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監和圣旨總會想起各種影視作品中:身著宮服的 宦官 ,面白無須,神態倨傲,臂彎夾著浮塵,雙手從兩端拉開圣旨,然后用尖細的嗓音念道:“ 奉天承運 ......欽此”。一般到皇宮里做太監都是家境非常貧苦的。所以這些太監是沒有上過學的,他們也不識字,那他們是怎么宣讀圣旨的呢?
其實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的是我們對“太監”的不了解,其實宦官這個詞語才是真真是服侍皇帝身邊的人的稱呼,一般的都稱之為宦官,而不是我們認為的所有在皇宮里的都叫太監,這就存在一定的誤區了。在古代你要想當個太監,首先得識字,太監們還要學習的。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男性宮奴都是太監,太監這個名詞出自明朝,在此之前并沒有出現過,明朝時太監是一種官職,數量不多,他們是擁有政治身份的人,他們甚至擁有一定的權利。不過太監又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官職,這個官職是特意的為宦官制作的職位,最大的太監位居 正四品 。
在古代,你要是稱呼一個普通的內宦做太監,他可能會說自己當不起這種稱呼,還會覺得惶恐,但要是你敢稱呼一個太監為公公,那你完了。公公這種稱呼,對一個太監來說,就是在打他的臉了。
太監宣旨必須滿足這幾個條件,第一宣布圣旨的太監必須識字,第二如果是下達皇帝的私人命令太監一定要是皇帝的親信,以防走漏消息。第三為了讓皇帝的私令更好的被傳達太監必須了解皇帝的意圖。通常一些大的國家大事的圣旨是有專門的官員進行宣讀的,并沒有太監過多的事。一般皇上的后宮里面的家事或者一些不重大的事情才是太監宣讀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