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出個謎語:
“水晶皮膚鬼蓬頭,形如石榴塞滿肉”
它是什么呢?
.
.
.
它就是
.
.
.
.
燒麥!!!(很形象吧
燒賣!又稱稍美(內蒙古寫法,音shāo mài )、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yōu)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肴。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于內蒙古西部地區(qū),后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后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南北方的燒麥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要說北京最著名的燒麥館應該非“都一處”莫屬了。都一處燒麥館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2002年加入便宜坊集團,是中國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當時為什么起這個名字呢?
相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訪,回宮途經(jīng)前門大街,腹中饑渴,此時所有商鋪都已打烊,惟王記酒鋪仍掌燈營業(yè),乾隆便帶隨從進店用餐,因酒醇菜香,便龍心大悅。當聽掌柜說此店還沒字號時,乾隆帝感慨道:“這個時候,京都只有你一家營業(yè),就叫‘都一處’吧!”回宮后,乾隆御筆親書“都一處”,并派人精制成蝠頭匾,由太監(jiān)送到店里。天子臨駕,又賜牌匾,都一處便名聲大震,從此名人雅士、官府要員紛紛前來聚宴,生意日漸興隆。
我們以前講老北京餐廳等級的時候說過,餐廳按照規(guī)模可以分為飯莊、二葷鋪、小飯攤,我聽說都一處剛開張的時候也只是經(jīng)營一些簡單的小吃。都一處的前身叫王記酒店,據(jù)說這個姓王的人當初到了北京后,先由一個老鄉(xiāng)介紹,到了前門大街肉市的碎葫蘆酒店當學徒。三年多的學徒生活,使他學會了招待客人、整理店堂和制作小菜的本領。他待人熱情,手腳勤快,來到酒店喝酒的客人,都愛讓他打酒上菜。
這個姓王的學徒雖然工作干得好,但是工錢卻掙得很少。為了能自謀生路,于乾隆三年學徒期滿后,辭了碎葫蘆酒店的工作,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于前門大街路東的鮮魚口處,搭起了席棚。三五張油桌,幾條長凳,一個自造的爐灶,加上賒來的酒和肉,臨街掛上了一個酒葫蘆幌子,上書"王記"二字,姓王的只用了一個伙計一個學徒,便自立起門戶開張了。
也許是天遂人愿,酒店開張以后,天天顧客盈門,座無虛席,買賣越做越紅火。因為酒店買賣好,信譽也好,所以酒坊、面鋪、油鹽店都愿意把東西賒給他用,王記酒店開張沒幾年便掙了錢。有了錢,掌柜的就打算蓋房子,于是在乾隆七年蓋起了一座只有一間門臉的二層樓,除去設了兩間雅座之外,小樓上下全是散座。當時,經(jīng)營的品種有,煮小花生、玫瑰棗、馬連肉、晾肉等小菜,買賣雖小,可日漸興隆。正當買賣越越旺的時候,王掌柜的得了重病,不久便去世了。留下內掌柜的帶著一兒一女過日子,買賣便托付給了王掌柜的師哥經(jīng)營。酒店依舊保持著早開門晚關門,待客熱情,酒菜實實在在的好作風,所以買賣更是越做越好。
可是做生意哪有一帆風順的呢?這個靠苦心經(jīng)營的小酒館就沒有生意冷清的時候嗎?
轉眼到了乾隆十七年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買賣沒從前好做了。特別是進了臘月,更加冷清。其實,這是一種傳統(tǒng)觀念,舊時代的北京,只要一進臘月,在旗的那些貴族、官僚和有錢人家,便開始了置辦年貨,一般在年三十之前就都置辦齊了,專等著過年。這時候官府也封了印,戲樓也封了臺,一般人家也都不出門了。所以,酒店、飯館也早就沒生意了,特別是年三十,連白天都不上座。聽老人們說,這時候,只有兩樣買賣上人,一個是澡塘子,一個是當鋪。過去老北京曾有民謠說,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到了三十晚上,洗澡的人都不斷。當鋪按理說只早晚開門,但是到了除夕夜,它整夜都開門,為的是專等那些"跳火坑"的人。"跳火坑"就是那些欠了人家的錢,而又躲不過債的人,年根底下必須還債,所以就把家里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送進了當鋪。甚至有的人,當場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當?shù)簦瑸榈氖菧愖闱穫?/span>
那都一處最后是怎樣度過寒冬的呢?轉折點就是開頭我們說過的乾隆爺來店里吃飯。
說了這么多,那么都一處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經(jīng)營燒賣的?
到了民國時期,都一處傳到了一個叫李德馨的手里,他不愿意踏踏實實做飯燒麥館的生意,成天在外頭混,今天嫖妓院,明天去賭博,花天酒地任意揮霍,沒錢了就到店里去取。不僅如此,他還對店里的伙計任意克扣,不僅工錢變少了,年底的獎金也少了。每天讓伙計吃的是窩頭就咸菜,使得伙計們個個都有怨恨情緒,卻又敢怒不敢言。于是,大家就想了個辦法,拿店里的東西泄氣。紅案的炒菜多放油,做燒麥的多放佐料,打酒的多給,想著法子把買賣搞垮。豈料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多,顧客都說都一處的飯菜質量好,分量足。這樣,不但都一處的馬連肉、晾肉名貫京城,燒麥和炸三角也成了人人愛吃的美食而出了名。
那位要問了,這都一處的燒賣從口味上有什么獨到之處?
都一處的燒賣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這兒的燒賣,皮兒的直徑三寸三,至少24個褶兒 傳說20世紀30年代,伙計們往餡里多加油和料的方法曾加成本,以懲罰黑心老板,沒想反倒大大提高了都一處燒賣的質量,使它逐漸享譽京城。事實上,都一處燒賣與眾不同的是,不僅它的餡味道好,而且對皮兒的規(guī)格要更嚴格,最大的講究就是薄,一張皮兒中間厚1毫米.邊上僅0.5毫米,薄如蟬翼;皮的直徑約1 1厘米,最少要捏成24個褶兒.每四只燒賣用一兩二的餡兒一兩三的皮兒。
作為內蒙人,我小時候家里講究吃羊肉燒賣喝磚茶。如果去都一處吃燒賣,應該怎么樣搭配?
(長按二維碼,更多美文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