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政權,史稱東晉。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并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后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于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后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郁郁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入劉裕之手。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1、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睿襲封瑯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于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后,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后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永嘉七年(313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后,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于建興五年(317年)稱晉王,建元建武,太興元年(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后,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導勢力,自己名為天子,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323年,晉元帝憂憤病逝,時年四十七歲,葬于建平陵,謚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2、司馬紹(299年-325年),即晉明帝(323年-325年在位),字道畿,晉元帝司馬睿長子,晉簡文帝司馬昱異母兄,母宮人荀氏,東晉第二位皇帝。司馬紹于永昌元年(323年)即皇帝位。在位期間,憑借弱勢之中央,成功做到對權臣的制衡,使社會呈現向安定的趨勢發展。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亂,停止對于王敦黨羽的追究,為安定皇帝的權威全力重用王導,并且與江東大族保持和諧的態度,成功對“王敦之亂”作出善后,穩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對安定國家大局的影響非常深遠。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逝,終年二十七歲,謚號明皇帝,廟號肅祖,葬于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北)。
3、司馬衍(321年―342年),即晉成帝(325年—342年在位),東晉第三位皇帝,字世根。晉明帝司馬紹長子,晉康帝司馬岳同母兄,母明穆皇后庾文君。太寧三年(325年)司馬衍即位,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臨朝聽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導與庾亮輔政。司馬衍在位期間,任用外戚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殺逐重要官員,引起統治集團內部沖突。咸和二年(327年),歷陽鎮將蘇峻、壽春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攻入建康。直到咸和四年(329年)陶侃、溫嶠平定蘇峻之亂后才遷回建康。王導再次出山執政,東晉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于石虎。咸康二年(336年),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咸康七年(341年),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咸康八年(342年)六月初五,司馬衍身體不適。當時,成帝的兩個兒子司馬丕和司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庾冰(庾亮弟)請求讓成帝的同母兄弟、瑯邪王司馬岳為皇位繼承人,晉成帝同意了。晉成帝下詔讓他的弟弟瑯琊王司馬岳繼承帝位;六月初七,在西堂駕崩,享年二十二歲,謚號成皇帝,廟號顯宗,葬于興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
4、司馬岳(322年―344年),即晉康帝(342年―344年在位),東晉第四位皇帝,字世同,晉明帝司馬紹次子,晉成帝司馬衍同母弟,母明穆皇后庾文君。司馬岳在其兄晉成帝繼位后,受封吳王。后改封瑯邪王,歷任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侍中、司徒。咸康八年(342年),晉成帝病重,在掌權的庾冰等人建議下,舍棄二子,立弟司馬岳為皇位繼承人。同年,晉成帝去世,司馬岳繼位。當時晉康帝正處居喪期間不能多言,委托庾冰、何充處理政務。建元二年(344年),司馬岳去世,終年二十三歲,謚號康皇帝,葬于崇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蔣山)。司馬岳也是一位書法家,其代表作品《陸女帖》,被收錄進宋代的《淳化閣帖》。
5、司馬聃(343年―361年),即晉穆帝(344年—361年在位),字彭子,東晉第五位皇帝,晉康帝司馬岳之子,母褚蒜子。東晉建元二年(344年)司馬岳死,司馬聃即位;由于年幼而由母太后褚蒜子掌政,并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后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司馬聃在位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于桓溫消滅了在四川立國的成漢,并且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但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升平五年(361年)司馬聃死去,終年十九歲,安葬于永平陵,謚號穆皇帝,廟號孝宗。
