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君子“三樂”應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嗎?

去年有這樣的一道高考作文題: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災患),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慚愧)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下》)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其實,這也應當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請選擇'三樂’中的一樂作文。”

在命題者看來,一個具有“三樂”的人,是值得人們崇尚的,應當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對于人生還沒有達到“三樂”的人,務必把“三樂”當著是道德修養追求的目標,努力踐行。

一個達到了“三樂”的人,其道德真的就高尚了嗎?“三樂”真的“應當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嗎?這個問題值得討論。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

這段話說的是:凡是不需要學習就能做到的,是人與生俱來的良能;凡是不需要考慮就知道的,是人與生俱來的良知。兩三歲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親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了,沒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長的。親愛父母是屬于仁的行為;尊敬兄長是屬于義的行為。一個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行為,就是將良能、良知推及天下了。

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愛其親”、“敬其兄”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良能和良知,關愛父母,敬重兄弟,只不過是良能和良知的具體表現。《莊子》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商大宰蕩問仁于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莊子·天運》)社會總是由不同家族、不同姓氏、不同民族、甚至不同血統、不同人種的群體組成的,一個人僅只有“親親”、“敬長”這種親情之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這種愛推及天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才是孟子所提倡的仁愛思想。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當然是值得慶幸的,這種快樂是自然而然的,但不是人們所能追求得到的,很多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天災不可避免,人禍呢?孟子引《太甲》中的話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孫丑上》)(《孟子·離婁上》)如果有你的親人“自作孽”怎么辦?你會為了“兄弟無故”而隱瞞護短嗎?若是這樣,我們能認為追求“兄弟無故”的行為是高尚的嗎?孔子說:“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只有這樣才能將親情之愛推及天下,這才是我們所應當崇尚的美德。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這是針對一個人的職責和信譽方面說的。在這方面,一個人若能如此做到,似乎是很不錯了。但是孟子不是這樣看的,他認為一個人檢驗自己行為的方法不是看是否對得起天,也不是看是否對得起人,而是捫心自問是否對得起良心。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可見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當作我們所要崇尚的人生之樂也不是孟子所要提倡的。

有一個墮落腐敗的官員,他在被執行死刑前說過這樣的話:“我還要說的是,老子從×縣的一名小片警做到××市的公安局副局長,不是靠貪污一路走過來的。老實說我××比那些整天拿錢不做事的干警要強一萬倍。我是工作在前,貪污在后。

“當年我辦了××案后……不也是大街小巷放鞭炮嗎? 我看三年后他們還要不要放鞭炮。到那個時候那些出賣過我的人恐怕會念叨我的好處了。到那個時候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就會覺得還是我××好一點。”

這位官員在他自己看來是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并且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賞的。但是他卻沒有做到捫心自問,沒有反省那些錢該不該拿,沒有反省別人為什么給他送錢,沒有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能不能放到太陽底下曬一曬,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把自己送上了不歸之路。這樣的人是沒有“反身而誠”的快樂的。大凡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來檢視自己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置于等價交換的位置,不要說奉獻精神,就連“報恩”都會要掂量一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針對教育者而言的,而且這種快樂也只有從事教育的人,或者從事過教育的人才能感受到。人于知有智睿與愚拙,于事有賢能與不肖。我們把智睿和賢能之人稱之為英才,把愚笨和不肖之人稱之為庸才。人們對于英才是慕而求之,對于庸才是得而棄之,教育者“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然是一種快樂,這不僅在教育過程中可以省心、省事,還可以博得一個好名聲。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應當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不合情理吧?如果一個教育者得到的學生中有幾個比較愚笨該怎么辦?放棄不教嗎?若是這樣豈不是又違背了先圣“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導?

現在對“有教無類”存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不應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對誰都進行教育,這是傳統的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是:通過教育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智力,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差別,這種解釋是指一種理想的教育結果。不管是那一種解釋,給人以公平的教育機會,平等對待每一個教育對象,尊重每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力,這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美德,而且這個要求是舉世公認的教育始祖孔子提出來的。

堅持教育公平原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人民政府的一貫主張,黨的十七大報明確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這些方面我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所存在的差距也不能視而不見,歧視差生屢見不鮮,體罰學生得不到根絕,爭奪尖子生大戰愈演愈烈,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是因為一些教育工作者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不難了解,把君子“三樂”當成我們今天“應該崇尚的人生之樂”不僅有悖于事理,更有悖于孟子的思想。那孟子究竟是怎樣看待“三樂”的呢?“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這是孟子前后重復了的話,“王”未必就是指“王者”、“王道”,在古籍中還有“王德”或“王德之人”,所謂“王德”是指盛德,或者說天下最高尚的道德。“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它的意思是說:君子有三樂,但是天下最高尚的道德不同他們一樣存有這“三樂”。在孟子看來,“三樂”這樣的道德境界還太低了、太小了,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作文題恰恰將“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這極為重要的一句省略了。順便指出,作文題所引用的材料本出自《孟子·盡心上》,而題中標注的卻是《孟子·盡心下》,這不能不說命題者太不謹慎了,難道不知文學常識也是高考的內容之一?

  

在道德修養方面,我中華傳統文化是力求于內的,莊子說:”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莊子·漁父》)所以朱熹在集注《孟子》時引用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這條集注告訴我們,在“三樂”中人自身所能掌控的也只有其中的“一樂”,可見朱老夫子對一個具有“三樂”的人也是并不看好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子》盡心上篇——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盡心上13.14-15|《孟子》沒有那么難
孟子正義論
什么是“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盡心上
我國古代修身、治學、平天下名言警句 通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宁夏| 宁河县| 万山特区| 蒙阴县| 大宁县| 新田县| 凌源市| 绵阳市| 道真| 庆云县| 东安县| 浏阳市| 贵州省| 和政县| 江孜县| 拉萨市| 潞西市| 万州区| 茶陵县| 德惠市| 固始县| 江西省| 沁阳市| 合肥市| 临漳县| 民丰县| 华蓥市| 扶沟县| 体育| 堆龙德庆县| 嘉禾县| 舒城县| 鸡泽县| 蕲春县| 山西省| 云龙县| 汪清县| 香格里拉县| 南陵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