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很多人對此文表示憤慨,本人嚴重同意你們的觀點!本文為本人提供一種理財思路,所以大家只要看思路即可,這個作者再胡說八道也不管他,我也發現該文無生活來源,分析有失偏頗,但是人家原文如此,我只照抄,學習其中有用的東西!特此聲明,眾位大蝦別罵樓主啊!
有關專家做了這樣一個統計,根據100位25歲年輕人的生活狀態,跟蹤他們20年后的生活,統計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80人生活緊張,只有20人經濟獨立,其中,只有5人富裕。反差如此之大,那么,富裕的5人做對了什么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是老老實實地執行了如下的理財概念而已。
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
例子1:10年前,甲和乙是大學本科的同學,在社會工作5年后,不約而同地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5年前,他們都花掉這30萬元人民幣。
甲去郊區購買了一套房,30萬人民幣。
乙去買了一輛好車,奧迪,30萬人民幣。
5年后的今天。
甲的房子,市值60萬人民幣。
乙的二手車,市值只有5萬人民幣。
同樣的財富,最終卻存在明顯的差異。但他們的收入都一樣,同樣學歷、同樣社會經驗,為何他們的財富不一樣?
甲花錢買房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花出去,只是轉到了房子上面,以后都歸自己的。
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汽車是消費品,二手車過10年后,一毛不值。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后,說不定已翻兩番。
有些人收入高,但財富少,原因是他們花錢都是“消費”行為。而像客戶甲那樣,大部分花費都是“投資”行為,“投資”行為的錢沒有落在別人手里,最后還歸自己。
理財三句話理財離不開下面這三句話,每句話你都要吃透,完全執行,不能馬馬虎虎,這樣的話,打工一族都可以變得富有。
第一句話又稱為“哈佛”教條。大家都知道,哈佛教育出來的人,畢業后有很多都很富有,其實,他們每月的消費行為跟一般的普通百姓只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嚴格遵守哈佛教條:儲蓄30%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消費。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有超額完成,才能使剩下的錢足夠消費。
例子2:美國首富Warren Buffet,6歲已開始儲蓄,每月30元。13歲時,當他有了3000元,買了一只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他已經85歲,已是美國首富,比“微軟”主席Bill Gates還有錢。
有些人會問,如何能每年回報率達到10%以上,其實,現在銀行會提供很多理財產品,基金、外幣、QDII等等。這些銀行產品略有一點風險,但假如能有效管理,10%的回報率其實也不難。
工資高并不一定富有很多人認為,甲收入每月1.5萬元,乙收入每月8000元,甲應該比乙富有,這種觀念在社會上很普遍。但這是錯誤的觀念,并且錯得很離譜。究竟錯在那里?看下面的例子。
例子3:一般人以為,臺灣的工資收入比大陸高一倍,他們自然比咱們富有,其實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去過臺灣的朋友都知道,臺灣地鐵單程平均是12元,北京是元3;臺灣午飯平均要50元,北京平均15元;在臺灣租一套房6500元,在北京郊區租一套房1500元。假如臺灣人每月掙15000元,減去房租6500元,交通費1000元,吃飯3000元,交稅1500元,一點點娛樂2000元,每月剩下1000元。
北京的初級工程師,每月8000元,減去交稅1000元,減去房租1500元,交通費300元,吃飯1000元,娛樂1000元,每月剩下3200元。
請問,是臺灣人每月工資15000元,每月只剩下1000元的人富有,還是北京那位工程師,每月工資只有8000元,但每月剩下3200元的人富有呢?
富有的定義并不是你每月工資掙得多,就是富有。富有的定義是你每月“剩下多少,剩下的才是財富”。
例子4:美國人每月工資高于中國2、3倍,照一般的觀念看,一般的美國人應比中國人富有。客戶甲是在加拿大念書的,他見到的情況卻不是這樣。一般美國人都有幾張信用卡,他們喜歡消費,每月不單只是“月光一族”,更是欠下信用卡不少的債,一般美國人的銀行儲蓄都達不到幾千元美金。
在中國沒有這種情況,中國人善于儲蓄,一般人在銀行都有存款,超過十幾萬的人數還不少。
所以,不要以為美國人每月掙錢多出我們2、3倍,他們就比我們富有很多。事實上,一般的美國白領比中國白領窮得多。當然,我們日常在國內見到的,外派到中國工作的美國人,是美國的精英,不是一般的美國白領,在我們國內的美國人層次比較高,大部分都是精英份子,理財有專人指導。
請記住,富有不是比較每月工資,而是比較“剩下的錢儲蓄在銀行的存款金額”,以這個定義來講,中國白領在銀行的存款,遠比美國白領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