,我們講了最早的解剖學,有形態基礎,但是同時更重要又想到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質統一起來來考察它,不是立足點,就看心臟,它的解剖形態是如何,無論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個結構決定哪個功能,不是這樣的考慮,是總體來考慮,它有什么功能?這個思維方式,就是我們和西方的思維方式的根本區別點,也是中醫學的思維方式的特點,如果這個思維方式建立不起來,就無從談起我有中醫科學思維。
引申義是指陰陽對待的兩端,在中國哲學史的古書上叫陰陽對待,那個時候沒有對立統一這個概念,是叫對待,叫兩端,我們今天用現代的術語把它表述出來,陰陽的引申義是指相互對待的兩端,這個判斷哪來的呢?是氣分陰陽,一物兩體,這兩體是兩端,陰陽要相錯,表現為氣的勝復,它倆是相互對待的,張載的“正蒙.太和”里面說,“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講陰陽是一切對立的兩個方面,引申義的最基本要素,陰陽是一切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第二個要素,陰陽是氣本身所具有的對立統一屬性,運動是氣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屬性,它的運動的根本原因,是氣本身的陰陽的相互對待的兩端的運動變化,因此說陰陽是氣本身所具有的對立統一屬性,這是第二點要素。第三講的這個引申義里面,回答了氣和陰陽的關系,說一氣分陰陽,陰陽統于一氣,氣,一物兩體,氣有陰陽,回到它的本義,那么這個氣有陰陽,一物兩體,這個學說是張載提出來的,他在中國哲學史上對氣論的發展,發展到頂峰,到了明代的王廷相已經達到極至,那么這樣一個命題,氣有陰陽,一物兩體,回答了氣和陰陽的關系,用我們今天的術語來表達,說一氣分陰陽,陰陽統于一氣。
前面講了陰陽學說的哲學意義,四個要素,醫學上的意義,我們定義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氣,一分為二,陰陽的第一個內涵,它的義項,對一分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內容呢?它的內涵:
上述三者,就是中醫學陰陽這個術語里面的基本內涵。把它抽象出來,用張景岳的話說,就是“陰陽者,一分為二”,怎樣來理解張景岳的一分為二呢?通過上述三點,來理解張景岳的一分為二。
作為中醫學,解釋具體科學的具體問題的時候,那么陰陽這個概念,它的含義是怎么說的呢?我們用下面一句話來表述它,說陰陽是標示兩種對立的特定屬性和形態特征的范疇。陰陽是最大的概念范疇,
這就是中醫陰陽學說里面的醫學含義,簡單的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那么具體表述為上述一、二、三,三個內涵,這是一般的規律。那么具體的規律呢?陰陽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兩種對立的特定屬性,這里講特定屬性,陰陽規定事物的屬性、狀態是有條件的,它和矛盾論是不一樣的,它有嚴格的規定性的,所以提出來叫做特定的屬性和運動狀態,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屬性,也可以表示運動的狀態和趨向。但是前提是有條件的、是特定的,這就是陰陽的醫學含義。
陰陽:
日常概念、哲學概念、醫學概念、三位一體
氣、實體、屬性
在中醫文獻里面,陰陽這樣一個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氣候的冷暖;哲學概念,“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哲學,說“一物兩體”,兩體,相互對待的兩端,這都是哲學概念;還要和醫學概念,我們講醫學的含義的時候,具體講醫學,生命運動的屬性,生命運動的趨向和狀態,都可以用陰陽來規定它,講人體之氣,分陰分陽,人的運動狀態分陰分陽,那表現為醫學概念,三位一體的,由此提示我們,在學習中醫的時候,分析陰陽的概念,它的具體含義,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環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還是從哲學高度來說明問題呢?還是從醫學本身來說明問題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體現了咱們中國漢字的多義性,反應了中醫學里面的科學概念的多義性,而中醫學的科學概念,不是單義的,是多義的,具體反應為,所指陰陽可以是指氣,一物兩體,分陰氣和陽氣,也可以指具體的物質世界,也可以指事物運動的屬性,這就是陰陽的基本含義,那么我們學習陰陽的概念,要在中醫學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陰陽的概念,是從哲學層次來說明問題,哪些地方又是從醫學本身來說明問題,哪些是指氣而言,哪些指物質實體而言,哪些指物質的屬性和功能而言,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氣的含義,不至于把它混淆了,還要體現出來那個陰陽這一個術語,它的含義的多義性。
第二個題講陰陽的普遍性、相對性和關聯性, 內經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我們前面講它的定義的時候講,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的總規律,我們還原為傳統的語言,內經的話叫“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這個道,在這個語境里面,理解為規律、規矩,陰陽是天地運動變化的規律,所以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那么這句話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它具有普遍意義,所以用古代哲學的陰陽學說,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來解釋生命運動變化,我們中醫學引入來以后,形成中醫學的陰陽學說,用它來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這是第一點。
1.陰陽的相對性,我們前面講陰陽的含義是相互對待的兩端,我們判定事物的屬性,事物運動的趨向和狀態,是陰、是陽,是相比較而言的,所以“陰陽二字,固以對待言”,相比較而言,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事物,所以“所指無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陰和陽,是兩者相互比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聯系的事物,這兩類事物,或者運動的狀態和趨向相比較而言,來判定它的陰或陽,這就是陰陽的相對性,它具體可表現為:
(1)陰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如果絕對的就不能轉化了,陰不可以轉化為陽,陽也不可以轉化為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正因為它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它們才能互相轉化。
(2)無限可分性,大家注意,無限可分性,不是指一只筆按照數量的規定,每次都一分為二,無窮的分下去。陰陽的無限可分性,是從哲學上來說的,說無限和有限,它倆是相對而言的,同分析和綜合一樣,無限可分性是指從一分為二去看陰陽的普遍性,從一分為二去看陰陽的普遍性,這樣來理解無限可分性,就是說在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中,永遠可以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的運動、發展和變化,這才是陰陽的無限可分性。
2.相互關聯性,判定事物的陰陽,無論是從屬性,或者是從運動狀態和運動趨向,一個首要條件是,這兩類事物必須內在具有關聯,怎樣才能叫做有關聯呢?它們必須在同一范疇,同一層次上,也就是說在相關的基礎上,才能夠用陰陽來加以說明,說“日為陽,月為陰”,那么日月這兩者,它倆是相互關聯的,在這種條件下,這種事物才能夠分陰分陽,說“日為陽,月為陰”,從性別來看,這個層次說“男為陽,女為陰”,這樣的來判定它們,分析它們的性別和日月的變化,分陰分陽,是在各自的層次上來分析,就不能夠說“男為陽,月為陰”,把這兩者放在一起,它們在不在一個層次上,不屬于同一范疇,不具有內在的關聯性,不能任意地用陰陽來加以表述。
用陰陽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也就是說對于事物,或者事物所反應出的現象,怎樣用陰陽來說明?劃分標準是什么?
