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只是一句玩笑話,最后卻演變成了神奇的“墨菲定律”。
事情還要追溯到1949年,有一位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在譏諷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霉鬼時,開了這樣一句玩笑:“假如一件事情有可能被搞砸,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搞砸。”
這句話迅速傳播開來,并擴散到世界各地。不可避免的,在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笑話逐漸失去它的初衷,演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有一種最受歡迎的形式是:“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就這樣,神奇的“墨菲定律”在一個不經意的玩笑中誕生了。
點擊加載圖片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不要心存僥幸!你擔心的事情,一般都會發生,雖然人類越來越聰明,但有些不幸的事故總會發生。因為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管科技有多進步。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也就越嚴重。
墨菲定律的背后,是誰在作怪?
“上帝高深莫測,但他并無惡意。”大家都知道,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不管你留意與否,我們向上拋一枚硬幣,落地時只有兩種可能,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不管是從感性的角度還是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兩種可能性大致是相等的。
然而有一件事情卻令西方人詫異無比:吃早餐時,如果不小心把面包片掉了下去,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涂了奶油的一面貼在地上,面包能不能吃倒無關緊要,問題是地板弄臟了可實在令人惱火。這讓人們想到了“墨菲定律”,你越是擔心什么,就越會發生什么,就像我們俗語常說的“怕什么,來什么”。
點擊加載圖片
1991年,英國BBC廣播公司的節目主持人,在所有觀眾面前,做了這樣一場演出:把面包片涂上奶油,再以各種方式拋向空中,總共作了300次左右。統計結果顯示,和我們隨機拋硬幣一樣,面包片正反兩面著地的次數幾乎相等。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面包片的掉落似乎并不能印證墨菲定律。
然而,結論不要下得太早,墨菲定律是不會這么容易就被推翻的。四年后的1995年,馬修斯,一位愛好數學的英國記者的出現又給人們帶來了新信息。他認為,人們是希望“墨菲定律”能被推翻的,因為他們有一種心理在作怪,那就是:他們不希望地板被弄臟。這種心理因素的一個后果就是人們忽視了BBC電視實驗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早餐桌上,面包片是被碰到桌邊,然后掉下來,而不是拋向空中再落下,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馬修斯借助自己擅長的數學工具,運用力學原理,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模擬計算的結果是——地板必定會被弄臟。原因是:地板被弄臟,不是“墨菲定律”在作怪,而是地球的引力、餐桌的高度和面包片被碰出桌邊的水平速度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這三個原因的作用,使面包片在落地的過程中剛好翻轉180度。因此,“面包片事件”根本不是隨機性事件,而是確定性事件,就像樹上的蘋果必然要落向地面而不是飛向空中一樣確定,如此看來,墨菲定律似乎又有了些科學的佐證。
點擊加載圖片
事實上,“墨菲定律”在20世紀中葉的美國誕生并在此后流行至今,絕非偶然。
這一時期,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科技日新月異,人類開始成為真正地球主宰的時代:人類取得了對自然、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重大勝利,優勢不斷擴大;人類飛上了天空,而且開始探索更遙遠的太空;人類有能力修筑巨型水壩、核電站和空間站;人類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人類普遍樂觀,相信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無論面臨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人類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勝它。
這種盲目的樂觀主義,使人類得意忘形。卻不知,對于茫茫宇宙來說,人類的智慧還是幼稚和膚淺的。人類雖很聰明,并且正變得越來越聰明,但世界無比龐大復雜,人類永遠也不能完全了解世間的萬事萬物。人類還有個不可避免的劣勢,就是容易犯錯誤。永遠不犯錯誤的人是不存在的。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不幸事故、災難不斷發生。
點擊加載圖片
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這個幽靈攪得滿世界人心神不寧,它提醒我們: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我們將要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事故依然還會發生,而且永遠會發生,一定要小心警惕,萬不可疏忽大意,就像這次新冠病毒帶來的疫情一樣,給人們上了沉重的一課。
而對個人來說,“墨菲定律”忠告人們:面對人類自身的缺陷,凡事要盡量想得更全面一些,采取多種保險措施,盡量防止偶然發生的人為失誤,千萬不要心存僥幸!否則,你擔心的事情,一般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