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史(一)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茶的古稱甚多,如荼、詫、苦荼、茗、等 , 在古代有的指茶樹,有的指不同的成品茶。至唐代開元年間 ( 公元 8 世紀 ) ,始由“荼”字逐漸簡化而成“茶”字,統一了茶的名稱?,F在世界各國“茶”字的讀音,大多由“茶”、“詫”、以及“荼”等的音韻轉變而來。
茶樹
茶花
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茶經》上說“茶之為飲,發乎沖農氏,聞于魯周公?!鄙褶r就是炎帝,傳說也是發現茶的伯樂。相傳,神農在野外嘗百草的時候,會架起鐵鍋,把生水煮熟了再喝。一日,神農嘗了種有劇毒的草,水還沒燒開就暈倒了。不知過了多久, 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將他“喚醒”。神農聽到鐵鍋發出“滴滴嗒嗒”的聲音,頓覺喉嚨干渴,便艱難地起身舀水喝。這時他竟發現渦里的水已經變成了黃綠色,里面還飄著幾片綠色的葉子,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就是從鍋里飄來的。由于口渴難耐,神農就用碗舀了點湯水喝。這湯水清香略帶苦澀,咽下去后,似乎比喝水更解渴,更為神奇的是,幾個小時后,神農身上的劇毒居然解了。神農非常開心,采摘了很多這種綠色的葉子回去,并為之取名”茶”,作為解毒”圣藥”。東漢時期的《神農嘗百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三國華佗、漢代張仲景、梁代陶弘景、藥王孫思邈等歷代醫家著作,以及歷代官方編纂的藥典等,都詳細記載了茶的藥方。
茶樹原產于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于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曾在《日知錄》中寫道,”子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飲之事。”也就是說,秦統巴蜀之后,中國的飲茶習俗才出現。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