依據,內經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屬性來反應陰陽的基本特性,由此類推,推理出來,火有熱的屬性,在運動趨向,有向上的屬性,而水有寒冷的屬性,運動趨向有向下的屬性,根據水火這樣一個屬性,最早的陰陽的含義,就是冷暖,火具有溫暖的屬性,水具有寒冷的屬性,從古人至今,劃分事物陰陽屬性,在咱們中醫學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屬性,做為劃分事物陰陽的根據。
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標準,這個是根據水火的屬性,做為反應事物陰陽屬性的依據,根據這個依據派生出來,具體的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標準,比如,陽,凡屬于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這樣屬性的事物和現象,就可以規定它們屬陽,為陽,相反,凡是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暗晦的、物質的等等,凡是具有這樣屬性的事物和現象,就可以規定它們為陰,大家注意,仍然是這兩者劃分事物的標準,是指兩類事物相比較而言的,例如,物質和功能放在同一層次,它們兩者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物質具有陰的屬性,功能具有陽的屬性,注意前提是這兩者相比較而言的,前提,物質與功能相對而言,物質為陰,功能為陽,離開前提,把物質和功能相比較而言這句話去掉,說物質為陰,功能為陽,這個判斷至少說是片面的,這個上面列出來作為我們本科生來說,只要掌握重要幾點,事物陰陽屬性劃分的標準,基本就夠用了,比如,從空間來看,上、下、外、內、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較而言,規定上、外、左、南、天,規定它為陽,相反,下、內、右、北、地,規定它為陰,注意前提應是,這兩者相比較而言,晝夜也是,晝夜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晝為陽,夜為陰,春夏秋冬,春夏和秋冬相比較而言,分陰分陽,溫度,溫熱寒涼,同樣是兩者相比較而言,規定溫熱為陽,寒涼為陰,濕度,干燥濕潤,兩者相比較而言,規定干燥為陽,濕潤為陰,重量,輕和重,相比較而言,輕者為陽,重者為陰,輕輕的上浮為天,濁陰的下降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兩者相比較而言,明亮為陽,暗晦為陰,事務的運動狀態和趨向,功能與物質相比較而言,功能為陽,物質為陰,上下升降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運動的動態變化,動和靜,兩者相比較而言,動者為陽,靜者為陰,人們的精神狀態、生命的機能狀態,與奮和抑制相比較而言,亢進和衰退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興奮、亢進為陽,抑制、衰退為陰,前提是,劃分事物陰陽的屬性,前提一定是兩類事物或者兩個事物,一定是相對地比較而言的,在這個前提下,規定按照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依據和標準,我們規定,何者為陽,何者為陰,條件是非常重要的,是兩者相比較而言的,舍此條件,不能任意規定,誰為陽,誰為陰。
表 1-1 陰陽屬性歸屬表
屬性 | 空間 | 時間 | 季節 | 溫度 | 濕度 | 重量 | 亮度 | 事物運動狀態 | |||
---|---|---|---|---|---|---|---|---|---|---|---|
陽 | 上外左南天 | 晝 | 春夏 | 溫熱 | 干燥 | 輕 | 明亮 | 功能 | 上升 | 動 | 興奮、亢進 |
陰 | 下內又北地 | 夜 | 秋冬 | 寒涼 | 濕潤 | 重 | 晦暗 | 物質 | 下降 | 靜 | 抑制、衰退 |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是陰陽對立,陰陽對立的含義:陰陽對立是指陰陽的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稱之為陰陽對立。
陰陽對立這個概念,它包含了什么樣一個原理呢?它能說明什么問題呢?陰陽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它推動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換言之,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陰陽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陰和陽對立,互相排斥、斗爭的結果。
我們在前面講陰陽,第一條是講陰陽具有普遍聯系性,它們是互相聯系的,說氣分陰分陽,一物兩體,那么陰陽又本原于氣,我們在這里把它分解開來講,陰陽對立,講第一個概念,就是陰陽雙方的互相斗爭、互相排斥,這里面并沒有排斥,陰陽之間,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
前面講氣分陰陽,講氣,它有可入性、感應性、滲透性,在這里為了學習,我們把陰陽對立,單純強調對立,什么叫對立?用陰陽對立這個概念、這個原理,來考察事物,來說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陰陽之間它們互相制約,用今天的話說,沒有統一就沒有對立,對立和統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話說,陰陽叫對立統一,咱們古書講“氣本為一,分陰分陽”,陰陽本原于氣,講的是一分為二,合二而一,既講對立,又講統一。那么對立,互相排斥、互相斗爭,是通過對立、斗爭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前提是既要排斥、斗爭,它們又要互相感應,條件是必須是互相制約的,制約是統一的結果,沒有統一就沒有制約,沒有制約就沒有對立,這里面講這個對立的含義,是要告訴我們中醫學分析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時候,始終用一分為二,陰陽對立統一、對立斗爭的觀點,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判定事物,在中醫學里用陰陽對立的含義來說明問題,說是指陰陽之間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爭,這兩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爭,推動了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這樣一個原理,在中醫學里就是用陰陽一分為二,這樣一種觀點和方法去認識世界,去認識生命的運動變化,去闡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比如自然界,我們把氣分為陰氣和陽氣,陰氣和陽氣兩者互相比較而言,相互對立,自然分,天為陽,地為陰,說天地這樣一個事物,我們把它一分為二,分為天和地,日和月,這樣一個事物,我們用陰陽對立的觀點,分日為陽,月為陰,其他以此類推。
看人體,解釋生命現象,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就是用陰陽對立的觀點,來看待人的形體,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為生命是陰陽對立運動的結果,有了陰陽對立與斗爭,才能夠有生長壯老已的發生發展變化,所以說“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從形神來看,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形為陰,神為陽,這兩者相比較,氣血,規定氣為陽,血為陰,飲食有氣有味,說氣為陽,味為陰,臟腑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臟為陰,腑為陽,這些只在說明,通過這些例子,通過陰陽對立的這個概念,建立起這個概念,用這樣一個概念,這樣一個觀點和思維方法,來考察生命現象,四診,察色按脈也要分陰分陽,色白為陰,色赤為陽,遲脈為陰,數脈為陽,煩躁為陽,萎靡為陰,都是相比較而言的,這些例子,也是只在說明,中醫學陰陽學說基本內容之一,陰陽對立這樣一個概念,它反應出來的原理,告訴人們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事物,去認識事物。
陰陽對立的意義,陰陽對立,陰陽學說的內容之一,陰陽對立,掌握它的概念,掌握它的原理,掌握它的意義,它的意義旨在,為中醫學奠定了一分為二的辨證觀,中醫學講辨證論治,這里面突出的強調的是運動的觀點,那么陰陽是氣分陰陽,所以辨證觀點奠定了中醫學用運動的、聯系的、矛盾的觀點,突出表現為中醫的科學思維觀,這個思維方式,用矛盾分析的思維觀,就是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這個陰陽就是一分為二,相互對待的兩端,用現代的術語說,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問題,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就奠定了中醫學的辨證觀。建立了中醫學的分類方法,中醫學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二分法,對任何事物屬性、運動的狀態和趨向,第一次分類,就是分陰分陽,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如此,中醫學也是如此,在中醫學里,對事物的分類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陰陽分類方法,這就是陰陽對立這個概念。
(1) 奠定了中醫學一分為二的辨證觀
(2)為中醫學提供了二分法的分類方法。
含義,陰陽互根是指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在歷代著作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說“陽根于陰,陰根于陽”,它就是表達了陰陽之間互根的關系,回答了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的,我們這個定義是現代語言,說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根據,這種關系,或者關系去掉,定義非常簡單,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稱之為陰陽互根。
陰陽對立是講兩者之間的關系,陰陽互根還是講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個定義從邏輯學來叫關系定義,說“陰以吸陽,陽以煦陰”,這八個字也回答了陰陽是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的這個概念,陰陽互根的概念。
到了張景岳就講“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還是講陰陽之間的互根,那么最重要的,記住,我們說陰陽之間的相互依存、互為根據,謂之陰陽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說“彼此相須”,也可以去掉它,不影響它的互相依存、互為根據那個含義,這是第一點。
用“陰陽互根“這樣一個原理,使中醫學從事物之間互相聯系這樣一個觀點,去認識世界,來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晝夜、清濁、升降等等,我們在講陰陽對立的時候,講它們之間的兩端、對待,而這兩端和對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為根據,才能存在,才能構成了這對事物,因此,這個天地,一是兩端,天為陽,地為陰,二,它們之間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須,相互依存,互為根據的,沒有天無所謂地,沒有地也無所謂天,它們必須同時存在,晝和夜也是如此的,我們規定“晝為陽,夜為陰”,這一類事物,兩者相比較而言,是兩端,晝一端,夜一端,說“晝為陽,夜為陰”,但是它們這兩端又是有內在根據的,具有普遍聯系的,表現為兩者必須同時存在,互為根據,互相依存,就是說必須互根,再舉升和降,我們講氣機的升降,升和降,升為陽,降為陰,升降的兩端,講它的對立,而同時它必須互為根據,互相依存,彼此相須,同時存在,有升無降,有降無升,都不可以,兩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類推。
人體而言,上面講陰陽對立的規律,說臟為陰,腑為陽,所謂臟腑,這兩類是互根的,它不僅是陰陽在屬性上是互相對立的,而且臟腑在同一范疇,臟和脥必須互相依存、互為根據、彼此相須,生命運動才正常,“沒有臟也無所謂腑,沒有腑也無所謂臟”,強調人體臟腑之間的互相聯系,它體現了陰陽互根,說形神也是如此,說形為陰,神為陽,形神統一,規定形和神分陰分陽的時候,強調形和神兩者的對待,講合一,講它們互為根據、互相依存,單純有形、單純有神,都不可以,必須同時存在。
