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對新加坡的未來轉為悲觀
對于新加坡及其未來如何看,李光耀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看法。無疑,他異常珍視這個他一手創立的國家,為之犧牲和奮斗在所不惜。
在卸任總理后,李光耀也長期對新加坡的未來抱樂觀態度。他本人為新加坡留下了三大財富,第一是鞏固了英式的議會民主制,國會議員由國民直選產生,再由國會多數黨組成政府;第二是不折不扣的法治;第三是若干天才般的社會制度,如組屋制度、中央公積金制度等。李光耀一直以為新加坡可以此長治久安。“我相信我們還可以在現有的國際環境中輕易生存50到100年,只要我們有一套穩健的制度讓每個人充分發揮潛能”。
2011年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遭受重大挫折。雖然依舊勝選,但得票率是建國以來最低的一次,且前所未有地失去了國會六個席位給反對黨。大選后,李光耀宣布退出內閣,從此在新加坡不擔任任何正式政治職務。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注意到,他對新加坡未來的看法,此后也變得日漸悲觀和無奈。
在2013年出版的《李光耀觀世界》一書中,李光耀大談特談新加坡走向“兩黨制”的可能性,并認為這會導致新加坡變成一個平凡無奇的國家,從此一蹶不振。在這本書中,他認為新加坡現有的政治局面最多再維持十到十五年,此后就會進入政治動蕩的狀態。他對年輕一輩也一直不抱信心,認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戰亂,把幸福生活當做理所當然,從而不珍惜和不努力。但是作為一個極端的現實主義者,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不在自己控制之下,從而展現出一種漠然和無所謂的態度。被問及對新加坡的未來有何擔憂時,他說:“我不會擔憂,因為我什么也做不了了。未來的一代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李光耀以個人極大的政治天才和堅毅精神創造了新加坡這個國家,幾乎一輩子都氣勢如虹,但老年轉而悲觀,也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無論如何,他的警告,即使屬于無可奈何之語,也值得新加坡人思考。
□王江雨(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亞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