6、司馬丕(341年—365年),即晉哀帝(361年—365年在位),字千齡,晉成帝司馬衍長子,晉康帝司馬岳之侄,晉穆帝司馬聃的堂兄弟、母周貴人。東晉的第六位皇帝。咸康八年(342年),司馬丕受封瑯邪王。升平五年(361年),晉穆帝去世,皇太后令司馬丕登基,改元隆和。興寧二年(364年),司馬丕斷谷、餌藥以求長生,結果中毒,崇德太后臨朝攝政。 興寧三年(365年),晉哀帝在太極殿西堂去世,時年二十五歲,謚號哀皇帝,葬于安平陵。司馬丕在位時期,軍閥斗爭激烈,桓溫當國,幾次北伐,國家戰亂不斷,東晉已走向衰敗,慕容部猖獗和東晉發生多次戰爭均以東晉敗退而終。司馬丕還是一位書法家,代表作品有《中書帖》等。
7、司馬奕(342年—386年),即晉廢帝(365年—371年在位),字延齡,晉成帝司馬衍次子,晉哀帝司馬丕同母弟,母周貴人,東晉第七位皇帝,也是東晉唯一一位在位期間被廢黜的皇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司馬丕死后。同年二月丁酉(2月23日),司馬奕即帝位。司馬奕即位之時,桓溫掌握朝政,桓溫有意廢掉司馬奕自立為皇帝,但司馬奕本身并無過失可言。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便指司馬奕陽痿而不能生育子嗣,其男寵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在宮廷參侍,后宮所生三子可能并非皇帝親子,于是逼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咸安二年(372年),又降封為海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過世,終年四十五歲,葬于吳陵。史稱廢帝,又稱海西公。
8、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萬。東晉第八位皇帝(371年—372年在位),晉元帝司馬睿幼子,晉明帝司馬紹的異母弟,母為簡文宣太后鄭阿春。司馬昱歷經元、明、成、康、穆、哀、廢帝七朝,先后封瑯玡王、會稽王,累官撫軍將軍。晉穆帝時,升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與何充共同輔政。何充逝世后,司馬昱總統朝政。他引名士殷浩等輔政,企圖對抗威權日重的桓溫,殷浩反為桓溫所廢。廢帝即位后,再次徙封瑯玡王,又進位丞相、錄尚書事。太和六年十一月(371年),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名為皇帝,實同傀儡。在位僅八個月后,便因憂憤而崩,年五十三。謚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高平陵。司馬昱善于清談,史稱“清虛寡欲,尤善玄言”,可謂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呈現豐饒的發展。有文集五卷,今已佚。《淳化閣帖》收錄有其書法作品《慶賜帖》。
9、司馬曜(362年—396年),即晉孝武帝(372年—396年在位),字昌明,中國東晉第九任皇帝。他是晉簡文帝司馬昱第六子,母為李陵容。司馬曜四歲時被封為會稽王,咸安二年(372年)晉簡文帝駕崩前夕被立為皇太子并繼承皇位,時年十一歲。最初由大司馬桓溫輔政,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死,又由從嫂崇德太后褚蒜子臨朝聽政。太元元年(376年)太后歸政,實權由謝安為代表的陳郡謝氏掌握。太元八年(383年)在謝安等的輔佐下,擊敗前秦大軍,贏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保全了東晉王朝的國運。司馬曜利用士族門閥人才斷層的空檔期,致力于沖破門閥政治的格局,恢復司馬氏皇權,遂以其弟司馬道子代替謝安執政,并成為東晉開國江左以來最有權力的君主。但他耽于享樂,沉湎酒色,又與司馬道子爭權,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趨昏暗。后因司馬曜與寵姬張貴人酒后戲言,導致張貴人一怒之下叫來心腹宮人將熟睡中的司馬曜用被子捂死,司馬曜被殺時年僅三十五歲。死后廟號烈宗,謚號孝武皇帝,葬于隆平陵。司馬曜擅長書法和文學,有集二卷,已亡佚;《淳化閣帖》收錄其書法作品《譙王帖》。
10、晉安帝司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安德,晉孝武帝司馬曜長子,晉恭帝司馬德文同母兄。東晉的第十位皇帝,397年―419年在位。司馬德宗即位后,內亂頻發,國勢日衰。從412年開始,劉裕在朝中獨掌大權,排擠和迫害與他不和的大臣,矯安帝詔以令外地刺史。415年,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和雍州刺史魯宗之以逃犯劉裕為名舉兵,但被劉裕戰敗。417年,劉裕再次北伐,攻入長安。418年劉裕被封為相國、宋公。419年,晉安帝駕崩于東堂,時年三十七歲。
11、司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 即晉恭帝,東晉最后一位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次子,晉安帝司馬德宗之弟,母為淑媛陳歸女。司馬德文初封瑯邪王,之后歷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官職。晉安帝被桓玄所廢時,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居于潯陽;桓玄敗死后被遷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劉裕殺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帝,年號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于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同年九月,劉裕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時年36歲,死后葬于沖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