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收藏家,祖籍成都,“天民樓”主人。葛師科的收藏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瓷為主,是中國官窯瓷器方面的重量級私人大藏家。“天民樓”由葛師科父親葛士翹創立,葛士翹先生過世以后,天民樓由其長子葛師科先生接手。1993年,上海博物館曾經舉辦了“天民樓青花瓷特展”,共展出青花瓷12 7件,其中元代青花24件,明代青花57件,清代青花46件,展示出葛氏父子在瓷器鑒賞方面的造詣及雄厚的收藏實力。
早于洞穴時代,人類即已與藝術結緣,通過藝術來表達我們的生活,表達我們內心的情感。在我們回望中國古代藝術家創造的燦爛藝術的同時,也應看到,現當代藝術家也創造出了許多能震撼我們心靈的作品。在這些藝術家和藝術創作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2014年“大家訪談”新開辟的“談藝錄”系列將把我們的視線投向藝術領域,包括傳統書畫、當代藝術、收藏、藝術史等領域,以深度訪談的形式回溯藝術名家的成長、成名、創作往事,兼及他們的藝術傳統、藝術觀的表達以及藝術上面臨的困惑等。希望通過這一個系列,部分地展現藝術家們的藝術之路,并由此管窺藝術家群體的生態以及中國藝術的發展現狀。
在大多數人眼中,香港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之都,其實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中,隱藏著一個異常多元的香港,私人收藏便是其中重要一環。
香港的私人收藏家,大多是在1949年前后南來,其中既有企業家,也有醫生、律師之類中產階級。生活無憂,加之深厚的國學背景,使他們延續了中國傳統文人收藏志趣。由葛先翹先生創立的“天民樓”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天民樓”藏品以元青花和明清官窯為大宗,大多來自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場。與一般收藏家物隨人散不同,葛先翹先生之后,其長子葛師科先生又繼承了“天民樓”的衣缽,一直延續至今。
近半個世紀的收藏,使得天民樓藏瓷蔚為大觀。早在1996年,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副館長就曾評價“天民樓”的元青花稱得上世界范圍內私人收藏之最。近20年過去了,在葛師科的細心耕耘下,“天民樓”藏瓷也早已不是當年可以比擬的了。在“天民樓”采訪葛師科先生時,最大的感受就是樸素。雖然坐擁常人眼中的“萬貫家財”,但他的生活卻異常簡樸。這讓人不禁想起當年葛先翹先生之所以起名為“天民樓”的初衷,“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在葛師科先生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他也是“天民樓”唯一的全職員工,從打掃到搬運,無一不是由他親自完成。
對我們而言,在時下“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的收藏燥熱氣氛下,聽今年81歲的葛先生聊“天民樓”藏瓷故事,真真有如沐春風之感。
天民樓的收藏
天民樓的藏品大概分四部分:高古瓷、青花瓷、明清彩瓷和明清單色瓷。全部加起來幾百件。收藏重點是明清官窯。
南都:天民樓現在的收藏大抵可以分為哪幾類?