氣和血也是如此,氣和血,是中醫學里面的生命物質的兩大系統,前面在導論里講,生命物質系統,有氣、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氣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氣所派生出來的,就是經氣化過程所產生出來的,氣規定它屬陽,在這個前提下,為了和它對偶,中醫歷代的醫家,又在血、精、津、液當中,取出血與氣相對,因此提出來,氣和血是人體生命物質的兩大系統,最早在哲學上是血在前,氣在后,叫血氣,是血氣方剛,不叫氣血方剛,后來表述,變為氣與血,在咱們中醫學里面,氣和血這兩個字,我們分開來講。
中醫學認為是生命的兩大物質系統,
陰陽互根的意義,對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中醫學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觀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考察人的生命現象,一定是在天與地、人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的觀點來看待,考察生命本身,人體內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以五臟為核心的五臟系統之間的關系,也是強調人體內部各個組成部分在普遍聯系的前提下,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生命過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都是在人體內部要從聯系的觀點,從整體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間,要互相聯系的觀點,來考察生命現象和疾病現象,人和自然的關系,也是用聯系的觀點來考察,換言之,這樣一個觀點決定了中醫學看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不是就人談人,不是就人體本身某個系統談某個系統,而始終是從整體聯系的角度去考察問題,它反應了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科學思維方式,對闡述具體的生命過程和疾病過程的時候,就是應用陰陽互根這樣一個原理,來考察陰陽在消長變化過程中,彼此相須,互為根據,突出表現在病理上,強調“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由這個原理派生出來,中醫在調整陰陽的時候,不是單純調整陽,也不是單純調整陰,而是把兩者放到一個共同體當中,從陰陽互根的角度,同時進行調整,只是分清陽損和陰損,它們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療原理,在調整陰陽偏衰里還進一步講,張景岳提出來平補的方法,左歸和右歸叫平補,他和王冰注釋,“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重大的發展,奠定了中醫學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考察問題。這個思想指導了古代的醫家,創造了一個最著名的治療原理,就是張景岳所完成的,這一點,我們在陰陽學說的應用,將來在治則這一章里,還要進一步講。
子時 | -> | 陰消陽長 | -> | 午時 |
(子夜) | <- | 陽消陰長 | <- | (日中) |
陰陽平衡(陰陽均平)─常(均)、生理、健康 |
陰陽失調(陰陽失衡)─變(偏)、病理、疾病 |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的第三點,陰陽消長。消長是指增減、盛衰、進退的意思。所謂陰陽消長,是指陰陽之間的增減、盛衰、進退的變化,陰陽消長的規律是陽消陰長,陰消陽長,就是陰與陽之間彼此消長,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陰陽變化的節律,冬至,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到了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春夏期間,陽多而陰少,秋冬,陰多而陽少,這四季的更迭、變化,就反應出來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就是陰與陽之間在不斷地進行增進、進退,和發生盛衰的變化,陰陽消長反應了事物的數量的變化,自然界是如此,不僅是四季,那么晝夜呢也是如此,比如子時和午時,從子時到午時是陰消陽長,從午時到子時是陽消陰長,那么就是一天,一晝一夜,二十四小時體現了陰陽,晝為陽,夜為陰,它們不斷地進行著陰陽消長的變化,就人體而言,也符合這樣一個規律,人體陰陽消長的節律,有四時的陰陽,有晝夜的陰陽,它的陰陽變化,要與晝夜四時的陰陽相一致,也就是說,陰陽消長這樣一個規律,自然界事物之間、陰陽之間,存在著彼此消長這樣一個規律,那么人體,也存在著這樣一個消長的規律,中醫的陰陽學說,就是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闡述人與天地之間,陰陽消長的規律,來闡明生命運動的變化,接下來我們講一講
陰陽消長的意義:中醫學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說明生命的運動,說明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陰陽的消和長,體現了中醫學這個動態的觀點,陰和陽,它不是絕對的,它是運動的,出現了消和長這種規律,陰和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處于一個勻平狀態,在哲學上稱之為一,也稱之為均,也稱之為勻,在陰陽的消長過程中,處于這種狀態下,對事物,意味著處于正常狀態,對人體,意味著處于健康狀態,所以中醫才講,“陰陽勻平,命曰平人”,張景岳講的。
這個一、勻、均,是屬于常態,屬于生理狀態,屬于健康狀態,中醫所說的健康,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是指人機體內部,通過陰陽的消長變化,達到陰陽勻平的狀態,機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消長的變化達到勻平狀態,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環境之間,處于陰陽勻平的狀態,意味著健康,屬于正常的生命過程。
用陰陽消長的觀點,來闡述疾病的運動規律,陰陽勻平屬于常,而陰陽不勻平,我們稱之為陰陽失調,陰陽失調有盛衰的變化,通通稱之為偏、異、變,變、偏意味著陰陽消長的結果,不能夠使機體處于勻平狀態,于是從健康狀態轉化為疾病狀態,這就是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在我們醫學上,它的重要意義,一言以蔽之,中醫學用陰陽消長這個原理,建立起通過動態量變化,這樣一個觀點,去看得陰陽的運動,來看待事物和生命的運動變化。
陰陽轉化的含義,轉化是指轉換和變化,是指事物矛盾的雙方,經過斗爭以后在一定的條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陰陽轉化是指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就是互相轉變,互相變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如果說陰陽消長,屬于陰陽之間,量的變化的話,那么陰陽轉化,是屬于陰陽之間的質變,如果說陰陽消長,屬于陰陽之間變化之漸變的話,那么陰陽轉化,就屬于陰陽之間的突變。
陰陽轉化原理的意義
總之,陰陽轉化的意義在于:使中醫學建立起用陰陽動態變化的觀點來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運動過程,來把握異常生命過程,來認識復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到此為止,我們把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講完了,它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其中,陰陽對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內容,如果陰陽對立、互根義,我們用現代術語表達,那就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陰陽對立強調是陰陽的一分為二,相互對待,而陰陽互根強調的是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也就是它的統一性,正因為事物的陰陽在對立、互根的運動狀態下,它具體表現的形式,表現為量的變化,稱之為陰陽消長,在一定的條件下,由量的變化轉化為質的變化,稱之為陰陽轉化,實際上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對立、互根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具體應用,從三個方面來講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從科學方法論的角度講,分為:一,科學觀和方法論,二,論述中醫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教學書所舉的一些具體問題,那都是舉例,用陰陽學說如何闡述醫學的具體問題,陰陽學說為中醫學確立了正確的科學觀,這個科學觀包括三個方面,普遍聯系的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強調“陰陽之道,同氣相感”,這句話表述了陰陽之間的普遍聯系,那么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強調的是整體的普遍聯系,中醫學就是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體,陰陽交感,這樣一個普遍聯系的觀點。運動變化的觀點,通過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表達了事物的陰陽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用中醫的術語說,這種運動變化稱之為陰陽相錯,或者叫上下相臨,或者叫動靜相召,動靜也是陰陽的代名詞,動為陽,靜為陰,動靜相召,就是陰陽相召,上為陽,下為陰,上下相鄰,實際上就是陰陽相臨、陰陽相錯,它們都是同義語,陰陽相錯,上下相臨,動靜相召,運動變化的結果,“而變由生”,這樣的運動變化的結果,事物才能夠發生、發展和變化。
樸素的辨證觀,陰陽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為二,合二而一,陰陽對立強調的是一分為二,陰陽互根叫合二而一,就是對立與統一,用中國的哲學術語,叫一分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兩一,古代哲學書叫一、兩或者是二,一、二、一這樣一個關系,用這幾個字來表述陰陽這個樸素的辨證觀點,既要對立,又要統一,又要運動,又要變化,又要聯系,這就是辨證的觀點,那么陰陽學說為中醫學建立了聯系的觀點,運動變化的觀點和辨證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構成了中醫學的醫學觀,中醫學就是用聯系的、變化的、運動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運動。
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方法論,也就是說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奠定了中醫學的樸素辨證的思維方式,科學思維方式,我們說中醫學的思維方式是樸素的、系統的、辨證的思維方式,用陰陽學說來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突出的表現為辨證的思維方式,一分為二,合二而一,運動變化,普遍聯系,它突出的貢獻在于使中醫學建立起樸素的辨證的思維方式,強調是辨證的看,辨證要聯系,要運動,要變化,突出強調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運動、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稱之為辨證的科學思維方式,這在陰陽學說表現得最為突出,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鮮明特征,也構成了中醫學科學思維最鮮明的特征。
為中醫學建立了陰陽二分的分類方法,中醫學,
一,強調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屬性,事物運動的趨向和狀態,它們是屬陰還是屬陽,是相比較而言的,是要有條件的,所以說,所指無定在。
二,這種劃分的標準,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條件的轉移,它是可以變化的,在不同的條件下有不同的標準,就是劃分事物陰陽,不是一次劃分結束,這一相互聯系的一對事物,第一次劃分屬陽屬陰以后,它由這個性質永遠如此,不是這樣的,劃分的標準可變,表現為陰陽的相對性,體現了陰陽劃分的無限可分性。
就物質和功能而言,我們規定物質屬陰,功能屬陽,但并不意味著物質永遠屬陰,唯有屬陰,功能永遠屬陽,唯有屬陽,不是的,那么由于這個劃分標準是可變的,同樣是物質,物質還可以分為陰陽,功能還可以分為陰陽,它體現了中醫的辨證思維方式,是在運動變化中考察,就是陰陽分類,不是這一次用陰陽這個分類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個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不變的,它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是發生變化的。
