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說了“諸子百家”的十二個學派,每一個學派各有主張,而且影響深遠,他們的思想被后世學習和鉆研,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們主要講一下有關于“道家”的一些事。
首先,要區分“道家”和“道教”的區別,經常會有人把這兩家混為一談,認為都是玄學,但他們并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一種哲學流派,講的是道理和思想,不信奉鬼神。而道教則是一種宗教,講的是奉神養生。雖然都是“道”,雖然都尊老子,但講的和做的并不一樣。
老子
說起道家的起源,很多會說是老子,也有人會說是伏羲、黃帝,說法不一,這幾個人時間跨度這么大,為什么會混為一談呢?其實是他們沒搞明白思想和學派并不是一回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確實是老子,但道家思想并不是老子先提出來的,這個就要先從老子說起。
老子作為一個學派的的創始人,又被封為道教之祖,距離我們的時間也特別久遠,生平詳述少之又少,加上后人的神化,有些可信度不高。我們說有史可考的,就是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史,就是負責編寫管理圖籍文書的,而且老子本人非常好學,領悟力也極強,對于當時的文學典籍老子了然于胸,所以老子稱得上是當時文化的集大成者,這一點從《道德經》中所述包含的范圍之廣就能看得出來,不但懂,而且說的都是重點。但是要知道那時候還沒有發明紙,書不像現在這么多,講的也大都是商周的內容,所以《道德經》中的文化思想很多是受到了商周文化的影響,如果你讀過《道德經》和《周易》,你會發現其中的很多道理都是通的,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有些部分是整合了前期的思想文化。我們知道最早開始研究“自然”,畫出八卦的人就是伏羲,所以這些思想的起源被追溯到伏羲、黃帝,便有了道家思想起源于伏羲這一說法,也有人說伏羲,黃帝,姜尚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不管他們的思想有多接近,將思想整合,著《道德經》建立學派發揚理論的還是老子,道家思想可能源于上古,但老子作為道家創始人無可爭議。
道法自然
起源我們說完了,重點說說思想。這個大都知道,歷史書中學過,“無為而治”。老子崇尚“道”,順“道”而為。治國上輕賦稅,少法度;個人修養上主張謙卑之心,不爭虛名。道家理論秉承著《周易》的陰陽之說,輪回之理,認為凡事“至剛易折”,圓滿便是失去的開始,常懷空杯心態,不居功自傲,認為所謂功名,越是在意越容易失去。它提倡一種“極簡”的生活方式,摒除那些虛偽的想法,追求最核心的根本。“道”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又無一不有,老子將它比作自然,注重相對的和諧。
道家思想對現在的影響依然很大,李小龍截拳道中就有非常明顯的道家的影子。看截拳道的哲學思想:“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不就是對“道”的解釋嗎?李小龍有一本《截拳道之道》,講的是他的武術思想以及一些技擊術。書的第一章就是“論禪”,里面對虛無,本質,做了一些闡釋,一開始看這一端是真的看不懂,后來了解了一些道家思想才慢慢懂了一點。他們的核心都是追求本質,簡單有效,包容萬象,不受外界紛亂的打擾。
截拳道
道家理論質樸,很多人說這種思想過于“出世”,太過消極,無所作為。其實并不是,如果他的思想就是讓你什么也不干,怎么會備受推崇而且流傳下兩千多年呢?道家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遵守“道”的規律,天自有道,不去做道之外的事,告訴你什么合乎道,什么違背道,做好本分之事,不做分外之為。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極簡主義”。而且道家思想本身就極為廣闊,不拘于禮數,其本身的限制也少,反而是后續人們對于它的描述顯得特別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