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個小調查,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哪種學習能力?
很多家長都把票投給了專注力。
的確,對于孩子的專注力,現在很多媽媽都非常的重視。
的確,對于孩子來說,學會專心做事情,也就具備了最基礎最有用的能力。專注力好的孩子,無論學什么,都更容易學得好、記得牢。擁有良好的專注力,孩子以后認字算數,也就都不是什么難事了。
但是事與愿違。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的吐槽:
“孩子屁股上像長了釘子似的,一會兒都坐不住。”
“陪娃一起讀書,還沒念完一頁就開始不耐煩了。”
“就連幼兒園老師都一直說我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愛走神,做事三分鐘熱度。”
……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其實,像這樣的抱怨我們經常會聽到,為什么孩子的專注力不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專注力的那些事兒。
孩子天生就有專注力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專注力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
他可能會盯著一個玩具十多分鐘不分神;也可能拿著一個玩具翻來覆去玩一個小時;也有可能把一本繪本從頭到尾看很多遍。
而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品質,也會對孩子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至關重要。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寶寶也特別容易走神
雖然孩子天生就有專注力,但是呢,孩子又特別容易走神。
這是由于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所以面對感興趣的新鮮事物,孩子會很容易分心。
很多家長會武斷的判斷:孩子經常被無關緊要的事吸引,就是專注力不足的表現。
這可真是冤枉他們了,人家只是還沒發育到可以特別專注的階段啊。
因此,大人最好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專注力差”的標簽。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看到這里,肯定會有家長問了,為什么跟同齡人相比,我家孩子的專注力還是要差一截?
其實,孩子的專注力還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
很多爸媽,一遍埋怨孩子的專注力不好,一邊還好心辦壞事,我一種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的養成。
一個不夠專注的寶寶旁邊,往往有一個不斷打擾的大人。
“寶貝,要不要喝口水”
“寶貝,想不想吃水果”
“寶貝,有沒有尿尿啦?”
……
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玩的時候,父母總是用這樣那樣的話語打斷孩子,或許父母們意識不到,但是爸媽的這些無意識的打斷,破壞了孩子注意力的連續性,時間久了,孩子自然專注力差。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其實孩子的專注力,要先“保護”、再“培養”。
不隨意打擾就是在保護寶寶的專注力。
當寶寶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時,大人要做的就是:站遠點,看著就好。
孩子不管是在看書還是在玩玩具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去打擾他們的專注力。有的時候,你覺得只是看看他、倒點水或是拿點吃的東西,其實都是在干擾他。
還有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出了錯,會立即糾正他,其實這樣也是不對的,你完全可以在事后指出孩子的問題,幫他調整,而不是在孩子還專心的時候直接打斷。
不給孩子分心的機會
許多時候,成人往往認為,在為幼兒提供玩具、繪本時“多”就是好。但這恰巧不利于幼兒發展。
心理學上的刺激反應理論認為,過多的材料會引發注意力渙散。就像小貓釣魚、小猴子摘西瓜中的小貓和小猴一樣,面對過多的選擇和誘惑反而忘記了原本應專注的東西。有限度的滿足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幼兒專注力的持續發展。
因此,提供有便捷限度的、有數量限度的、有種類限度的,能夠激發幼兒認知、操作、思考、互動、創造的學習工具及玩具。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最后再說一句,不管什么時候,都是需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父母的用心陪伴,就是孩子從小擁有好專注力的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