人體組織結構
說明人的物質性─生之本,本于陰陽,人體是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體,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 ||||
劃分人體組織結構 | 上下 | 陽─上部 | ||
陰─下部 | ||||
表里 | 陽─體表 | 背腹 | 陽─背 | |
陰─腹 | ||||
四肢 | 陽─外側 | |||
陰─內側 | ||||
陰─體內(臟腑) | 陽─六臟 | |||
陰─五腑 | 陽─心肺 | |||
陰─肝脾腎 | ||||
經脈 | 陽經─循行四肢外側 | 手足三陰 | ||
陰經─循行四肢內側 | 三陽經 | |||
氣血 | 陽─氣 | |||
陰─血 |
論證中醫學的基本問題,醫學問題,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講他的形體,比如,用它來說明人體的物質性,我們前面講陰陽的時候,陰陽的定義,一是指氣的一分為二,指陰氣、陽氣而言,中醫講“生之本,本于陰陽”,這個陰陽是指陰氣和陽氣,氣是生命的本源,氣一分為二,分為陰氣和陽氣,陰氣和陽氣對立統一斗爭,結果,構成了生命和人體,所以人體就是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體,就這個意義講,生之本,本于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它旨在從陰陽學說,從陰陽二氣之間的關系,來說明人的物質性,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質,人體是物質的。
用它來劃分人體的組織結構,按照人體的部位不同,大致規定它的屬性,屬陰屬陽,這就是我們前面講那個兩分法,陰陽的兩分法,它體現了陰陽學說,分析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健康: | 健康: | |||
氣化: | 形神: | 物質與運動 | 形神合一 形氣統一 |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
機體與功能 | ||||
肉體與精神 | ||||
質能: | 物質與功能 | |||
運動: | 形神合一 | |||
形氣統一 |
用它來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用它來定義健康,陰陽勻平,命曰平人,就是陰陽處于兩者之間,通過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這樣運動變化的結果,達到陰陽勻平,就是陰與陽之間,處于一個和諧狀態,這個狀態中醫學定義為平人,我們今天解釋就是健康人,內經講,不病謂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沒有陰陽失調,沒有陰陽失調另外的含義就是指陰陽勻平。用陰陽學說來說明生命的運動過程,就是氣化運動過程,用它來解釋形神的關系,強調形神合一,形氣統一,在中醫學里面,形神這個概念它包括三層意思,是從哲學上講,物質和運動的一般規律,講形和神的關系,那么物質和運動,運動謂之神,物質謂之形,從這一般意義上來講,包括物質和運動之間的關系。
具體說來還包括機體和功能的關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機體的形態結構,形體和形體所反應出來的生理功能,這兩者的關系稱為形神關系。
最狹義的是指肉體和精神的關系,在中醫學里面,肉體謂之形,精神謂之神,包括這種從物質運動最一般的概念,逐漸地外延縮小,那么機體和功能的關系,就是物質和運動的下位概念,而肉體和精神的關系,它的層次又比機體功能外延又縮小,這三層意思,表達了中醫學的形神關系,用陰陽學說來看,說形為陰,神為陽,“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陰陽和諧謂之健康,那么形神合一,用陰陽學說來說,健康意味著形和神的勻平,用形氣來表示,形氣合一,形氣統一,用形屬陰,氣屬陽,那么陰陽統一,陰陽合一,意味著陰陽勻平,用陰陽學說來表達形和神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形神合一,形氣統一,用陰陽學說來說,就是陰陽勻平。
說明生命物質和生理功能之間的關系,叫質和能的關系,那么生命物質和生理功能,物質為陰,功能為陽,兩者既對立又互根,在消長轉化的過程中達到勻平,意味著生命過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勻平,意味著發生了異常的生命過程。
用陰陽的觀點來解釋運動的狀態,運動的狀態分為動和靜,動為陽,靜為陰,動靜互涵,動靜統一,動和靜達到和諧狀態,用陰陽學說來表達,就是陰陽勻平,那么通過氣化運動的結果,使機體達到形神合一,形氣統一,用陰陽學說來闡述形神、質能、運動的關系,論證了人體氣化過程的正常狀態,健康狀態,最后歸結為,用內經的話說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在中醫學里面用陰陽學說這些基本原理,來論述生命,論述健康,從不同角度來論證健康,論述人體的生理狀態。
外感與內傷 | 外感 ─ 陽邪 |
內傷 ─ 陰邪 | |
六淫 | 風、暑、燥、熱 ─ 陽 |
寒、濕 ─ 陰 |
用陰陽學說來論述人體病理變化,用中醫學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無非:一、病因,二、發病,三、病機,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第一個,病因,中醫學將病因分為陰和陽,內經里面有外感和內傷,規定外感為陽邪,內傷為陰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內傷病邪相比較而言,規定一方屬陽,一方屬陰,那么六淫和內傷相比較而言,它應該屬于陽的范疇,但是六淫還可以分陰陽,比如,風、暑、燥、熱,我們規定它屬陽邪,而寒、濕屬陰邪。病理上的陰陽失調,在這一章里面,僅僅介紹陰陽失調的基本規律,一般的規律,而具體的規律和變化,在病機一章做專門論述,陰陽失調,就是陰陽勻平在一定的條件下,失去了和諧的狀態,通稱為陰陽失調,這個陰陽失調,它的表現形式,可以是陰陽偏盛,也可以是陰陽偏衰。
陰陽偏盛包括陰盛和陽盛,陰盛表現出的病理變化,陰盛則寒,所以它表現出的證候的屬性叫寒實證,而陽盛,陽盛則熱,它表現的病理變化,證候的屬性叫實熱證,那么再用一分為二,用陰陽對立的觀點,用陰陽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判定說陰偏盛,陽偏盛,那么陰盛和陽盛,陰和陽之間,它們是互根的,是有聯系的,所以陰盛的同時,說陰盛則陽病,它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陽氣,那么機體在陰盛的同時,還會表現出某些類似陽虛的改變,僅僅是以寒實為主,還是以陽虛為主的問題,稱之為實寒,稱之為陰盛,意味著病理變化的主要矛盾,是陰寒內盛,雖然寒盛則傷陽,但是沒有達到陽虛的程度,也沒構成陽虛和陰盛平分秋色,沒達到那個程度,在這種條件下,這個病理狀態定為實寒,同理,陽盛的狀態下,陽盛則陰病,陽盛必損陰,這個結論是根據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相互聯系,不可分離性所決定的,只要陽盛,那必然要損傷陰氣,那么損傷陰氣的結果,必然要傷及人體的陰液,就會出現類似陰虛的病理改變,但沒有達到陰虛的程度,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規定它屬于陽盛則熱,那個實熱證的屬性,雖然它兼有陰虛,沒有達到陽盛陰虛并在,乃至于陰虛的程度,這樣一個觀點,這些思想,用陰陽學說解釋病理變化,這些基本觀點,它既體現了陰陽對立,也體現了陰陽互根,也體現出來了陰陽消長,這樣一個思想,集中起來,陰陽既要對立,要互根,要互相聯系,再簡單點說,體現了陰陽的對立性,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這兩者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有一個消長變化的過程,說“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這兩個原理,體現了陰陽消長的思想,它們既不可分離,互相制約,那么又表現了量的改變,說它是實寒,它是實熱,雖然兼傷陽,雖然傷陰,但是并沒有達到陰虛和陽虛的程度,那體現了這個量的變化,還沒有達到質變的程度,但它也是在運動變化過程中。
陰衰和陽衰,陰衰,陰虛,叫陰虛則熱,它表現出的證候屬性叫虛熱證。陽衰,陽衰就是陽虛,那么陽虛則寒,它表現出證候屬性叫虛寒證。但是根據陰陽之間的不可分離性,特別是陰陽互根的理論,具體病理變化里有個陰陽互損,根據這樣一個原理,陰陽互根,在病理狀態下的陰陽互損,那么陰虛的時候,陰損可以引起陽虛,可以損陽,那么陽損也可以及陰,損及陰,引起陰虛,就是單純的陰虛,有單純的陽虛,那么陰虛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必然要損傷陽,導致陽損及陰,就是由陰虛不能生陽,而引起陽虛,陽虛不能制陰,不能生陰,也會引起陰虛,出現了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這樣兩種病理結果,那就是說陰陽偏衰,包括四種表現形式
這樣不同的病理表現形式,這個示意圖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
用這個示意圖來表達我們上述講述的陰陽學說在病理上的應用,在這一章,只要求同學們掌握用陰陽學說來說明病理變化,來初步理解什么是陰陽失調,陰陽失調包括哪些內容,就是陰陽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陰盛和陽盛,偏衰要求掌握陰虛和陽虛,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掌握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就是說,陰盛的時候,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而陽盛的時候,也必然要損傷人體的陰氣,那么又派生出兩種類型,表現形式,結論是,在陰盛和陽盛的時候,它必然損傷人體的陽氣或者陰氣,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也要想到人體的陰氣和陽氣要受到損傷,僅僅是沒有達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陰衰和陽衰,就是陰虛和陽虛,在此基礎上,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掌握陰衰和陽衰的時候,兩者可以互損,表現為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這樣一種病理狀態。
類別 | 內容 | 陽 | 陰 | |
分析四診資料 | 望診 | 色澤 | 紅、黃、鮮明 | 青、白、黑、晦暗 |
聞診 | 語聲 呼吸 | 高亢宏亮多言,呼吸有力,聲高氣粗 | 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 | |
問診 | 寒熱 口渴 | 身熱惡熱喜冷 口渴喜冷 | 身寒惡寒喜熱 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 |
切診(脈) | 部位 動態 至數 形態 | 寸部 至(起)者 數 浮、大、洪、滑 | 尺部 去(伏)者 遲 沉、小、細、澀 | |
辨別證候 | 八綱 | 表熱實 | 里虛寒 |
指導疾病的診斷,也就是說用陰陽的兩分法,二分法,來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便于綜合和概括,這個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后學診斷的時候,還要進一步去講,比如說: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中醫望聞問切收集的資料,比如顏色,我們規定黃、紅、鮮明,它屬于陽,那么與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屬陰,比如聞診,聞聲音,聞呼吸,說聲音宏亮、多言,那就屬陽,說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它屬于陽,否則,語聲低微無力,呼吸微弱,聲低氣怯,少言,這樣的狀態,我們就說,規定它屬陰,問診,問寒熱和口渴,說身熱,惡熱,喜冷,這樣的特征,我們就規定它屬于陽,身寒、惡寒、喜熱,那它就屬陰,如果渴飲,口渴喜冷,就屬于陽,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熱飲,就屬于寒,切脈,切診,分部位、動態、至數和形態,這里將來講脈學,還要進一步來學,比如部位,寸關尺,就寸和尺相比較而言,寸為陽,尺為陰,就動態來說,至者為陽,去者為陰,就至數快慢來說,數者為陽,遲者為陰,就形態來說,我們稱浮、大、洪、滑的脈為陽脈,沉、小、細、澀的脈為陰脈,最基本的辨證綱領,八綱,我們規定,表、熱、實屬陽,里、虛、寒屬陰,在指導診斷學上應用,就是應用陰陽的屬性,用陰陽的兩分法,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分類,分為陰,分為陽......
