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肝發病率呈逐年升高和年輕化的趨勢。據統計,脂肪肝是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臟疾病。如果脂肪肝得不到及時治療,會發展成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故應引起重視。
脂肪肝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肝臟脂肪性變。根據病因的不同,脂肪肝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㈠營養失調性脂肪肝。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都會導致脂肪肝。長期攝入過多的動物脂肪、植物油、蛋白質和糖類,這些食物在體內不能被充分利用,過剩的營養物質便轉化為脂肪貯存起來,導致肥胖、高血壓和脂肪肝。長期營養不良,缺少蛋白質和維生素,也可引起營養缺乏性脂肪肝。時下許多愛美的女士采用節食方法減肥,許多兒童喜歡挑食偏食,這都會給營養不良埋下禍根,從而逐步引發脂肪肝。
㈡酒精性脂肪肝。隨著飲酒人群的增加,酒精性脂肪肝發病劇增。飲入酒精后經胃腸吸收,約90%以上在肝臟經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又經乙醛脫氫酶作用生成乙酸,再氧化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過程中的乙醛對肝臟有毒性作用。研究表明,長期飲酒,一般超過5年,折合酒精量每天多于40克,女性每天多于20克;或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每天多于80克,就有患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乙醇量換算公式為:酒精克數=飲酒量(毫升)×酒精含量(%)×0.8(乙醇比重)。
㈢肥胖性脂肪肝。體內脂肪組織儲積過多的單純性肥胖,過多的脂肪也會沉積在肝臟。約半數肥胖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衡量肥胖及肥胖程度,可用下式計算:標準體制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超重(超出標準體重的10%~20%),輕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20%~30%),中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30%~50%),重度肥胖(超出標準體重的50%以上)。據統計,在輕度肥胖以上的人群中,約72%患脂肪肝,其中20%為重度脂肪肝。肥胖程度與脂肪肝發病率呈正相關。
㈣糖尿病性脂肪肝。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約50%的糖尿病患者伴脂肪肝。糖尿病分為Ⅰ型,即胰島素依賴型,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必須用胰島素治療;Ⅱ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以中老年多見。從臨床看,60歲以上Ⅱ型糖尿病約45%合并脂肪肝,而Ⅰ型糖尿病僅4.5%合并脂肪肝。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肝細胞對糖的利用減少,合成的脂肪不能及時外運,導致其大量在肝內堆積。
㈤藥物性脂肪肝。由于藥物本身毒副作用及其代謝產物作用,以及藥物的過敏反應,使肝細胞脂肪變性。有數十種藥物可能與脂肪肝有關。如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雌激素、四環素、甲氨喋呤等。一般在用藥2周內發病占50%~70%,8周發病可達80%~90%,停藥后會減輕或緩解。
㈥肝炎病毒引起肝細胞破壞,在病程中可能合并脂肪肝,總發病率14.6%。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肝炎初期食欲減退,輸入大量葡萄糖維持營養,急性期后食欲大增,除維持正常需要外,多余的轉化為脂肪儲存在肝臟;其次是恢復期怕勞累加重病情,休息多,導致短期內肥胖。另外,肝炎病毒會影響肝臟對脂肪的代謝,特別是丙型和丁型病毒感染。對病毒性肝炎的恢復期和慢性肝炎、肝功能長期不穩定者,應警惕脂肪肝的可能,否則會影響病情康復。
㈦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又稱假性黃色肝萎縮,是妊娠期罕見的危重癥。近年來,發病率有升高趨勢,母嬰死亡率高達80%。多見于年輕初產婦,發病于妊娠第24周~40周。起病癥狀似急性肝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確。
除上述分類外,還可按患者是否有過量酒精攝入,分為酒精性脂肪肝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按脂肪肝的病變程度,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脂肪肝;按脂肪肝預后的臨床分期,分為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與脂肪性肝纖維化和(或)肝硬化。
摘自《醫藥星期三》 羅光榮/文 《益壽文摘》 201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