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醉墨綠天庵
2011-01-29 13:41:25|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懷素醉墨綠天庵
蕭蕭
濃濃的墨汁,在翠綠的芭蕉葉上流光溢彩,肆意揮灑,如蒼勁的梅的虬枝。枝巔的小花是如此精致優雅,通體上下泛著靈性的光芒——這便是狂草,這便是懷素。
一
在一個驟雨初歇的午后,我懷著十分虔誠的心情走進了位于零陵城東門的綠天庵。1200多年前,唐代僧人懷素就是在這里走過了他成為書法“草圣”的藝術人生。走進庵院內,沿著曲徑通幽的石階拾級而上,眼前的坡地的確是一個修行治學的絕妙所在。在我的印象里,這里應該是石樹環列、綠蔭如云,萬株芭蕉遮天蓋地、一方墨池香氣四溢;庵院內應該有正殿、后殿,有種蕉亭、醉仙樓和書禪精舍等舊跡的。可惜皆因時代變遷、迭經兵災戰亂,古跡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的醉仙樓、種蕉亭等均為近年重修,芭蕉屈指可數,更非千年遺物。就連今天的整個綠天庵亦是清同治年間零陵郡守楊翰重建。但這一切都不能改變我對懷素就住在庵內的認定。
此時雨水還留在花草樹葉上,泛著閃閃的光,恰與當年懷素墨打芭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在這“物非人是、舊貌新顏”的庵院里細細地尋找著當年草圣的足跡。
的確是在這里,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出生于零陵古郡的錢家孩子懷素因家境貧寒,年僅七歲就出家當了和尚。年幼且生在窮人家的懷素雖讀書不多,卻特愛書法。出家以后,誦經念佛之余,長年奮發練字。貧寒的小和尚自然無錢買紙,懷素便在這所庭院里種了滿園的芭蕉,足有萬株之多。從此他以蕉葉代紙,日夜勤學苦練。一座小佛堂也因為芭蕉翠綠遮天蔽日而成為了“綠天庵”。然而縱使蕉葉遍地亦無法滿足他長年揮筆所需,在等待芭蕉生長新葉的日子里,他就用一張漆盤和一塊方板書寫,書之再三,盤板皆穿。如此艱難卻奮發練字的,這世上只怕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勤奮數十年,洗墨成池之時,便是水滴石穿、功成名就之日。和尚懷素終于登上了草書藝術的最高峰。
二
萬株芭蕉,半邊破廟,幾顆蒼松,肅然兀立。懷素一襲袈裟,在秋風蕭瑟中時而沉思,時而奮筆。如神來之筆,如夜珠之光,狂若驚龍,美若棲鳳。懷素是在揮灑藝術,也是在書寫民眾苦難。看慣了村夫野老的艱辛,看透了權貴豪門的奢侈、糜爛,看多了落魄文人的悲觀失意,也看夠了山林隱士的安閑愜意,懷素便有些胡思亂想,蒼煙落日下,小橋流水邊,點綴著枯藤老樹昏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被他演繹著。他穿行于市曹,信步于山野,俯仰于朝府,雅興暇來時,一管狼毫在手,頓時思緒靈動,對生活的快感便流瀉于筆端,詮釋著復雜的心情,書寫著費解的人生。
懷素好飲酒,就像他好書法一樣。醉后狂放不羈,手舞足蹈,隨心所欲。每遇墻壁、粉板、衣布、器皿,凡能書寫處都用來寫字,如癡如迷,物我兩忘。揮毫剛勁有力,又婉轉自如,如驟雨疾風,縱橫恣肆,龍騰虎躍,奔蛇走馬;走筆似電擊長空,氣勢磅礴。心情舒暢,筆頭流利,一氣呵成;受了挫折,虯曲蒼勁,抑揚頓挫;心緒平和,便如江南絲竹,清秀俏麗,如行云流水,靜而蘊喧......真個是“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百字。
呵,狂草;
呵呵,草圣;
呵呵,“癲張醉素”的醉素就是你——懷素!
三
懷素是幸運的。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吏部尚書韋陟受楊國忠誣陷,被貶為桂州桂嶺尉,赴任所平樂時,途經零陵,與懷素相識。韋陟是當時的書法名家,他的行書如蟲穿古木,鳥踏花枝。尤其他所書寫的“陟”字若五朵彩云,故時人稱之為“五云體”。一個是貧寒的名不見經傳的佛門小沙彌,另一個雖貴為尚書卻被貶嶺南,心中孤苦,藝術正好可以排遣心中怨憤。兩人相見,惺惺相惜,便有許多共同語言。據陸羽《懷素別傳》記載:“吏部韋陟尚書見面賞之曰:此沙門札翰 ,當振宇宙大名。”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懷素能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定是給了京城來的尚書兼大書法家一個大大的震撼。韋陟帶給懷素的絕不僅僅是勉勵和鼓舞,而是對其書法成就的肯定和推介。
乾元二年秋,詩仙李白游九嶷,途經零陵時與懷素結交。這年懷素22歲,已名聲遠播江嶺間。李白對他的草書推崇倍至,后來專為他寫作了一首《草書歌行》,詩中稱:“少年上人字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螟魚,筆鋒殺死中山兔。”評價之高,慷慨而公允。
當懷素書名聲譽日盛的時候,另一個工草書又工楷隸的大書法家徐浩擔任了廣州刺史和嶺南節度使。大歷三年,31歲的懷素南下廣州拜訪徐浩,向他請教筆法。徐浩與懷素一見如故,十分欣喜,甚至閉門謝客,將公務也全丟到一邊去了。兩人心有靈犀,終日晤言一堂,或肆意書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徐浩還為懷素舉行盛大的宴會、筆會,讓懷素在廣州的名公卿仕間閃亮登場。懷素則如魚得水,“興來索筆縱橫掃,滿望詞人皆道好”。他在那里不僅學到了筆法,還憑借徐浩的官位和影響力、憑借自己的書法實力,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懷素是有幸的,他所逢的李唐帝國時代,實在是一個令人向往的盛世時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社會安定,人們無不充滿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與想象,盡情享受著創造的愉悅和嶄新的體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懷素深感自己“未能遠賭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為恨”。他渴望謁見當代名公,增長見識,提高書法水平,擴大自己的影響。在友人的慫恿下,懷素決定到京師長安去闖世界。
當時的長安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一個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一個最博大、絢燦的大舞臺。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自然更吸引著懷素。機會很快便有了。大歷四年春,時任潭州刺史的張謂上調京城任職,擇日晉京。剛剛從廣州回零陵的懷素得到了張謂的幫助,一同來到了長安城。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懷素在寬容的帝都長安縱橫馳騁,天馬行空,把自己的草書天才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在公卿、士大夫的宴會上作書,狂呼大叫;在市井粉壁上作書,旁若無人。當時幸得李白詩仙將懷素這種興之所至、盡情揮灑的豪邁場面記錄了下來,才使我們有幸在1200年后的今天還能夠領略到這位大書家當年的超脫與風流。
八月九月天氣涼
酒徒詞客滿高堂
裁成李絹排數箱
宣州石硯墨色光
吾師醉后倚繩床
須臾掃盡數千張
......
