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屆各朝各代中,文官與武官之間似乎總是存在著一道隔閡,歷代皇帝總以為自己在總結前人經驗,要么重文,要么重武,但沒有哪一個沒留下弊病爭議的。
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常被后人拿來做反面教材,但其實就當時趙匡胤的角度來看,晚唐的藩鎮割據以及宦官專權亂象確實是需要警惕的點,因此他才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力度,開始重文輕武。
明代的大軍很強,宋代大軍很弱?
說起重文輕武,除了宋代,明代也是一個典型,不過明代前期以及末期,重文輕武現象還不是很明顯,彼時武將建功立業,地位也比較高。
后來中期國家轉入建設,文臣的重要性就逐漸展現出來。后世人經常會將宋明兩朝進行對比,研究為什么大家都重文輕武,但是卻總覺得明代的大軍更強。而這一點,跟很多因素有關。
戰力不相上下
其實我們單看兩朝的武將戰績,基本不分高下。宋代有很多名將,為人所熟知的包括岳飛、李顯忠、狄青、潘美等等,而明代的名將也有很多,比如戚繼光、傅友德、徐達等等,他們都為各自的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很多后人崇拜的英雄。
而且宋代在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極長,其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軍工產業,大軍戰斗素質也不弱,所以為什么大家會有宋代大軍很弱的錯覺呢?
宋代皇帝多“懦弱”
首先是其各自的統治者給眾人留下的印象不同。宋代皇帝整體上來說要“懦弱”一些,以“澶淵之盟”為例,明明是遼被迫求和,偏偏宋真宗還反給遼每年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而且在此戰之前,如果不是寇凖逼迫,宋真宗還真不會御駕親征。
再說后面的宋徽宗,一聽金要攻宋,嚇得直接將皇位傳給了宋欽宗趙桓,而之后的靖康之恥更是將宋代皇室的臉面丟盡。
對比明代的崇禎帝,徽、欽二宗在金人堆里的茍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后人對于宋代大軍戰力的判斷。畢竟主帥如此,士兵又該如何呢?
明代皇帝多強硬
而明代皇帝自朱元璋開始在對外態度上就極為強橫,歷任皇帝不管是朱棣、朱祁鎮、朱祁鈺,還是朱厚照、朱由檢等,他們在對外侵略問題上都有十足的原則性,上過戰場的皇帝有很多,寧死不降的也有很多,在國家危在旦夕之際,天子亦會守國門。
在明代,幾乎沒有和異族議和的情況存在,相較宋代皇帝,這種武將態度自然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重文輕武本質不同
而且正如前文所說,明代的重文輕武在前期和末期并不顯眼,而即便是建設期重視文臣,這些文臣也并不是單純的柔弱書生,明代的文官其實也善武,因此明代的輕武并不是削弱武官的官職,而是他們的朝野地位得不到文官高看。
因此為了改變這種局勢,明代也有不少武官會加強自身的學識,比如戚繼光,他的文采就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