葛師科:大概可分為四部分,我以ABCD加以編號整理。A類是高古,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宋遼金元;B類是青花瓷器,從元青花到明清的青花瓷器,其中元青花有27件,明代青花比較多,主要是永樂、宣德這些早期的,一直到成化;C類是明清彩瓷器;D類是明清單色釉瓷器。全部加起來也只幾百件而已。
天民樓的收藏重點是明清官窯。明代官窯到萬歷以后就非常糟糕了,很多官窯停燒了或由民窯來燒,叫“官搭民燒”。到天啟、崇禎時,基本就沒有了,很多寫著“天啟年制”的東西都非常粗糙。所以我們過去到萬歷以后就不收了。上次去上海博物館做展覽,汪慶正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們才開始對萬歷以后的民窯有所關注,但現在補也來不及了。
我發現,萬歷之后,文人雅士私人訂燒的一些東西非常好,圖案也特別生動。當時官窯,題材受到很大限制,都是些龍鳳、八吉祥之類的,發揮空間很少。倒是這些私人燒制的,題材包括民間傳說、戲曲,發揮空間很大,而且很有文人氣息。西方人把這時期叫“轉變期”,在瓷器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所以這類東西我們也在逐漸補充。
南都:天民樓現在的收藏體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葛師科:我父親本就是文化人,年輕時寫文章,編報紙雜志,對文史藝術早有興趣。只是經濟所限,加之連年戰亂,沒有條件收藏。直到來香港做生意,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后才開始買一些東西,陶瓷字畫都有。當時香港也沒有拍賣,蘇富比是1973年才來,大部分都是在博雅、中藝、集古齋這些地方買的。買的很多東西都是大陸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拿出來賺外匯的,文物精品是不會拿出來的。古畫很多是復制品。等到蘇富比進來后,才開始真正接觸到好的東西,當時又遇上收藏家仇炎之、趙從衍、葉義的東西出來,這才走上正軌,奠定了天民樓的基礎。
之所以會選擇元明青花,也是因為當時香港普遍喜歡這類瓷器。當時天民樓的東西其實并不多。1987年第一次在香港藝術館辦展覽時,我們也只展出了163件,其中有幾件彩瓷還是找其他藏家借的。當時我們還出了一本由我參與主編的《天民樓藏瓷》。到現在,27年過去了,我們又補充了不少東西,當時元青花只有四件,永樂甜白釉只一件,還沒有款,現在我們永樂甜白有十多件,其中三件有“永樂年制”篆書款。元青花我們也補充了不少。還有一些高古瓷器,諸如龍泉、南宋官窯、吉州窯、耀州窯、定窯,我們也在不斷補充。
南都:現在你還會去拍場買東西嗎?
葛師科:我們現在也會收,每年多多少少都會買,每次拍賣都去,但基本上都是查漏補缺。我們只買不賣,財力有限,沒法跟那些能動輒出幾個億的有錢人相比,我們還是缺很多東西,像一些我們以前沒有意識到這個時期原來也這么重要的,現在都在慢慢補充。
南都:元明青花可以說是天民樓最重要也是最有名的一部分收藏。能否為我們介紹幾件你最珍視的?
葛師科:我們收藏有一件明成化青花內外纏枝花卉紋宮碗,里外都有花紋,上次拍了一個,要一億多港元。當然我們這個買得早,沒有那么貴,但也不便宜。這個碗比一般的要精細很多,像它這樣的花紋并不少見,但其他的很多都是直接平涂,而它的葉子、花都留了一個白邊。像這樣的東西全世界就沒有幾件,更不要說像我們這個這樣精細和完整。這是我們這里公認比較重要的一件。
還有一件是“永樂青花十六子碗”,有人認為這件可能是所有青花瓷器里最好的一件。曾經有位日本行家,三代都是做古董,他說青花瓷器能做到這樣的還沒見過。我也這樣認為,畢竟畫人物跟花卉圖案完全是兩碼事。這件東西,描繪的是十六個小孩在做游戲。用小孩做紋飾,從宋代就有,但大多是一個兩個。出現十六個小孩做各種游戲,過去說是宣德以后才有,但其實永樂就有了,但不多見,而這件在永樂中又是最早的。據說這件在臺北故宮也有,其他地方還沒有。而且我們這件非常完美,在很多書上和展覽圖錄也都有,流傳有緒。對于很多東西,流傳有緒是很重要的,如果突然冒出一件,我是絕對不敢相信的。
“玩家”和“行家”
行家和玩家涇渭分明,行家想的是,這個東西我買了以后,轉手能賣多少;玩家想的是什么東西好玩,自己喜歡。
南都:對于流傳有緒,我聽到你在很多地方都反復強調過,這似乎是你收藏最重要的一項原則?
