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河縣臨北中學 夏玉橋
兒童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精神世界,不為人知曉的童年秘密。因此,要想做好兒童教育,必須洞察兒童的秘密,理解兒童的心理。而要做到這些,必須持有兒童視角來看兒童的世界。
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中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小豆豆在車站門口,看到有一個賣樹皮的人。那人說,他的樹皮有一種神奇的功效:有病的人咬它會感到苦,無病的人咬它感覺不到味道。這可把小豆豆吸引住了,怕第二天賣樹皮的人不來,就在學校里向同學們借錢。借來借去,借到了小林校長那兒。小林校長也特別感興趣,并提出,買來后,也要給他咬一口。小豆豆買來樹皮后,到學校首先給校長咬一口,知道校長健康很開心。接著又讓學校所有的人都咬了一口,知道大家都健康更開心。這時,不斷有孩子來向校長匯報,自己是健康的,小林校長跟著樂開了心。這一天,整個校園的人都很開心。
其實,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小林校長,一定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實際上,任何人咬這塊樹皮,都絕對不會覺得苦。”可他為什么不把賣樹皮人的騙局戳穿,而又很感興趣地向小豆豆提出:“買來后,自己也要咬一口” 呢?
做為一名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小林校長,他已摒棄了成年人的視角,而是順著兒童的視角去看那塊樹皮——何等的神奇,多么具有誘惑力。更重要的是,他要借這塊“神奇”的樹皮,培養孩子善良的心及相互關愛意識。可不是,小豆豆買來這塊樹皮,讓媽媽咬、校長咬、所有同學咬、甚至連身邊的小狗也不放過。當她得知,大家都沒咬到苦味,大家都很健康后,自己感到很開心。這里,還有更深一層教育意義,小林校長又借這件事又培養了孩子們凡事要親自嘗試一下的科學探究精神。
由此可見:兒童視角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用兒童的眼光去發現兒童的世界,并在兒童世界中培養孩子的思想品德及科學精神的觀察方法。
它特別重要,意大利兒童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正是由于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成年人把兒童看做是心靈空無一物,有待于他們去盡力填塞的某種東西而已。”①蒙臺梭利的這句話,一是強調了兒童有著他們自己的世界,二是強調了只有用兒童的視角才能發現兒童多彩的世界。
渴望用兒童視角觀察自己,是兒童的心理本能需求。
曾有這樣一句名言:“他在這個世界上,然而這個世界卻不了解他。”用這句話反觀我們的兒童教育,很有意義。不錯,我們太不了解兒童。正是由于如此,我們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身體需要,我們很少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兒童心理很特別,而且又是深藏不露,不隨隨便便表現出來;另一方面,這種極其幼稚的心理,又需要找到適合它的環境去發展。這時,成年人去及時發現引導就顯得更為重要。不然的話,兒童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許多失敗的教育案例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2010年11月1日,安徽泗縣的一名15歲的中學生用電飯煲電源線把母親活活勒死。從案情上看,是母親拿著小棍,把兒子從網吧里找了出來,阻止了兒子在上網。但深入到案情中就會發現,這位陪著兒童到縣城讀書的農村母親,只管兒子吃穿,從未過問兒子的精神生活,只是把兒子做為掙分的機器。孩子在學校是讀書,回家還是讀書。母親從來不能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孩子,從來不去發現孩子的精神需求,以致于孩子厭棄學校厭棄家,進而到網吧去消耗自己鮮活的精神生命。由于母親不能及時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里去引導,使得兒子感覺母親不關心自己,從而發生沖突,接著悲劇就發生了。
渴望用兒童視角觀察自己,是兒童的心理發展需求。
兒童的發展不是在成人的世界里,而是在兒童的世界里。兒童又潛意識地需要成人進入他們的世界,這就要求成人要用兒童視角觀察兒童,理解他們的心理,走進他們的世界,并正確引導兒童健康成長。
蒙臺梭利說了這樣一句話:“成年人應該努力去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只有這樣,才能開辟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②
還是那個“健康樹皮”的故事。正是小林校長沒有戳穿那個謊言,當即借錢給小豆豆,才使小豆豆買回了“健康樹皮”。并在小林校長自己也咬了一口的行動參與下,小豆豆的愛心意識才得到培養。同時,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用兒童的視角觀察兒童,才能把兒童放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中,他們的心理才能自然而然地向好的方向發展。
用兒童視角觀察兒童,也是成人與兒童和諧相處的必然需求。
農耕時代,兒童跟隨成年人從事簡單平靜的生活。播種、澆水、除草,兒童與成年人所做的工作并無多大區別。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工作越來越復雜,許多兒童不能勝任的工作就變成了兒童游戲。由工作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成了兒童游戲中的一部分。這就形成了兒童生活在有別于成人的游戲世界里。而且,這個游戲世界的規則要比成人世界的規則簡單得多。有時,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虛擬性。