第五個問題,指導疾病的防治,用陰陽學說來指導疾病的防治,一個最基本的觀點,“調節陰陽,以平為期”,“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這是陰陽學說在中醫養生、防病、治療當中一個核心思想,具體說來,養生,中醫強調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就歞說要根據陰陽的規律,從天地人三才一體,整體來考察這個疾病的狀態,來調節人與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調節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達到“以平為期”“和于術數”,“術數”在這里不講,不要求同學們掌握這個,“術數”這個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術語,“術數”也稱“數術”,這兩個字顛倒過來,“術”是指方法,第二個“數”是指氣數,也就是以各種方法來觀察自然現象,藉以推測人類和國家的命運和氣數,是中國傳統文化,叫術數學,專門一門學問,叫術數學,我們今天借用的,比如,在我們醫學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歷算,就是歷譜,那屬于術學范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那就用這種方法,我們講春夏秋冬,晝夜的變化,日月星辰的運動,它們的陰陽變化,人體也與之發生相同的節律變化,要求人體的節律和外界環境一致,要符合這個氣數的變化,達到調整人體內外的陰陽,最終取得和諧狀態,這里面的具體要求,不需要大家進一步去了解,知道這個“術數”,將來在學習內經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在易經里面“術數”是什么意思,可以了。
陰陽偏盛 (實證─祛邪) | 陰盛(虛寒證) | 寒者熱之 | 瀉其有余 |
傷陽(兼陽虛) ->酌兼溫陽 | 兼顧不足 | ||
陽盛(實熱證) | 熱者寒之 | 瀉其有余 | |
傷陰(兼陽虛) ->酌兼養陰 | 兼顧不足 | ||
陰陽偏衰 (虛證─扶正) | 陰虛─補陰 | 陽病治陰 | 補其不足 |
壯火之主,以制陽光 | |||
陽虛─補陽 | 陰病治陽 | ||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 |||
陰陽互損 | 陰損及陽─陽中求陰 | ||
陽損及陰─陰中求陽 |
確定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也就是最基本的治療規律。
陰陽失調,大致分為偏盛和偏衰,用陰陽學說來確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療原則,偏盛表現為實的證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現為虛的證候屬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用陰陽學說來說,陰盛和陽盛,說陰盛表現為寒證,就是寒者熱之,寒屬陰,熱屬陽,就用陰陽對立的觀點,寒者熱之,陽盛,它屬于實熱,熱者寒之,就熱證用寒來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用祛邪來說,通稱為瀉其有余,治療疾病,一,實則瀉其有余,虛則補其不足,陰陽偏盛屬于實,一般的規律就要瀉其有余,怎樣瀉其有余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適用于陰盛,熱者寒之,適用于陽盛,我們前面講陰陽失調的時候講過,說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
陰盛,一定要想到陰盛必傷陽,陰盛則陽病,所以,雖然是實寒,它必然要兼有陽虛的改變,在這種條件下,在瀉其有余的同時,要考察是否存在著相對的不足,在治療上要兼顧溫陽,那就考察它傷陽的程度,來確定兼顧的程度,也就是說在瀉其有余的同時,必須兼顧不足,體現了陰陽的不可分離性。
陽盛,陽盛必損陰,在陽盛的條件下,必然要出現陰虛的一些改變,僅僅是程度的輕重而已,因此在治療上,在熱者寒之的同時,也必須兼顧養陰,這也體現了陰陽的不可分離性,陰陽偏衰的調整原則,那就是補其不足,陰虛補陰,陽虛補陽,用陰陽學說確定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扶正,補其不足。
如何扶正和補其不足呢?
陰虛補陰,陽虛補陽,這是最基本原則,但在表述上,有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叫陽病治陰,說陰虛要補陰,補陰這個概念,另外一種表述方法,叫陽病治陰,陽病是指陰虛而言的,這個概念最容易混淆的,和下面陰病治陽,它倆是一對,最容易混淆。另外一種表述方法,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就是來自于王冰,王冰注解黃帝內經素問,換句話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和補陰等值,它倆是同義語,所以陽病治陰,本質上就是補陰,它們都是同義語,最簡單的掌握方法,陰虛就是補陰,另外它還有同義語,就陽病治陰,就是補陰,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就是補陰,當然,在這里,在我們第一章里講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僅要求同學們掌握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樣一個判斷,這樣一個原理,還有許多豐富的內容,后得得陸續再去學習。
陽虛,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補陽,那么如何來補陽呢?
它與陰虛相對,一、要陰病治陽,陽虛的那個陰,是指的陰病而言的,陽虛的病是指的陰病治陽,和陽病治陰相對,陰病治陽的本質就是補陽,第二種表述方法,它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相對,它倆是一句話,都是王冰提出來的這樣一個命題,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本質上就是補陽,同樣的道理,和“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一樣,“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這個原理,這樣一個原則,這樣一個命題,含有豐富的內涵,這些都需要到以后陸續來學習,在這里僅僅要求同學們知道,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就是補陽,調整陽衰的,說陰病治陽,就是補陽,是陽虛的治療原則,說“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補陰的,那么陽病治陰,就是補陰,是調整陰虛的基本治療原則。
在這個基礎上,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在治療上,還出現了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樣兩個具體的處理方法,既是原則,又是方法,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在陰衰的條件下,會出現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兩種不同的病理表現形式,也可以說它是陰陽偏衰的特殊的表現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陰虛需要補陰,陽虛需要補陽,按照一般的推理,那么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陰陽兩損,就是陰陽兩虛,那就陰陽雙補就可以了,但是張景岳提出來,“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樣一種基本的治療原則。
所謂陽中求陰,就是在陰損及陽的病理狀態下,注意,就證候來說,它以陰虛為主,陽虛居次,這樣一種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在治療過程中,在重點補陰的同時,也兼顧補陽,稍加補陽藥,促進陰液的生長,這個原則叫做陽中求陰。這個是我們在這一節里面講的難點,他的左歸飲、左歸丸、右歸飲、右歸丸,就是基于陽中求陰,陰中求陽來的,那么陽中求陰,就是左歸,陰中求陽,就是右歸。
陽損及陰的時候,是陽虛為主,陰虛居次,治療的重點是補陽,同時也兼顧補陰的藥物,補陰稍佐以補陽,促進陽虛的改變,促進陽氣的生長。這是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兩種特殊處理方法,形成兩個概念,陽中求陰、陰中求陽,這就是用陰陽學說,來確定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在這里,基本原則強調的是偏盛瀉其有余,記住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而偏衰,補其不足,就是補陰、補陽,在這個前提下,記住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記住“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些最基本的掌握以后,再進一步地掌握難度比較大一點,就是那個“陽中求陰、陰中求陽”,實際上“陽中求陰、陰中求陽”,我們現在一般稱之為平調的方法,平補的方法,它區別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一種調整陰陽偏衰特殊的處理方法,這種處理方法又恰恰為臨床所習用,它是由張介賓早在類經和景岳全書當中所創立,它的著名的方劑,就是左歸和右歸,這個左歸和右歸是體現了張介賓關于陰陽互損,就是陰陽互根原理,確立了陰陽互損這樣一個學術思想。
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表
藥物性能 | 陰 | 陽 |
四氣 | 寒涼 | 溫熱 |
五味 | 酸苦咸 | 辛甘(淡) |
升降浮沉 | 沉降 | 升浮 |
陰陽學說在防治學上的應用,就是對藥物的屬性進行分類,我們這僅僅舉一個例子,針灸的穴位也同樣可有陰陽分類,那么用藥物治療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這里舉例,陰陽學說如何分析藥物的陰陽屬性,藥物學基本的原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我們用陰陽加以分類,說四氣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五味呢,酸苦咸屬陰,辛甘淡屬陽,那么藥物的升降浮沉,沉降屬陰,升浮屬陽,用陰陽學說來指導對藥物性、味、氣,運動趨向,升降浮沉,最基本的性能的分類的認識。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當中的應用,上述我們講了這么些,舉了例子,上述講的一些,是指如何來用陰陽學說所建立起來的,中醫學的科學觀和科學思維方法,去論述醫學的基本問題,論述生命,論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這些屬于醫學的基本問題,用陰陽學說來論述它,我們前面講氣一元論學說,那是用氣一元論的基本原理,去論述生命的問題,論述健康和疾病的問題,這是用陰陽學說所確立的科學觀,醫學觀和方法論,去論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
第三個學說,五行學說,它是中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
這個學說的基本思想:承認世界是物質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運動變化的結果,因此,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的運動變化,來說明事物的多樣性,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的關系,用事物間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論述五彩繽紛的世界,復雜的事物之間,它們的統一性,確立了中國傳統思維的系統的觀點,因此,現代的科學家認為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普通的系統論,以區別于現代科學的系統論,它也是我們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的哲學基礎之一,中醫學將五行學說引入到中醫學以后,用它來論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問題,形成了中醫學的五行學說,我們這里講述的是中醫學的五行學說。
第一個問題講五行的概念,在中醫文獻里面,在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有常識性的概念,最早在《尚書.洪范》里,就是人類的日常生活觀察到的,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種物質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們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臘的醫學叫空氣、水、土和火,我們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時代的哲學思想,都是承認世界是由這么幾種物質材料所構成的,那么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這個五行就常識性的基本物質材料的這個概念,具體物質概念,上升為抽象的哲學概念,那么現在怎么樣定義它呢?五行是構成天地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第一,確定五行是五種最基本的物質,用以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就是用五行的運動變化,來闡述世界的多樣性,來闡述世界的本源,講到這里,我們前面講到氣,天地本于一氣,氣本為一,那么氣,一物兩體,由一氣,一而二,分為陰和陽,那么陰陽和五行什么關系呢?
