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渤海獨流入海河流,一般歸入海灤河水系的灤河水系。古名渜水,因發源地有眾多溫泉而得名。渜后訛為濡。濡、灤音相近,后唐朝演化為灤,元朝又稱“御河”或“上都河”。發源于河北省豐寧縣,流經沽源縣、多倫縣、隆化縣、灤平縣、承德縣、寬城滿族自治縣、遷西縣、遷安縣、盧龍縣、灤縣、昌黎縣、在樂亭縣南兜網鋪注入渤海。全長877公里。
灤河源遠流長,沿途接納了眾多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9條,即小灤河、興洲河、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及青龍河。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是伊遜河,長度和水量最大的是青龍河。
受氣候影響,灤河徑流年際變化較大;輸沙量較大,但比海河小,灤縣站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2270萬噸。干流開發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始有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等水利工程。
灤河也是河北省北部東部的主要水源,有著名的引灤入津工程,將河水引入天津市區。
發源于河北省豐寧縣境內巴延圖古爾山北麓的灤河,瀠洄蜿蜒,流經內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地,在昌黎縣城西偏北32.7公里處的武山西麓入境,沿縣域西境南流,在縣域南境又轉東,在縣城南偏東36公里處的王家鋪村東南偏西部位注入渤海。灤河流經昌黎縣境部分長達77公里,流域面積為353.4平方公里。
灤河為山溪性河流,沿途支流很多,常年有水的達500余條,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流域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9條,水量比較豐沛。灤河上游坡陡流急,流入昌黎縣境以后進入地勢比較平緩的平原地帶,流速驟然減慢,河槽拓得較寬,極易淤積。在歷史上,灤河下游的河道由于徑流量年變差及含沙量過大,又因地質構造活動頻繁,曾數次變遷。
據衛星照片顯示及遙感水文分析,在12世紀以前,灤河還在由遷安市經灤縣西部的雷莊一帶沖出丘陵地帶,向南經柏各莊附近,在唐海縣境入海;到12世紀以后,就改由灤縣與昌黎交界處的現今河道沖出丘陵地帶,先向東南,經昌黎縣境的朱各莊(主要在指揮一帶)、馬坨店(主要在大夫莊一帶)、龍家店(主要在曬甲坨一帶)、西沙河、團林等鄉、鎮的一些村莊一線入海,后由靖安鎮和圍桿莊、毛河北等村莊一線入海,從而給昌黎縣境南部的平原地區留下了的比較寬闊的沙帶。大約在元朝泰宗元年(1324年)之前,灤河又改由如今的灤南縣境的馬城、長凝、高各莊、柳贊一線入海。后來,灤河又在樂亭縣的徐家店村北分為兩支,西支為西灤河,又稱定流河,由劉家墩一帶(今大清河口)入海;東支為東灤河,又稱葫蘆河,由老米溝一帶入海。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東灤河淤塞,河水流經西灤河入海;到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西灤河閉塞,灤河改道經東灤河入海。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夏天,灤河泛濫,河道又向東北移動,由昌黎縣境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淤塞的甜水溝(拗榆樹東南)入海;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至民國四年(1915年),灤河主河道再經左右擺動,基本確定到現今的位置。1938年,甜水溝又淤塞,灤河開始經現河道入海,同時也基本確定現河口的位置。
灤河的沖積扇比較發育,其沖積扇有新老三個,最老的在西部,大約形成于幾萬年以前;較新的在東北部,即今昌黎縣境內的沖積平原,約形成于3000年以前;最新的在前兩者之間,形成于1200多年前的唐朝。如今,在河口處形成新三角洲向海中延伸的速度也比較快,據1938年至1958年積累的資料計算,平均每年向海中延伸200米。1922年灤河在蓮花池(原屬昌黎縣管轄,今屬樂亭)村東入海,現在那里距海已達5公里。自灤河改由今河口入海后,昌黎縣南部平原被分割為河南部分和河北部分;在此期間,由于灤河河道動蕩不定,時常泛濫,昌黎縣的不少沿河村莊遭到沖毀,被迫分遷至河道兩岸重建。1949年12月,灤河對岸區域全部劃歸樂亭縣管轄,致使灤河入海口附近的新河道成為昌黎與樂亭之間區別于傳統老河道的新的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