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人體重量的1.5%~2.0%。其中99%存在骨骼和牙齒中。鈣對維持神經興奮性的維持、血液凝固、肌肉收縮和舒張、腺體的分泌、對多種酶有激活作用。鈣主要受甲狀旁腺素(PTH)、降鈣素(CT)與1,25(OH)-D3的共同調節,鈣的吸收也需要一定的磷,磷缺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鈣,磷的比例為2:1,鈣的排泄主要是通過腸道與泌尿系統,皮膚汗液也有一定量的排出。母乳中含有一定量的鈣(約36~40毫克/100毫升)和適當比例的磷。
維生素D與甲狀旁腺共同作用,維持血鈣的水平穩定,它是鈣磷代謝的重要的調節因子之一,維持鈣和磷的正常水平。這對正常骨骼的礦化,肌肉收縮,神經傳導以及體內所有細胞的功能都是必須的,同時維生素D還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可改變機體對感染的反應。
嬰兒因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期,對維生素D的需求量相對較大。母乳中維生素D的水平較低。維生素D既可由膳食供給,又可經適宜陽光照射皮膚合成。 家長應該盡早抱孩子到戶外活動,接受適宜的陽光照射。但是在寒冷的北方冬春季和南方的梅雨季節,適當的補充維生素D的制劑對預防維生素D缺乏尤為重要。對于早產兒、雙胞胎、冬節或梅雨季節出生以及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兒,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
如果小嬰兒 缺乏鈣,同時也缺乏維生素D,那么就出現骨質軟化癥和佝僂病,表現:多汗,易驚甚至出現手足搐搦。久之骨質軟化導致乒乓球頭顱,肋緣外翻,串珠,手鐲,X,O腿 。
根據2007年衛生部頒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鈣的攝入量為:
0~6個月:純母乳喂養的嬰兒每天鈣的生理需要量為300毫克, 人工喂養的嬰兒考慮到非母乳來源的鈣吸收率較低,故定為每天需要鈣400毫克。
7月~1歲:因為母乳攝入量明顯減少,鈣的濃度也相應的減低,輔食增多,考慮到增長需要及輔食鈣吸收率較低的原因,定為每天需要鈣400毫克 。
1歲~3歲:每天發育需要鈣600毫克。
維生素D的攝入為:
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可于出生后1~2周開始每天需要補充維生素D400~800國際單位。
南方梅雨季節的嬰兒每天需要補充400~600國際單位。
北方寒冷的冬春季嬰兒每天需要補充600~800國際單位。
早產兒也要加至每天600~800國際單位。
對于每日口服維生素D有困難者,每月可一次給嬰兒口服維生素D5萬~10萬國際單位。
試舉例:
0~6個月純母乳喂養兒:
因為母乳中含有鈣,大約100毫升中含有36~40毫克。在生后7~14天,開始每天給予維生素D400~800國際單位(南方梅雨季節400~600國際單位,北方寒冷冬春季600~800國際單位),不用額外的補充鈣。
0~6個月人工喂養兒:
例如,孩子吃奶每天總量是700毫升。一般一段奶粉每100毫升奶含有鈣是46毫克,維生素D43國際單位。因此這個孩子從配方奶中獲得鈣322毫克,維生素D300國際單位,因此需要額外再補充鈣近80毫克,維生素D100國際單位。你可以給孩子10%的葡萄糖酸鈣口服液10毫升(含鈣90毫克)。伊可欣A,D膠囊3天一粒或可爾貝貝多一天一滴。
7~12個月純母乳喂養兒:
因為已經添加輔食,計算輔食中的鈣(任何廠家生產的輔食標簽上都有標示的鈣含量)如果加在一起夠了400毫克就不需要再補充鈣劑了,維生素D還需要每天400國際單位。
7~12個月人工喂養兒:
例如,孩子每天吃800毫升牛奶。一般二段奶粉每100毫升奶液中含有鈣115毫克 ,維生素D是43國際單位,因此不用補充鈣劑。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添加輔食,一般嬰兒食品廠生產的食品都強化了鈣和維生素D等一系列的營養素,因此也要計算上所吃輔食中的鈣和維生素D 的含量,不足的部分才是需要補充的。如果孩子每天外出接受日光照射,就不用再額外補充維生素D。
1歲~3歲:
例如,孩子每天吃400~600毫升。一般三段奶粉每100毫升中含有鈣是100毫克,維生素D是50國際單位。因此孩子從奶中獲得鈣400~600毫克,維生素 D是200~300國際單位。不足的部分可以從膳食中和外出日照中獲取。如果孩子的飲食不合理(例如奶量不夠或者不吃奶)或者光照的時間不夠(戶外活動2小時、盡量多裸露身體體),可以另外補充鈣和維生素D。