氣、陰陽、五行什么關系,一氣分陰陽,氣本為一,一分為二,分陰分陽,由氣發展到陰陽,用陰陽來說明世界,那么陰陽只能告訴我們,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用矛盾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去說明世界,去認識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釋世界事物的多樣性,事物之間關系的復雜性,隨著人們的思維深化,提出來陰變陽合,化生五行,用五行來說明世界的多樣性,來說明事物之間復雜的關系,
第二講五行的醫學意義,在中醫學里面,五行的醫學意義包括三個內涵,它是物質概念,五種物質材料,比如,中醫學在論述自然的時候說,講蒼天之氣,五常之氣,五氣,也就是五運六氣,這些都是指的這個五行之氣,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質來說的,作為人體,可以劃分為五行,那人體的五行就是五臟之氣等等,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體的物質概念而言,指事物的屬性,中醫學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們各自的屬性,來說明自然界、人體、健康、疾病的屬性,也就是說,用木、火、土、金、水它們的自身的表現的特有的屬性,來用類比的方法,推及到人體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體、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屬性加以歸類,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闡述它們之間的性質和它們的關系,這一點,將來我們下面在講五行學說基本內容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到,它的性質就是指的五行醫學意義,指的事物屬性來說的。
在中醫學里面,五行的醫學意義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規律,什么規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是生命的基本規律,這種規律體現為普通的系統觀,樸素的,普通的系統觀,總結五行醫學意義,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含義,中醫學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是表示物質及其屬性的概念,總結上面的醫學三個含義,我們最終把它歸納起來,中醫學里面,五行的含義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這五種物質構成了天地萬物,這五種物質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用它的屬性來說明事物的屬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學們記住這個定義。
概言之,中醫學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一定強調記住“及其運動變化”,是表示物質及其屬性的概念,這是五行在中醫學當中的醫學含義,最基本的含義,在中醫的五行學說里面,請大家注意,五行的內涵,它不僅僅是哲學的內涵,而是哲學和醫學融為一體,是哲學和醫學的統一體,所以我們在閱讀中醫文獻的時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條件下是從哲學上來說的呢?還是指具體醫學上來說的呢?分清楚條件,這也體現了漢字的多義性,中醫術語的多義性,比如,五行既屬物質,又強調是運動,又強調屬性,什么情況下是指屬性而言,什么情況下是指的物質而言。(木火土金水,不是金木水火土)
自然界 | 五行 | 人體 | ||||||||||||||
五音 | 五時 | 五味 | 五色 | 五化 | 五氣 | 五方 | 五季 | 五臟 | 五腑 | 五官 | 五體 | 五志 | 五聲 | 變動 | | |
角 | 平旦 | 酸 | 青 | 生 | 風 | 東 | 春 | 木 | 肝 | 膽 | 目 | 筋 | 怒 | 呼 | 握 | |
征 | 日中 | 苦 | 赤 | 長 | 暑 | 南 | 夏 | 火 | 心 | 小腸 | 舌 | 脈 | 喜 | 笑 | 憂 | |
宮 | 日西 | 甘 | 黃 | 化 | 濕 | 中 | 長夏 | 土 | 脾 | 胃 | 口 | 肉 | 思 | 歌 | 噦 | |
商 | 日入 | 辛 | 白 | 收 | 燥 | 西 | 秋 | 金 | 肺 | 大腸 | 鼻 | 皮毛 | 悲 | 哭 | 咳 | |
羽 | 夜半 | 咸 | 黑 | 藏 | 寒 | 北 | 冬 | 水 | 腎 | 膀胱 | 耳 | 骨 | 恐 | 呻 | 栗 | |
第二個問題講五行的屬性,我們前面講用五行的屬性來說明自然、人體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質,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屬性呢?
五行屬性的概念
第一什么叫屬性,注意,屬性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定義,在我們中醫學里面,涉及到兩個學科,一是哲學,一個是邏輯學。
從邏輯學來說,是指事物對象的性質和對象之間的關系而言的,包括對象的狀態和動作,這個和哲學的屬性是不一樣的,從邏輯上講,用這個事物的屬性、對象的性質和它相互之間的關系,來對事物進行邏輯分類。
五行的屬性,我們定義五行的屬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具有的特有屬性的統稱。我們用一句話概括起來,什么叫做五行的屬性?五行的屬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具有的特有屬性的統稱。具體而言,就是
土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這就是五行的屬性。
中醫的五行學說,就是五行的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進行認識,來說明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這個事物屬性的分類表,在學習中醫的五行學說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就是把這個表背下來,牢牢地記住,根據這個表來講它的思想,我們這里選取這個表的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表,取于內經,大家注意,中國古代哲學的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來對事物進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規律來說明世界各種各樣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既說明事物的性質,又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有多種多樣的表,就用五行的屬性,把天地人、世界萬物,所有的屬性一分為五,囊括其中。從天、地、社會、人事,乃至于國家制度,都囊括其中。這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一種系統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至于同學們將來看書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表,各種各樣的分類,可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我們今天理解,不是看它這個分類哪一點不確切,而是看它這種思想,用系統的思想,來認識世界,來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事物之間的復雜的關系,貴在于此。
學習五行學說,那么這個表,所涉及到內容是我們在醫學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內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種物質的及其運動的屬性,從自然到人體,從天地人,把各種各樣的具體事物一分為五,凡是具有相同屬性,都使它們構成了一個系統。
比如,以木為例,木曰曲直,在人體以肝為核心,說肝具有木的屬性,那么肝、膽、目、筋、怒、呼、握,這些事物生命現象,通通屬于木類,它們同屬于一個性質,使它們從內到外,形成一個統一整體,自然界春、冬、風、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屬性,因此,它們屬同一系統。
以此類推,就是用五行的屬性將自然界和人體各種復雜的事物進行五行的分類,分別納入五個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用這個來說明人體的統一性,和人與環境的統一性,再進一步抽象,奠定了中醫學系統的思維方式。
非常難能可貴的,現代的科學家、哲學家從西方哲學到東方哲學、生物哲學,研究生物現象里面的復雜的因果關系,高度的評價中醫五行學說。換句話說,中國傳統哲學的五行學說,生克制化,來闡明事物之間的復雜的因果關系,稱之為復雜的因果樹。
那么說明生命現象的復雜因果關系,現代的、一個最好的西方學說,叫超循環論,但是它所說明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沒有達到五行學說通過生克制化的規律,所闡述的生物現象之間的復雜的因果關系。這個五行學說,現在計算機的專家,清華大學一個著名的科學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計算機上來表述,我們經常在講生克制化,那個時候計算機信息科學和數理科學結合到一起,變成了生物信息學,用生物信息學來表述五行學說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來說明事物的屬性,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我這里面強調一個重點來類比,這是中國古代邏輯思維一個重要的特點,過去我們叫援物比類,也叫取象比類,用邏輯學來說它屬于類比思維,用性,那么肝絕不是木,它倆不是等值的,木有這樣的性質,類比說肝也有這樣的性質,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倆絕不等值,它們還有差異。但是貴在我們中國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這一類,定它具有木的屬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間的關系,它體現出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所以中國人的這個傳統的類比思維,具有高度的想像力,有豐富的創造力,有強大的生命力,是科學研究當中的科學創造思維的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當然,類比它僅僅是像,是類似,絕不是判斷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說和原型還有一定的差異,但畢竟是它有它的長處,而且是難能可貴的長處。現代科學的系統思維,也是如此,充分的利用類比思維的方法來考察事物,也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第一個基本功,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第一個培養起來的是類比的思維能力,沒有這個,就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發明創造的能力。但是從邏輯上來說,那么類比思維得出的結論,因為它類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確定的一部分。我們來認識五行學說這種思維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結論,不確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來繼承它,那種高度的創造性,豐富的想像力,用那個系統的觀點來考察事物。
通過這個表,應該念出這些思想,不僅僅是背下來,這就是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思維方式,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之一。
定義: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系
規律:次序:以次滋生,循環不已。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生克的規律,叫五行生克,第一個規律叫五行相生規律,五行相生,那么記住它的定義,記住它的具體的規律。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系,它是一個關系范疇、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們中醫學領域里面,念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一講相生,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們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環境,僅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學科無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規范地表述,應該是五行相生,而不僅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在特定環境下,在我們中醫基礎理論這本書里面,僅僅寫“相生”這兩個字,任何讀這個書的人,都會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換了一個環境,大家注意,科學術語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內涵,有不同的義項。同一個術語,在不同的學科,在特定學科里面,它有不同的義項,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必須限定它在什么學科領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記錄互相滋生、互相促進,是這樣一種關系,就叫做五行相生。
相生的規律呢?我們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關系。
相生的規律,叫以次滋生,循環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環不已,我們打出來一個示意圖,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環不已,這是它相生的規律之一。它的次序,它們之間的關系,任何兩行之間,按照相生規律,都有一個母子關系。以木、火、土為例,木能生火,木對火而言為之母,火相對木而言為之子。那么火對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為土之母,土為火之子。在五行當中,任何一行,在相生關系當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兩行相比較而言,看這個行,比如火,它對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對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條件下,它可以為子,也可以為母,這個關系你要非常熟的。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定義,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五行相克的規律
一、次序,叫以次相克,反復無窮,說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違背了這個次序,這是一;
二、往復無窮,它是循環不已的,關系:五行之間相克,兩行之間關系叫所勝,所不勝關系,記住一個特殊的術語,叫相克關系有個所勝,所不勝的關系。
