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選礦方法分離金礦石中的毒砂和碳質(zhì)物早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應(yīng)用。這里擇其重要者敘述如下。
廣西六嶺金礦金粒77.84%嵌布于石英和黃鐵礦中,22.11%存在于毒砂中。由于該礦床的含砷礦物還有雄黃和雌黃。盡管雄黃和雌黃與金共存的礦床很步,且金粒與它們的關(guān)系不緊密,但該礦石經(jīng)磨礦和板混汞后加丁基黃藥和2#油浮選,雄、雌黃進入精礦中,產(chǎn)出的精礦含Au 30~40g/t,As 8%~9%。銷售困難。經(jīng)探索后,改用磨礦粒度70%~80% -0.074mm(-200目)(不需細(xì)磨),加入選擇性好的正丁基胺黑藥(不另加起泡劑)100g∕t、石灰0.58kg∕t,在pH=8~9經(jīng)三段浮選,雄、雌黃被抑制除去,所產(chǎn)精礦含金上升至60~80g∕t,As下降至2.1%~2.4%,藥劑費用也由1.74元降至0.29元/t礦石。
鑒于在堿和氧化劑共存下,毒砂比黃鐵礦易氧化,因而采用加氧化劑從砷金礦中浮選分離毒砂的研究也受到重視,國內(nèi)外已有多例報道。朱紅申等報道的向礦漿中加丁基黃藥 (1×10-5mol/L)和過二硫酸鉀(16×10-5mol∕L)在pH 7.5浮選,可使毒砂表面發(fā)生氧化除去。過程中,S生成SO42-向溶液中擴散,F(xiàn)e生成Fe(OH)3膠質(zhì)體,As生成的AsO43-被 Fe(OH)3膠體粘附。這時,毒砂表面載有的AsO42-被Fe(OH)3膠膜覆蓋而產(chǎn)生親水性,使之與黃鐵礦分離。在對比試驗中曾分別使用過三種氧化劑,其氧化能力為高錳酸鉀>次氯酸鈣>過硫酸鉀。試驗結(jié)果表明:高錳酸鉀氧化能太強,對毒砂和黃鐵礦缺乏選擇性,后二者則較適中。
前蘇聯(lián)某含碳、砷金礦床粒16%呈單體,64%與硫化物共生,其余20%存在于碳質(zhì)頁巖中。金的粒度為8~32μm。為了除去碳,在磨礦時加入適量煤油使碳鈍化后進行浮選。煤油的加入,還使浮選過程黃藥的消耗由300g∕t降至150g∕t。浮選出的混合精礦,再添加FeSO4,150g∕t、CuSO4 75g∕t進行浮選,分別產(chǎn)出毒砂精礦和黃鐵礦精礦兩種含金產(chǎn)品。
美國加利福尼亞主礦脈的含碳礦石,采用磨礦后先進行礦泥分離,使碳進入礦泥中。礦砂送氰化。含碳的礦泥經(jīng)混汞捕收游離金粒后,再經(jīng)浮選產(chǎn)出硫精礦。
加拿大一項專利提出加煤油讓碳表面鈍化后送氰化,以降低已溶金在碳上的吸附損失。此法可用于氰化逆流傾析洗滌工藝,當(dāng)用于氰化炭漿法時,殘存的煤油會抑制活性炭而降低它對已溶金的吸附效果。
不論使用煤油或其他石油產(chǎn)品對碳進行抑制,通常只是部分有效。這是由于各礦山含碳礦石的性質(zhì)不同。有些礦石中所含的碳一部分或大部分呈烴類(或稱腐植質(zhì))存在,這類沉積物中的金是不能被氰化物浸出的。對這種礦石采用加NaOCl或通Cl的化學(xué)氧化法,烴類物質(zhì)則較易分解。
阿博特西(Abotsi)等研究了碳對氰化提金的影響后確認(rèn):添加有機劑二壬基萘磺酸和正己烷等能有效地吸附在碳質(zhì)物上,而防止碳對已溶金的吸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