一切都是浪漫的、創造的、天才的。有人說,書法是凝固的音樂。一個從南方邊遠的綠天庵里用芭蕉練字的窮和尚,用他痛快淋漓、一派飛動的書法在紙上奏響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從此,懷素名馳天下,書重朝野。時豪商巨賈、文人雅士皆以得其一書而引為殊榮。
懷素在長安市井縱情揮灑的場所常常可以見到一些來自異域少數民族的急劇跳動的“胡騰舞”,胡姬縱橫跳動,旋轉如風;懷素那如走龍蛇、剛圓有勁的狂草,正是那紙上的強烈舞蹈。
后世似乎再沒有人能夠將書法作一種如此驚世駭俗、淋漓痛快、動人心魄的的表演了;也再沒有那種不以為怪、只知驚駭不已、贊嘆不已、熱烈響應不已的高品位觀眾了。藝術與時代有關,大家只可能出自大時代。只有那個具有無限開明、自信、寬容的時代,才能接納懷素,并熱烈地回應他。自宋而后,只有專制越來越發達,藝術的心靈一旦被禁錮,怎能期待再見無拘無束、痛快淋漓、天才極致的藝術出現?懷素的墨打芭蕉曲也就成為了千古絕唱!
四
懷素是不幸的。
他不反對“摧眉折腰事權貴”,也不反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亦朝亦野,不愿躋身上層,也不甘落魄底層,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行走,于是,懷素便有了大不幸。
他穿行于市井,閑步于山野,俯仰于朝府,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議論漫天飛舞。或謂之“不倫不類”,或謂之旁門左道,或謂之“群小從之如是”。更因其“囂張放肆”,被縣知事勒令還俗。個性極強的他索性留起了長發,做了個非僧非道的“落拓野人”。
佛門無路,塵世多羈。“賞識孔子、漢高祖”的懷素游說于五公貴族之間,哄得他們五體投地。其實這也并不為過,卻又被好事者歸為“邪說”的范疇。
懷素,難矣。天下之大,竟無其立足之地。
清貧不羈的狂僧懷素,這個草書世界里的圣徒,在長安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也在長安付出了很多、擔待了很多。長安的富貴與他無關,他是零陵的兒子,他只為書法而生。人書俱老之際,他落葉歸根,回到了童年時代孤寂生活過的綠天庵中,與筆墨為伴,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后日子。
僻處陋室,一個曠世奇才,一身獨為己有的傲骨,一個亦正亦邪的文人,一個亦雅亦俗的佛中異類。他融于世俗卻從不曲服于世俗、超出世俗。他以別人從未有過的非常手段,保全了自己的個性。
秋風颯颯長安道。懷素,你是否長安?
五
懷素最終還是有幸的。千百年來,他的狂草書法藝術不知影響和傳播了多少徒子徒孫,他的冷僻的佛堂綠天庵不知擁進了多少像我一樣的朝圣者;他的傳世至今的《白敘貼》、《藏真貼》、《苦筍貼》、《食魚貼》、《圣母貼》、《千字文》、《杜詩秋興八首》、《論書貼》等書法藝術作品早已成為世界書法藝術的瑰寶,令后來者高山仰止。古樸渾厚的綠天庵雖幾經興廢,歷盡滄桑,但它那宛如仙山瓊閣的醉仙樓、情趣盎然的種蕉亭、退筆成山的“筆冢”、洗墨成池的墨池、一字千金至今猶存的《千字文》殘碑以及“綠天蕉影”、“硯泉”等勝境遺跡,仍是人們尋幽懷古、憑吊大師的好去處。
近些年來,中國書法家協會和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永州市政府等單位倡導和組織了數屆懷素書法藝術研討會及書法名家作品展,這些活動不但確立了懷素書法的至高藝術成就和突出歷史地位,而且極大地推動了對懷素狂草的繼承和發展。
這便是懷素的大幸。
我在綠天庵的殘碑荒草間踽踽而行,細細地尋找著懷素的足跡。我盡情地放縱我的思緒,去竭力感覺懷素的存在與永生。盡管千年前的種蕉亭、醉仙樓、書禪精舍早已被毀,《千字碑》已經殘破,“綠天蕉影”已美景不再,但我仍然感覺到了懷素生命存在的氣息。
藝術永恒。
狂草永恒。
懷素永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