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女 25歲
[主證]病關節沉痛已有6年之久,最近2年加重,始因右膝扭傷,漸及腰部及全身大小各關節,腰痛如折,關節沉痛,肌肉重脹,疲怠無力,畏惡風寒,猶如搧風,每當陰雨病情轉劇,指涼不溫,經水趕前,經前腰痛,舌潤無苔,舌質稍暗,脈沉細緩弱,兩尺乏力。
[辨證]外傷受寒,寒濕內侵,經絡被遏,筋骨失養,以致形成寒濕痹癥。
[治則]通陽行痹,榮養筋骨,以利關節。
[方藥]川桂枝9克 凈麻黃4.5克 生黃芪30克 生杭芍18克 黑附子15克 首烏藤30克 雞血藤30克 炙甘草9克
按:上方系《金匱要略》烏頭湯、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加減而成。以桂枝麻黃通陽行痹,烏頭易附子溫經散寒,芍藥甘草柔潤筋脈而緩疼痛,生黃芪益氣固衛以制麻桂辛宣太過,輔以首烏藤,雞血藤榮養肝腎,通經活絡以利關節。
藥服4劑,左肩臂痛已消,后因停藥又有發作,且兼少腹時痛,大便溏泄日2~3行,舌苔薄白,邊有齒痕,診脈同前。仍以上方加量繼服4劑。藥后腰痛大減,但天陰涼不適,其余關節仍痛,且無熱感,便前腹痛隱隱。
病勢稍瘥,唯表里之陽仍皆不足,大劑服藥脾運失健,以致腹痛溏泄。擬前方變通,改黑附子30克,桂枝12克,麻黃6克,去雞血藤,加生白術12克,又連服16劑,膝蓋覺暖,腰痛減輕,但天寒疼痛仍劇,口不干渴,溲清指涼,脈沉舌潤,可知其寒非輕,仍宗前法,增附、桂、麻之量,溫經助陽,以散寒濕。
方三:川桂枝15克 凈麻黃6克 黑附子45克 生黃芪30克 生白術12克 生杭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大棗(切)6枚
藥服3劑,關節痛顯減,腰下寒涼已瘥,口干飲水稍多,舌潤苔薄,脈沉細稍顯有力尺仍弱小,指尖略溫,畏寒不顯,證已大瘥,但腰痛如折未已,腎虛之候已露,當予補腎之品。
以方三加溫腎補益之品扶正祛邪,改麻黃15克,胡桃肉15克,炒杜仲30克煎服,另擬丸劑緩緩調之,以促痊愈。
丸劑:川桂枝30克 凈麻黃30克 黑附子90克 胡桃肉30克 生黃芪60克 炒杜仲60克 生白術24克 生杭芍18克 炙甘草12克
上藥共為細末,煉蜜做丸,每重6克,日服2次,各以2丸,生姜水送下。
杜仲為杜仲科,落葉喬木,山地自生,現多培植,樹皮供藥用。杜仲質硬而脆,斷處有眾多銀白色為膠質狀細絲牽連,彈性拉力很強,原藥浸漬清水中一宿,切成絲或塊曬干,生用或鹽水炒。性味甘溫、微平,入肝、腎二經,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用。善治腰脊疼痛,足膝酸楚。局方之青娥丸即用杜仲、胡桃、破故紙3味和丸,為治腎虛腰痛有效方劑,故此證選用杜仲、胡桃溫補腎府。
——本文摘自《臨證治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