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先生、凱盛浩豐智慧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鐵民先生等兩位業界翹楚,坐客“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業能力大提升報告會”,分別作了“數據智能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技術邏輯與路徑”“農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探索”的專題報告,頗有前瞻性、針對性地為我市打造數字農業農村中心城市、加快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把脈”。
孫坦先生圍繞數據智能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技術邏輯與路徑,從農業機器人、智慧養殖、數字鄉村等方面,為與會人員作了講解,并就我市目前數字農業進展情況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通過對淄博數字農業項目的實地調研發現,大數據還建立在簡單的經驗模型上,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應建立機理模型和數據模型,才能更好地實現農業數字化發展;在數字農業建設中,還應注重農藝和農機的密切結合,研發出適合數字農業發展的新一代科技創新技術。”孫坦先生說,打造數字農業中心城市也不能生搬硬套美國、日本等相關技術,而應立足淄博本地實際,走精準農業和數字技術的集成應用之路,促進勞動、資源密集型向技術、數據密集型的轉變,實現富民、節本、提質、增效。針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新需求與高質量知識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他建議:聚焦農技推廣、職業培訓、創新創業、全民閱讀等場景,集成數字知識服務、融媒體、社交網絡等技術,結合“農技110”等渠道,創建一批數字傳播服務模式并示范推廣。
馬鐵民先生圍繞農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詳細闡述了農業數字化的推進路徑、落地實踐等實操做法,并為淄博市數字農業農村中心城市建設“支招”。依托專業化數字服務,為農民合作社提供精準化的生產、銷售、金融、物流等社會化服務,通過信息化手段賦能生產管理。“淄博不乏像七河生物、得益乳業等數字農業示范企業,他們的經驗和模式值得借鑒推廣。”他建議,政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領先企業對行業內傳統農業企業進行數字化升級指導、優質項目培育,延伸產業布局;以大型項目落地為契機,鼓勵、支持農業數字化領域的創新創業,重點解決數字化進程中“卡脖子”技術,以重點項目為中心,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打造數字農業發展沃土。
馬鐵民先生表示,凱盛浩豐智慧農業有限公司將在淄博建設2個105畝智慧玻璃溫室及服務區,總投資約3億元、占地面積300畝,建設周期一年,建成后可解決當地約240人就業,人均年收入約4.8萬元,可優先安排周邊貧困人員就業。預計3年達產后,年產國際標準番茄約10000噸,年均銷售收入約1.6億元,利潤約4800萬元。同時,聚集行業前沿科技,在淄博建設國際溫室園藝行業的知識和創新中心,打造集教育與培訓、溫室園藝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化、國際會議交流、展示與觀光、啟發和共享地多功能數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