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古蜀道,從廣義上說,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廣元而出川,在陜西漢中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余公里。
廣義上的蜀道,既包括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也包括蜀地范圍內的道路。
通常學術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則是指狹義的概念,即由關中通往漢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儻駱道(堂光道)以及由漢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
秦嶺古棧道
棧道:是指在懸崖峭壁的險要地方鑿孔支架,鋪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軍、運輸糧草輜重,也可供馬幫商旅通行。又稱閣道、復道,這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一大發明。戰國時期,我國已修建棧道。
褒斜道:南口在漢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縣的斜谷,通稱褒斜谷,全長470公里。棧道南端叫小石門,北端叫大石門,兩個石門通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褒斜道的開創可能始于戰國,《戰國策·秦策》里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的記載。以“火焚水激”之法開鑿的石門隧道,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兩漢時代,驛路均設在褒斜道,褒城驛天下聞名。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即指褒斜道。唐天寶十五年(755年)玄宗李隆基入蜀,即取道褒斜。
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長安縣,叫子口;南口在洋縣,叫午口,全長 420公里。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貶到巴蜀地帶做漢王,就是沿子午道返回漢中。途中他聽張良的主意,燒了走后的棧道,以防止項羽南侵,又可使項羽不疑心劉邦北上。唐代“涪州貢生荔枝,取道西鄉驛沿子午河入谷,至長安不過三日”。天寶年間從四川涪陵運送新鮮荔枝到長安,為使荔枝色香味不變,即取捷近的子午道。子午道的沿途有東漢發明造紙的蔡倫墓地和西漢出使西域使者張騫的墓地。
陳倉道:即故道、嘉陵道,從陳倉(寶雞)沿千水(今清姜河)經大散關上行至秦嶺,又沿著嘉陵江支流下行到鳳州,經褒城到南鄭(漢中),全長535公里。“漢王北定三秦,用韓信計,出故道(鳳縣),戰陳倉、好畤(干縣),又戰廢丘(興平),遂東至咸陽”,就是取此道北上的。這條道路最長,但比較平坦,且有嘉陵江水運之便。
儻駱道:從周至駱峪口沿駱峪、經厚畛子,越興隆嶺,沿酉水河經華陽至洋縣,全程425公里。這條路線主要用于軍事活動。建安四年(783年)德宗避亂南鄭,廣明元年(880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儻駱。
入川古蜀道
金牛道:又叫劍閣道、蜀棧,金牛道是古代川陜的交通干線,北起陜西漢中勉縣,南至四川巴中大劍關口。此道川北廣元到漢中寧強一段十分險峻。詩人李白贊嘆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就是指的這一段。
米倉道:北起漢中南鄭縣,南到四川巴中、渠縣、合川至重慶,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全長250公里。三國時期,魏將張郃即從米倉道伐蜀,與蜀將張飛在閬中大戰失利后又從米倉道敗退。
連云道:北從寶雞鳳縣,南到漢中褒城。
祁山道:北從甘肅天水,南到陜西漢中。
荔枝道:從漢中西鄉縣出發,翻巴山,到漢中鎮巴縣(定遠廳),再到四川萬源、宣漢到達州直到鄰水,全長1,000多公里。
古蜀道申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