誰抑制誰,比如,以水和火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勝,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勝,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較而言,它不同的比較,和不同行的比較,那么它可以是所勝,也可以是所不勝。所以中醫學出現的這個特殊術語,所勝、所不勝的關系,是講五行之間的相克關系,講兩行之間的關系而言的,那么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勝,又可以是所不勝,只是看它和誰相比較而言,這一節課就到這里。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五行學說的概念,五行的屬性,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講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規律。
定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結合
規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子復母仇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第二個,我們講五行制化的規律,這個就是把生和克結合起來,什么叫五行制化,我們定義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結合,五行之間這樣的關系叫做五行制化,這個規律勿須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牽涉到三行之間的關系,講五行生克都是兩行之間的關系,說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這三者處于這種狀態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間的動態平衡,僅有木克土,無法保證木、土、金之間的平衡,僅有土生金,只有生,沒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無法保證三者之間的平衡,注意制化規律,是指三行之間的關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們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保證了五行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個只要同學們掌握一個,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從這個概念來聯想到它的規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間要想平衡,單純有生,單純有克都不可以,必須是生克同時存在,既要互相促進又要互相制約,這才能保證五行之間處于一個平衡狀態,才保證了事物和生命過程中處于正常狀態,掌握到這樣就可以了。
定義:相克太過
規律:相乘次序與相克同,旦被克者更加虛弱。
定義:反克
規律:與相克次序相反。
定義: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用四個字,相克太過,五行之間相克太過謂之相乘,相乘的規律,次序與相克同,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虛弱,加上后一句話,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規律。
五行相侮最簡單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間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規律與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說與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這就是五行乘侮的規律,這個菱形圖,一、它表達了五行之間乘侮是同時存在的,在異常情況下乘侮是同時存在的,表達這樣一個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這是個經典的示意圖,菱形圖,以木、金、土為例,當木太過的時候叫氣有余,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過,同時產生兩個結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說異常的克,又可以侮金,兩個結果,那就是說乘侮同時存在,當木不及的時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時候,也會出現兩種結果,一、金能夠加強對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時候也是兩種結果,一是乘,二是侮,這個菱形圖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時存在的,這在臨床,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比如,這個例子是最經典的,木旺乘土,說肝脾不和,肝脾不調,如果大家治療的時候,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針對的重點就調整木,行不行呢?按照這種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時存在,所以既要考慮木,還得要考慮土,治療肝脾不調,那我就治療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調肝,又要調脾,那么從兩個方面來調整,達到木土之間的平衡,讀這個菱形圖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那個系統思想,整體思想,用五行學說來指導臨床實踐,開一個復方來調整,從整體來調節,還有一個重點,絕不是肝有病就調肝,脾有病就調脾,最簡單的方法,那是調整兩臟,高明的方法,調整三臟,調整三臟叫制化,調整兩臟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級,最簡單的方法,是調整兩臟之間的關系,高明的方法是調整三臟之間的關系,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如果認真的去讀方劑的方解,古書的方解,認真思考方劑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這個思想讀出來。
它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什么樣的科學觀呢?它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有同還有異,相同的,確立了有機的整體觀,我們前面講氣的時候,說天地萬物本原于氣,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和中醫學,從整體角度去看問題這樣一個觀點,天地萬物本原于氣,天地人三才一體,奠定了這個基礎,而陰陽學說從矛盾對立統一這個角度,來闡述了世界的統一性,天地萬物都處于矛盾運動的狀態,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進一步詳細地論證了世界萬物和生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了科學的整體觀念,具體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為綱,我們看剛才那個表,有時間,有空間,有自然,有人體,從時空、自然和人體,以五行的屬性為綱,將時空、自然和人體復雜的事物,一分為五,分為五類,這是一,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來表述時空、自然、人體各類復雜事物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體,這樣一個系統有機的整體觀,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源于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念,那么這個整體觀念,不同的哲學學說都做出了貢獻,只是在五行學說表現得更加突出,陰陽學說僅僅是兩分法,而五行學說就是五分法,陰陽學說僅僅提到事物之間具有互根,相互聯系,相互對立,而五行學說又進一步詳細地闡明了在對立互根,對立統一基礎上,它們有生克制化,這樣一個復雜的關系,就這樣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觀,一、用這個觀點看世界,中醫學認為世界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二、看人,人自身各個系統之間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是具有生克制化,這樣復雜的關系,這是第一,進一步科學地、詳細地論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同氣一元論和五行學說一起奠定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的基礎。
發展變化觀,五行之間是不斷的進行生克制化的變化,而且特點又是如環無端,循環往復,就是不斷的在運動變化,它變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勝復,我們這里沒有講到乘侮勝復,僅僅講正常的生克制化的關系,通過生克制化的規律的運動變化,而且循環反復不斷的運動,奠定了中醫學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世界,看待生命運動,看待健康問題,看待異常的生命過程,而不是用靜止的觀點。
聯系作用的觀點,五行生克制化,反應了五行之間是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這樣一種規律,用這樣一種觀點來認識世界,來認識生命過程,來認識人體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中醫學認為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體各個系統之間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
確立了中醫學的方法論,確立了中醫學的系統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的普通系統論思維方式,我們在這里稱它為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記住是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而不是現代的科學的系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思維的規律是什么呢?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這樣一個思維過程,中醫學這個思維過程,是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氣、陰陽、五行,特別是五行學說,為我們建立一個樸素的系統思維方式,它的基本規律,思維過程,是什么樣的過程呢?我們看前面講那個表的時候,事物的五行分類的時候講,強調說以五行的屬性,用事物類比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分為五個系統,在這個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來闡述事物之間的關系,說第一要觀物,類比類比,首先要觀察事物,觀物,要取什么?取這個物的形象,先觀察,然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類,用五行的屬性,來類比所觀察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把復雜的現象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就是運數,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闡述了事物之間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叫求道,這是中國古代哲學,所確立的東方的典型的思維方式,叫樸素系統思維方式,它具體的過程,歸納起來叫觀物--取象--比類--運數--求道,中醫學用五行學說來說明自然,說明生命,說明健康,說明疾病,就是運用這樣一個規律,比如,辨證論治,四診合參,先取其象,觀物,通過四診,望聞問切,要看這個病人表現的異常生命現象,看他的象,狀態,通過這個現象來取它的象,我們前面講用五行分類,那些表現的正常、異常現象,分析它異常各種各樣的現象,對這些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看它和誰像,分別納入到五行那個五類里去,然后再找出臟腑經絡之間復雜的關系,發生了什么異常,運用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乘侮規律,找出它們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求道,做出一個判斷,辨證結論出來,比如,說肝脾不調,說木旺乘土,肝氣橫逆犯脾,那有肝氣橫逆的病理表現,根據這個表現,現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這個現象,按照五行的屬性,它屬于哪一類,它屬于木類,我們才能判定肝氣,肝氣橫逆,運數,根據五行的生克規律,肝氣橫逆,木旺必克土,這是一個結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僅僅是木旺克土呢?還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據這個象來決定,運數,掌握這個規律,僅僅根據這個象,客觀實際,最后得出結論,判斷求道,僅僅是累及到脾,沒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結論,木旺克土,肝脾不調,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過程,也體現了這個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式,這是五行學說這個系統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比氣所奠定起來的整體的系統思維方式和陰陽學說所奠定的那個系統思維方式更加縝密,更加嚴密,得出的判斷更加準確和具體。
第二個方法論,就是五行分類方法,我們前面講過陰陽二分法,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建立了五分法,因此,在中醫學理論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納入到五行變成五志,雖然我們講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來說明的時候,講這個情之間的關系,它分別和五臟和五志相對應,它不說五臟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兩個,目的就是為了納入這個五行系統,符合這個五行分類方法,那個七,它既不屬于兩分法,又不屬于五分法,那怎么辦呢?把那兩個人為地去掉,變成了五分法,這個五分法就比兩分法,從分類學來說,分類更加細致,使人們的認識從抽象進一步到做到具體,這就是在中醫學領域里面,常用對事物的分類方法,從邏輯學來說,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兩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講第三個問題,前兩者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觀和中醫學的方法論,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這個科學觀和這樣的科學方法論來論述中醫學的基本問題,這都是舉例子,基本問題:
用它來論證人體的生理功能
從結構上把人體的結構劃分了五個系統,我們看前面事物五行分類的大表,把人體的結構分為五個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這樣的五臟結構系統,成為中醫學的結構理論,系統的結構理論,所以中醫學強調臟腑,奇恒之腑,臟腑經絡是通過五行學說,用五行的屬性經過類比來將人體的臟腑一分為五,那么臟和腑之間呢,臟和腑是以五臟為中心,有臟、有腑、有肢體官竅,就人體本身建立起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五臟系統的結構,形成了中醫學的人體系統結構理論。
