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姥姥一進榮國府,臨別時鳳姐送她一包銀子,另外還有一吊錢。銀子說是給孩子做冬衣,錢則是雇車用的。鳳姐不愧是當家人,想得周到。雇車的錢有限,用銀子支付很麻煩,所以另備銅錢零用。由此也可見,明清時銀、錢并用,大額交易用銀,小額交易用錢。
古代貨幣中,銅錢的使用時間最長,從先秦一直用到清末。早期的銅錢形狀各異,有刀幣、布幣、圜錢等,后來則統一為圜錢,也就是圓形銅板,中間有方孔的那種。“秦半兩”“漢五銖”以及歷代的種種“通寶”,都是這種樣式。
銅錢的計算單位為“文”和“貫”。一“文”即一枚銅錢。“貫”本指加工銅錢時貫穿錢眼兒的方棱木棍兒。工匠把成百上千的銅錢穿在“貫”上,好拿銼刀去除外緣的毛刺。——錢孔本來設計成圓形,但加工時銅錢容易轉動,于是改成了方孔方棍兒,銅錢也因此有了“孔方兄”的綽號。加工好的銅錢以千枚為單位,用一根繩子(也稱“貫”)穿起來,稱“一貫”,也叫“一串”或“一吊”。
古代小說中多有使用銅錢的描述。如《金瓶梅》中西門慶要娶孟玉樓為妾,媒婆夸耀孟玉樓的財富,說她前夫的鋪子買賣興隆,“一日不算銀子,銅錢也賣兩大簸羅”。再如《紅樓夢》中賈母過生日演戲,事先預備下賞錢:三張炕桌上鋪了紅氈,氈上放著“選凈一般大新出局的銅錢”。待賈母“賞”字一出口,三個媳婦“走上去向桌上的散錢堆內,每人便撮了一簸籮,走出來向戲臺說:‘老祖宗、姨太太、親家太太賞文豹(演員名字)買果子吃的!’說著,向臺上便一撒,只聽豁啷啷滿臺的錢響。”——此時此地,這聲音成了最動聽的音樂。
那么銅錢的購買力又如何?一般說來,一貫錢與一兩銀子等值。若以一兩銀合300元計算,則一枚銅錢價值三角。在物價平穩的年代,可買一個炊餅。明代小說《平妖傳》中的小姑娘胡永兒,拿了家中僅有的八文錢去買吃食。路上跌跤丟了一枚;又有一枚是“破的”,人家不收,結果只剩六文錢,買了六個炊餅,用荷葉裹了拿回家。
一文錢不值啥,可在慳吝老財眼中,自有分量。宋元話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中有個吝嗇鬼張員外,“地上拾得一文錢,把來磨做鏡兒,捍做磐兒,掐做鋸兒,叫聲‘我兒’,做個嘴兒,放入篋兒”。一日他見自家當鋪的主管拿兩文錢施給乞丐,便趕上前將錢奪回,口中還叨念:“一日兩文,千日便兩貫!”他深知“積財萬貫,始于一文”的道理。
明代話本《一文錢小隙造奇冤》中,少年邱長兒拿著替母親買胡椒的一文錢跟小伙伴賭博,不料竟輾轉引發一場大案,害了十三條人命。——一文銅錢,又豈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