在那個健康樹皮的故事中,小豆豆其實在扮演一個醫生的角色,在玩一個醫生看病的游戲。如果小林校長看不到這些,以成人世界的規則審視它,必然沒有健康樹皮的故事,師生也就無法繼續和諧相處。
做不到這些,人們就會抱怨:兒童不懂事,不合群,兒童是與成人格格不入的另外一群人。得讓他們老實些,得讓他們懂規矩。其實,他們在壓制兒童的活動,他們是在用成人的生活擠壓孩子的生活。
有了兒童視角,我們就會發現那用成人眼光看不見的多彩世界,看見那不被成人所體察的原生態的生命情境。不再用成人的規則約束孩子,不再用成人的尺子丈量兒童。成人與兒童才能和諧地生活在同一世界中。
要有兒童視角,需擁有童心。
兒童的視角是寬容的視角、欣賞的視角、愛的視角。而成人的經驗成分大,對事物的本能感受在收縮,無法像兒童那樣對外界事物有著個體原初本能的體驗。因此,要想擁有兒童視角,必須清除成人的經驗成分,張揚兒童的本能感受。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擁有童心。
著名的教育家豐子愷就是一個童心擁有者。他在《我與<新兒童>》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女兒十二三歲的時候,家里訂了一份《新兒童》雜志。每次刊物寄到,自己總是同女兒搶著看。女兒爭辯到:“《新兒童》是我們兒童看的!你老人家不看。”硬是被女兒搶了過去。但等到女兒看完后,自己必找來看。看后同女兒討論里面的問題,玩里面的游戲。女兒很高興,以后《新兒童》就變成了他們父女共有的刊物。
正是擁有這份童心,他才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兒童精彩世界。在《給我的孩子們》中,他說了許多孩子精彩的趣事:瞻瞻要拉住火車的尾巴,要月亮出來,要天停止下雨。阿寶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給凳子穿,并得意地叫著“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
豐子愷特別強調童心的重要,他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兒童’,讓人家奇怪吧。”③
成人有童心,內心就有一個精彩的兒童世界。內心有一個精彩的兒童世界,就會用兒童的感受體驗兒童的世界,也就會不斷豐滿這個兒童世界。正是擁有這個需求,他才會自動放棄成人眼光,自動用兒童眼光看兒童,才有了兒童的視角。
要有兒童視角,還需用心去多傾聽兒童的聲音。
兒童視角與他們獨特的感受形式與思維方式密不可分。兒童的思維呈現出極強的形象性,每一個形象后都藏著他們一個個具體的思想。同時,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沒有重復各有特色的完整世界。這也就決定了兒童視角所呈現的多元性。因此,要有兒童視角,還需用心去多傾聽兒童的聲音。
《窗邊的小豆豆》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豆豆到巴學園上學,新校長和他談的第一句話就是:“你跟老師說說話吧,說什么都行。把想說的話,全都說給老師聽聽。”
這可讓小豆豆高興啦,想到哪說到哪,講了許許多多內心中有趣的事——剛才坐的電車跑得特別快;想要留下車票,懇求車站檢票的大叔,他卻不肯給;以前讀書的學校,擔任班主任的女老師,長得非常漂亮;那個學校里,有燕子窩;家里有一只茶色的狗,名叫‘洛基’,它會‘握手’和‘對不起’,吃過飯后還會表示‘很滿意,很滿意’;上幼兒園的時候,曾經把剪刀放到嘴里,咔嚓咔嚓地剪著玩,老師看見了生氣地說:“會剪掉舌頭的!”但還是那么玩了好幾次;流鼻涕的時候,如果老是刺溜刺溜地吸來吸去,會被媽媽罵的,所以要盡快地擤掉;爸爸很擅長在海里游泳,連跳水也會。
小豆豆說的太累了,想不說了。校長還在問:“已經沒有了嗎?”“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沒有了嗎?”
小林校長就是那樣以耐心專注地傾聽,豐富了自己的兒童世界,練就了一雙觀察兒童的眼睛。也就是,養成了自己的多維兒童視角。還有,多傾聽兒童的聲音,你就會發現:兒童的思維就是那么簡單而又富有創造力。作為一種非理性的原始思維,兒童的邏輯通常會淡化對結果多元層面的考慮,而在單一的直接性短暫接觸中與世界發生關聯。這樣,你才會洞察兒童的秘密,理解兒童的心理。
致力傾聽兒童的聲音,你才會注意到那些成人往往忽略的兒童生活細節,知道那些兒童生活細節后面潛藏的兒童情感。蒙臺梭利說過這樣一句話:“觀察兒童的方法是極為重要的,所以僅僅有教育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系統地研究自我,是自己的內心做好準備。”4
看看我們當前的教育,成人往往迷戀把兒童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把自己作為兒童的榜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沒有兒童視角,當然看不見兒童的世界。一個心靈中沒有兒童的人,怎么會教育好兒童呢?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忽視、遺忘了兒童的權利,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的價值、力量和兒童的真正本性。在保護兒童的名義下摧殘兒童。
兒童視角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教育工作者為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在心態上回歸到自己的兒童時代,在心理上豐富自己的兒童世界,用兒童視角去理解孩子們的心理情感,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和孩子們做好朋友,使其親其師信其道,并引導兒童健康成長。
引文124出自意大利瑪利亞·蒙臺梭利著《童年的秘密》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①第10頁②第62頁4第129頁
引文③出自豐子愷著《還我緣緣堂》
華夏出版社出版 2009年5月第4次印刷 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