用它來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這句話應該進一步限定,中醫用五行學說以五行的屬性為據來類比五臟系統,類比五臟,用五行的屬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注意,僅僅是部分的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并沒有完全的說明生理功能,比如說,木曰曲直,用它來類比肝,來說明肝主疏泄這樣的功能,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釋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釋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論據就不是那樣充分了,因此,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樣,因此,以五行的特性為據,嚴格的說,它說明了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們把那個主要都去掉,從最一般的規律來說,中醫學建立五臟生理功能的時候,建立生理功能這個學說的時候,是以五行屬性為據的,在建立結構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據五行的屬性,類比臟腑有這個特性,它就有這樣的功能,僅此而已,我們今天看它就是以這個這是它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它論證了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臟腑之間生克制化的關系,臟腑之間的關系,我們講五行的關系,僅僅講到生克制化這方面內容,五行之間的關系還有一個五行互藏這樣的一個概念,五行互藏,什么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還有五行,比如,木行,本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還包含其他四行,就是它自身,除了它本身之外,它存在的關系,還蘊含著其他四行的關系,這是咱們中醫學,張景岳在類經圖翼里面表述得最詳細,在內經五行互藏的關系,并沒有明確的表示出來,而中國古代哲學五行學說,卻把這個概念論述得很清楚,引入到醫學是張景岳明確提出來,五臟之中還有五臟,提出五臟互藏的理論,那么生克制化再加上五臟互藏,就是五臟之中還有五臟,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這個系統思維的整體觀,不是一個平面的,也不是個線性的,而是一個立體的思維,說五行生克制化,每一行還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還有其他四行,那五行之間有生克制化關系,每一臟自己,每一行自己都體現出了生克制化的關系,一縱一橫形成什么樣的思維呢?就像國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和系統專家評價中醫學五行思維是一個球形的、網狀的思維結構,是最科學最高明的思維結構,這在英國著名的生化專家、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里面,做出了很好的評價,有機會大家可以看看這部書,連他們外國人的眼睛,用外國人的眼光來考察中國人的五行學說,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非常高明,它體現了現代科學思維方式,這樣的評價是不為過的,當然在本科生教學大綱中我們只能講到,僅僅講到生克制化,或者說僅僅講到了一個平面的關系,還沒有講到一個立體的思維關系,五行互藏是一個難度很大的一個概念,這個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講,在研究生、博士生當中去進一步探討去,現在咱們國內的研究思維科學的一些專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維模型,研究腦科學的專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克制化研究腦科學,研究人的思維模型。
它論證了人體兵環境的統一性,我們看原來那個表,上面講過那個圖表,五行事物分類的表,以五行的屬性為例,和自然的各種現象,時空的現象類比起來,形成五個系統,旨在論證事物的統一性,論證人體環境的統一性,這是從五行學說來論證,氣一元論,從天地人本原于氣這個角度來論證天地人三才一體,人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陰陽學說用陰陽對立統一這樣的一個觀點,從矛盾對立的觀點,認為世界運動的基本規律,就是陰陽陰陽,那么自然、人都服從這個規律,就這個角度論證了人和自然是統一的,五行學說以五行屬性為據,將自然現象和生命各種現象一分為五,分別納入了木、火、土、金、水五個系統,在此基礎上又通過生克制化這個規律,來闡述了人體和自然之間同一系統,和另外系統之間生克制化的關系,進一步論證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建立起了中醫學的科學的整體觀念。用五行學說來闡述人體的病理變化,這一點同學們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是用五行學說來闡述病理變化。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時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晝夜 | 平旦 | 日中 | 日 | 下哺 | 夜半 |
1. 主時發病(當令發病):當令時最易受邪 如肝病發于春 |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為之(素問.咳論) |
2. 非主時發病(非當令發病):系由他臟傳來 如脾病發于春,系由肝臟傳來 |
用五行來說明發病的規律,叫主時發病,給出這個表,五臟和五時之間的關系,這個晝夜的關系,了解就可以了,那么主時發病,說肝病,春季易于發生肝病,因為肝和春,它們處于同一系統,這個就叫主時發病,以下依此類推,說肝病旺于春,那么心病旺于夏,除了一般規律之外,還有一個非主時發病,那就受什么呢?受五臟之間生克制化規律影響,一般規律就記住主時發病,就一般來說,肝病在春季容易發病,心在夏季容易發病,腎在冬季容易發病,為什么呢?在五行分類,它們屬于同一系統,這就可以了,講一般規律,還有特殊規律,即有受主時發病規律所制約,又有的不受主持發病規律所制約,中醫看問題非常全面辨證,既講一般規律,又講在不同條件下還會有特殊規律。
相生傳變 | 母病及子 如 | 母臟 ->(累及) -> 子臟 |
肝病 -> 心病 | ||
腎病 -> 肝病 | ||
子病及母 如 | 子臟 ->(累及) ->母臟 | |
肝病 ->腎病 | ||
心病 ->肝病 |
用它來說明疾病的傳變規律,疾病的傳變規律一是按照相生規律來傳變,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這樣來傳變,那么先母臟有病以后累及子臟,就稱之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傳心,腎病傳肝(這個字就錯了),肝火旺盛,這個人肯定是出現心火上炎的表現,這是必然的,由于相生規律所決定的,說腎有病,腎陰不足,肝陰一定不足,因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盜母氣,說子臟有病必然累及母病,這從相生規律說,說肝有病,肝火熾盛,肝氣郁結,也可以損傷腎的陰液,也會損傷腎精,說心有病,心火熾盛同樣也會出現肝火的改變,這是必然的,這是必然的規律,那么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就是按照相生規律傳變的結果,稱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克規律傳變,一、按照相乘的規律傳變,二、按照相侮的規律傳變,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傳到脾,這是必然的規律,所以“金匱”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這句話根據什么來的呢?理論依據就是按照相乘規律,只要有一臟出現太旺,它必然的結果,乘脾,太過的時候是這樣,那么不及的時候呢?會出現脾虛條件下,肝也會表現為乘脾,那么肝太過可以出現,脾不及也可以出現,結果肝旺乘脾,相侮傳變,正常情形下是金能夠克木的,現在肝太旺,這個時候,不僅金這個肝不能夠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約,這種情況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這個著名的病理學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氣虛的時候,肺本身功能虛的時候,雖然肝不旺,也會表現出來肺虛肝侮,這樣的一種狀態,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過,最容易理解,乘,而難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時候,但是有一條必須記住,我們前面講亢害承制菱形圖,念這個菱形圖,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一旦發生相乘,任何一行,乘和侮它最終結果乘侮同時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臟有病,一旦出現相乘,必然出現相侮,那就是說三臟同時發生關系,這個在病理上也反應出來整體的病理觀。
總的就是這個圖,以肝為例,講它和其他臟之間的關系,就是一臟一旦有病以后,通過生克,就是相生關系傳變,乘侮關系傳變,會導致哪些病理結果。
用五行學說來判定疾病的預后,按照五臟的節律來判定預后,預測病情按照五行,牽涉到五運六氣了,那么按談五行的年節律,春夏秋冬,就是五行和五氣之間的關系,一年的變化,那么治病,就是容易在什么時候發病,我們前面講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來說判定病情的輕重,按照旬節律來判定的,那么病危都是按照日節律,在一天當中木、火、土、金、水誰當令,二十四小時分開,來判定這一天當中什么時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輕重呢?是以十日為計來看,用它們的五行所屬,通過五行生克制化的關系,來判定病情的輕重,一般來說相生的病輕,而相克病的重,按這個規律,引證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一句話,他說“始病則以歲月期之”,年節律期之,在一年的五行屬性來判定什么時候發病,“病重則以旬期之”,以旬節律來判定病的重輕,說垂死則以旦暮計之,這個垂危欲死,以日節律來判定,這一部分內容,僅作一個概念的介紹,那么本科生僅僅知道主時發病的規律,一般來說,那么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么冬季腎易有病,僅此而已,要講年節律,旬節律,日節律,又涉及到五運六氣一些基本常識,做為碩士生、博士生階段,希望在這個階段,能夠把這個概念搞清楚,它對于我們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是有好處的,就是中醫學在判斷病情發生發展規律,判斷預后的種種,不是憑空想像的,那么理論依據之一就是用五行學說為據,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規律,來判定病情的發生發展變化。
用它來預測疾病傳變的順逆和預后,一般來說,按照相生傳變稱之為順傳,稱之為輕、吉、預后較好,相反,按照乘侮傳變,叫逆傳,病情比較重,就是預后不好,這僅僅是個一般規律,至于說順傳和逆傳,這取自于“難經”,什么叫順傳和逆傳,在不同的著作里面,解釋不同的病理發展傳變過程當中,它的概念內涵是不一樣的,在這里面是就相生乘侮傳變而言,兩者相比較而言,相生傳變病情輕,預后好,稱之為順,反之,乘侮傳變病情重,預后不良,稱之為逆,在這里面,注意,是在相生傳變和乘侮傳變這樣的特定的條件下,說順傳和逆傳,它的概念是相生傳變定義為順,乘侮傳變定義為逆,舍此條件,這個順傳和逆傳的定義,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特別強調,中文講、語言學講語境,講語用,在這個語言環境下,順傳和逆傳的語用,它的功能,順傳表示它是相生傳變,逆傳表示到乘侮傳變,離開這個語境,不能這樣表達,學中醫難,學中文也難,中醫的表現符號,表達的符號是中文,中文講究語境、語用,那么在這種特定的語境下,它的語用發生變化,就是它的義項發生變化。
我們今天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換句話說,將中醫學的醫學哲學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全部講完了,重點需要掌握氣、陰陽、五行的概念,其中難度最大的就是氣的概念,氣是肉眼難以看到的,不斷運動的,精細的物質,運動是氣的屬性,氣的運動表現為升降出入這種形式,它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又表現為形與氣,聚則有形,散則無形,表現為形氣的運動狀態,這個形氣的互相轉化,這個運動過程稱之為氣化,那么在哲學上,氣、氣化,這個升降出入稱之為氣機,氣、氣化、氣機,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術語,我們移植過來,來說明生命問題,陰陽學說,陰陽是表示事物屬性的一個概念,是指陰氣和陽氣的物質,及其物質的屬性,這樣的一個概念,陰陽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而五行學說,是用五行,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來說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質世界的多樣性,這三個學說為中醫學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觀。
承認生命是物質的,生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生命運動的規律要遵循氣、陰陽、五行運動變化的規律,確立了中醫學的科學方法論,奠定了中醫學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辨證的科學思維方式,中醫學就是根據氣、陰陽五行學說,所確立的自然觀、醫學觀和科學思維方式,乃至于具體的邏輯思維的方法,來論述醫學的問題,從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于養生保健,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進行論述,構建了中醫學理論的基本體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問題,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問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優勢的中醫學理論,這就決定了中醫學理論當中,我們中醫學所使用的,本學科所建立起來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使用的術語,既有本門學科的術語,又有從氣、陰陽五行學說,哲學學說里面移植來的哲學術語,形成了哲學術語,形式上是哲學術語,而內容上既有哲學的含義,又有醫學本身的具體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的含義,所以學習中醫理論,無論學習每一個概念,每一個術語,必須搞清楚,它在什么層次上來說明問題,是站在哲學層次來說明問題呢,還是站在生命科學,講具體生命過程問題來說明問題呢,這才能把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學清楚,由此,我們也得出結論,由于漢字具有多義性,而中醫學必須用漢字這個語言符號來表達中醫學的理論,因此也決定了中醫科學術語的多義性,說中醫學反應的內容,語言很簡練,內容非常豐富,思想深邃,這種思維方式有別于西方的思維方式,就是形式邏輯的線性的思維方式,就是任何一個概念、術語義項的單一性,線性的關系,所以學習中醫理論,不僅僅是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逐步地建立起中醫的科學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