葛師科:沒錯。現在突然冒出一件好東西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必須要考慮是怎么回事。最靠得住的,比如說1930年代或者更早,在一些重要展覽會上展出過,或某本書上就已經有過記載,這就誰都沒話說了。像我們這件永樂十六子,在好幾本書上都有。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從未露面,但它的流傳經歷相對比較靠譜,比如有的法國人祖上曾參加過八國聯軍到過故宮,那他拿出來的東西,你可以相信。有的則完全是亂編,故事很生動,但經不起推敲。這些故事一定要仔細核實,必須確確實實有這回事才能相信,即便是書上曾記載過。現在也有人在書上做手腳,所以必須特別小心。如果沒有這種來歷,我覺得對文物的斷代必須要有四方面的依據:一、可靠的文獻記載;二、確切紀年的墓葬出土的實物標本;三、古代遺址;四、窯址。這四個方面哪怕只一兩項確實可靠,就可下結淪了。
南都:現在的收藏家似乎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葛師科:以前的收藏家和現在的收藏家,心態上有點不一樣了,出發點也不同。有多余的錢,看到喜歡的東西買來自己玩的人,過去香港稱之為“玩家”,以此做買賣的叫“行家”。行家和玩家涇渭分明,行家想的是,這個東西我買了以后,轉手能賣多少;玩家想的是什么東西好玩,自己喜歡。現在又出現一種叫“炒家”,他們比行家還厲害,都是土豪,過去他們炒股票、房地產,現在就來炒古董。這樣的人跟收藏家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很多地方說“投資與收藏”,我很反感這種說法,不贊成他們這樣講,收藏就是收藏,投資就是投資,就像一個是玩家一個是炒家。對我們而言,我們買東西時就沒考慮過哪個馬上可以賺多少。
對于收藏家來說,賣東西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生意失敗,不得不賣,這樣的例子不少;再有是喜歡的人不在了,下面也沒人接手,底下要分家,這些東西賣成錢是最方便的。對真正的收藏家,這些東西都是千挑萬選自己喜歡的,個個舍不得。
我覺得應該提倡這樣一種輕松的收藏態度,沒能力買貴的就買便宜的。并不是說,便宜的都不值得收藏。我們現在也買不起很貴的,就買一些一般化的。最近我買了一個吉州窯的小梅瓶,才30萬,我也很欣賞。還有一個鞏縣窯的藍彩碗,也就是所謂的“唐青花”,10萬都不到。這件雖然不是很高級,但我主要是想研究它究竟是不是唐青花。我的結論是,它跟青花完全是兩回事,它就是類似于唐三彩的藍彩,胎還夠不上瓷胎。這也是學界爭論很久的問題,買件在手細細研究是值得的。
南都:在很多老一輩香港收藏家的收藏好像都是以陶瓷為綱,兼顧其他。在上世紀80年代,香港是不是中國陶瓷交易的世界中心?
葛師科:拍賣在三個地方,紐約、倫敦和香港。明清官窯瓷器就是香港,當時香港人最喜歡的就是這個東西。高古的東西不在這里賣,那是外國人的品位,像唐三彩之類。對中國人來說,這些東西畢竟是明器,買的人不多。
至于東西來源,基本都是從外面來,也就是以前流出去的那部分;至于國內的東西,一是因為沒人拿出來,要么就是走私,這些是不能進拍行的。我們在拍賣行買的,基本都是海外回流。我父親當時也有這樣一種民族感情在里頭,希望能把過去被外國人買走的東西花錢買回來。這些拍行出來的東西,流傳有緒,很多在書上都能查到。所以我們也收了很多書,訂了許多學術雜志。我們對收藏感興趣的還是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就是學術性的東西,不大考慮賺不賺錢。現在也遇到一些困難,很多好東西都買不起了。我的態度就是,買不起去欣賞也是可以的,現在只要有拍賣,我都會去,不管是什么,好東西一定要上手看。像雞缸杯,我們都已經看了好幾次了,每次出來我們都看。了如指掌。老實說,重要的東西就那么些,基本都出來過,要是突然冒出一些從未見過的,對它的真假,你就得想一想了。
天民樓也有一些書畫。以前畫是很不值錢的,當時連統計都沒有,價錢也沒計過,隨便一個瓷器就能買一大堆畫。現在反過來,一張畫可以買一大堆瓷器。像傅抱石的畫,一張好一點的就是一兩千萬。所以如果真想買好瓷器,沒錢了我們賣張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