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5日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兒童免疫預防接種,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涉及千家萬戶。孩子打疫苗,這些事家長要知道。
一、寶貝接種疫苗前,醫生常問的問題
醫生:寶貝有過敏史嗎?
重要解讀:有些疫苗是有禁忌癥的,如果寶貝有過敏史而不提前告知醫生,就可能給寶貝帶來極大的風險。媽媽們應主動將寶寶的過敏情況或者身體不適告知醫生,描述得越詳細越好。醫生才可以根據寶寶的狀況提出最正確的建議。
醫生:寶貝現在有不舒服嗎?
重要解讀:如果寶貝有以下情況,應暫緩預防接種:
⒈正在患感冒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發熱的寶貝,這時接種疫苗會使體溫升高,或誘發和加重疾病。
⒉患傳染病后正處于恢復期或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又未度過檢疫期的寶貝,若這時打預防針容易發生不良反應,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⒊有哮喘、濕疹、蕁麻疹及過敏性體質的寶貝,打預防針后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特別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混合制劑等致敏原較強的預防針,更容易使寶寶產生過敏反應;有癲癇和驚厥史的寶貝打預防針,尤其是大乙腦或百白破混合制劑,易發生暈厥、抽風和休克等;有嚴重佝僂病的寶貝也不宜用骨髓灰質炎活疫苗(小兒麻痹糖丸疫苗)。
⒋患急慢性腎臟疾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臟病、化膿性皮膚病和化膿性中耳炎的孩子,打預防針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影響寶貝的康復。必須指出的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寶貝,只要心臟功能好,照樣可以打預防針。
⒌若寶貝正處于不舒服,有嘔吐、腹瀉和咳嗽等癥狀時,在征得醫生的意見后,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癥狀好轉后再補打。
二、如何正確處理寶貝接種疫苗后情況
大多數疫苗接種后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于每個寶貝的體質不同,在進行預防接種后,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
正常反應:這是由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癥狀:注射疫苗后,寶貝可能會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局部癥狀,或有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
處理方法: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只要讓寶貝休息,多飲開水即可。如果寶貝局部反應較重,父母可用毛巾作熱敷,每天數次,每次10~15分鐘;需要注意的是,接種卡介苗后出現的局部反應,不能進行熱敷。對于寶貝較重的全身反應,應采取對癥治療,如發熱、頭痛,可適當給予解熱鎮痛藥,以緩解癥狀。如局部紅腫繼續擴大和高熱者,父母要及時帶寶貝就醫。
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
癥狀:注射傷口出現膿腫情況,或寶貝出現過敏反應。
處理方法:父母應立即帶寶貝就醫。
重要解讀:減少接種反應,父母最好這樣做。
⒈接種要在寶貝身體健康時進行: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寶貝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寶貝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空腹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有空腹要求的疫苗除外)。
⒉避免劇烈運動,注意衛生:注射疫苗后2~3天內最好讓寶貝避免劇烈活動。此外,父母還要注意寶貝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暫時不要給寶貝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⒊注意觀察:寶貝在接種疫苗后,父母先不要急著離開,最好在醫院里觀察15~30分鐘,寶貝無異常時再離開。接種疫苗后的幾天里,要注意觀察寶貝的身體情況,察看寶貝有無發熱和注射地方有無紅腫的情況。
三、計劃內疫苗(一類疫苗)
計劃內疫苗是國家規定納入計劃免疫,屬于免費疫苗,是從寶寶出生后必須進行接種的。
計劃免疫包括兩個程序:一個是全程足量的基礎免疫,即在寶寶1周歲內完成的初次接種;二是加強免疫,即根據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況適時地進行復種。
四、計劃外疫苗(二類疫苗)
計劃外疫苗是自費疫苗。
不是所有寶寶都需要接種,可以根據寶寶自身情況、各地區不同狀況及家長經濟狀況而定。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選擇給寶貝接種二類疫苗時,應在不影響一類疫苗情況下進行選擇性注射。
計劃外疫苗怎樣接種?
⒈如果寶貝體質比較弱,免疫力差,建議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⒉如果寶貝所在的地區屬于流行病高發區,建議接種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HIB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⒊如果寶貝即將上幼兒園,建議接種水痘疫苗、甲肝疫苗。
進口疫苗真的比國產疫苗好嗎?
對于這個問題,衛生防疫部門的解釋為,不管是進口還是國產疫苗,都經過國家檢疫合格,安全有效。所以該如何選擇,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來決定。
摘自《好媽媽》 2013年第2期 董守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