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詩人們寫相思,可謂前仆后繼,誰也不敢說自己筆下的相思是最高境界。李白曾經有詩作《長相思》,被認為是此類題材的代表作。其中“昔日橫波目,今成流淚泉,”可謂唐代版的“淚水逆流成河”,寫的是感人至深。不過不管怎么看,這種表達總感覺過于直白了些,泣如雨下和淚眼婆娑之類的抒情,總讓人覺得似乎不那么雋永、不那么細膩。而唐代的另一位詩人劉禹錫,也寫了一首相思詩,這是他平生絕美之作,僅28個字無一生僻,卻寫出了世間最美和最長久的相思,這就是那首著名的《望夫山》:
《望夫山》
唐代:劉禹錫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這首詩的大意為:妻子整天地盼望丈夫回來,而丈夫卻不歸來。日復一日,她竟化成一塊孤零零的石頭,一動不動,只是苦苦相思。年復一年,這塊石頭盼呀盼,望啊望,一點都沒有改變。情真意堅,初心不改,當如這塊望夫石!
望夫石,望夫山,這樣的民間傳說在中國大地上可謂十分普遍,詩中的望夫山指的是安徽當涂望夫石。婦人佇立望夫日久化而為石,表達了我們這個對于夫妻情感的珍視,尤其是對于情真意堅的無比珍視。
全詩緊扣題目,詩眼為一個“望”字。“望”字三見,詩意遞進三層,一句一遞進。一、二句講“望夫石”的傳說,是為入題。“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歸”,轉而引出“苦相思”三字。女子對愛情的堅貞,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詩詞所努力刻畫的重要內容。《詩經》里就曾說:“女之耽兮,不可脫也”與最后一句“望來已是幾千載”是異曲同工之妙,幾千年如一日,真讓人肝腸寸斷!
我們在解讀這首詩的時候,當然也必須考慮劉禹錫寫作此詩時候的心境。劉禹錫此時在朝堂備遭打擊,長流邊州。此詩即借詠望夫石是希望自己能夠重新獲得重用,所謂“望夫人化石,夢帝日環營”,可見這首詩不純為寫相思,因而境界更為高遠,意蘊也更為深厚,甚至莫種程度上而言,超過了李白的《長相思》。
然此詩用意雖深,語言卻樸質無華。尤其是最后的點睛之筆“只似當時初望時”。納蘭性德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葆有那份初心而矢志不渝,始終不改呢?多少恩愛的人兒也有所謂疲倦和厭煩時期,而這“忘夫石”并沒有因為等待了千年就氣餒,就絕望,而是一如既往,始終深愛著自己等待的那個人。這種執著,或者說蠢笨的執著,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