如何挑選鈣制劑:
要從四個方面來考慮:含鈣量 、溶解度 、吸收率 、價格合理。因此含鈣量高(只要是指含有的鈣元素要高)、溶解度好、且吸收率高、價格便宜、對消化道沒有刺激的鈣制劑就是好的產品。其次需要注意各種鈣劑的吸收率,例如:碳酸鈣含鈣量高,副作用小,吸收率可高達40%,且價格便宜,是不錯的鈣劑。葡萄糖酸鈣含有的鈣元素低為9%。活性鈣(是用貝殼類高溫煅燒的),雖然含鈣量高,但是水溶液是強堿性,對胃腸道刺激性大,不適合孩子食用。乳酸鈣分解后產生乳酸,容易造成疲勞。有些鈣制劑還需要注意原料不要有重金屬污染,因此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酌情選用。
目前一些鈣制劑100毫克中含的鈣元素量(毫克):
碳酸鈣制劑 40
醋酸鈣制劑 23
乳酸鈣 13
檸檬酸鈣 21
蘇糖酸鈣 13
各種牦牛壯骨鈣 10
葡糖酸鈣 9
枸櫞酸鈣 21
活性鈣(煅燒) 50
生物碳酸鈣(生牡蠣鈣) 38.4
食物中含鈣量 (含鈣量mg/100g)
蝦米皮 991
海帶(干) 348
干酪 799
豆腐﹡ 164
牛奶 104
黃豆 191
紫菜 264
木耳 247
苜蓿(炒) 713
蛋黃 112
花生仁 284
薺菜 294
雪里蕻 230
豌豆(干) 194
豆腐﹡100g豆腐中:北豆腐(鹵水為凝固劑)含鈣量138mg、南豆腐(石膏為凝固劑116 mg、內酯豆腐(葡萄糖內酯為凝固劑)17 mg、豆腐腦18 mg、豆漿10 mg、豆腐絲204 mg,所以豆制品最好選擇含鈣量高的鹵水豆腐、石膏豆腐、豆腐絲等。
(以上數據摘自中國營養學會編著《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08年)
影響鈣吸收的因素;
人體攝入的鈣主要是在小腸近段吸收。在腸道大部分鈣是被動吸收,少部分鈣為主動吸收。其吸收多少是與攝入量多少和身體需要量密切相關。當機體需要量大或攝入量不足時,腸道對鈣的主動吸收最為活躍;當攝入量大時,大部分則是通過離子擴散方式被動吸收。因此攝入量與吸收并不成比例,當攝入量大時,吸收率則降低。一般說來,食物中含鈣量高時吸收率相應下降,食物中含鈣量少時,吸收率相應升高。
此外,鈣的吸收還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鈣的吸收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母乳喂養的嬰兒鈣的吸收率達到60~70%,成人才25%,孕期吸收率增高。
2、維生素D影響著鈣的吸收。膳食中維生素D多少或者曬太陽是否充足,明顯影響著小腸對鈣的主動吸收,尤其是膳食中鈣低時維生素D的多少就更為重要。
3、腸道中PH 值和是否進食增加鈣溶解度的物質可影響鈣的吸收。例如進食乳糖,乳糖發酵不但可以導致腸道PH下降,而且乳糖與鈣合成低分子可溶性物質有利于鈣的吸收。
4、蛋白質攝入量適合人體需要量時,鈣的吸收率增高;蛋白質攝入量高于機體需要量時不會增高鈣的吸收。
5、低磷食品有助于鈣的吸收。一般認為鈣:磷的比例1.6~1.8:1時,鈣的吸收最好,所以鮮牛奶因為含磷高,不如母乳中鈣吸收率高。
6、加強體育鍛煉也是促進鈣吸收的一個重要因素。
7、減少影響鈣吸收的不利因素:富含植酸、草酸的食物都會影響鈣的吸收,因為植酸和草酸可以與鈣形成不可溶性復合物質,影響鈣的吸收。因此對于富含植酸和草酸的食物,如谷類和蔬菜需要注意烹調方法。
8、不同的鈣制劑由于理化性質不同,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食物名稱 | 含鈣量 | 含草酸量 | 理論上計算 可利用的鈣量 |
冬莧菜 | 230 | 161 | 160 |
紅蘿卜纓 | 252 | 75 | 130 |
小白菜 | 159 | 133 | 100 |
青菜 | 149 | 109 | 86 |
芹菜 | 181 | 231 | 79 |
大白菜 | 67 | 60 | 38 |
韭菜 | 105 | 162 | 34 |
蕹菜 | 224 | 691 | -83 |
園葉菠菜 | 10 | 606 | -147 |
常見蔬菜中鈣和草酸含量 單位:mg/100g
— 以上摘自《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文/張思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