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這對爆紅網絡高齡虐狗夫婦“老夏和脆鵝”嗎?
“我在哪里?我是誰?”的問題,每天都在重復上演,老夏爺爺忘記了一切,但唯一沒有忘記的是奶奶。
有著“愛妻狂魔”之稱的老夏患有阿爾茨海默癥。就算脆鵝只是出門買個菜,老夏都會擔心得不得了,甚至不顧自己腿腳不便也要走上幾條街去接自己的老伴回家。
“老夏和脆鵝”的故事在網上流傳開后,很多人開始關注阿爾茨海默病。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而這個被俗稱為“老年癡呆癥”的病癥,正在成為眾多老年人的病痛和萬千家庭的負重。“阿爾茨海默癥”(Alzheimer disease),簡稱AD,是與老齡化有關的、以大腦神經細胞廣泛死亡為特點的疾病,其結果是大腦神經細胞逐漸喪失,最終造成記憶力、判斷決策力、方位感、注意力和語言能力的損傷。
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速,老年癡呆癥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資料顯示,近年來阿茨海默癥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我國的發病率為0.71%,約有1000萬老年癡呆癥患者。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癡呆癥患者人數將達2700萬。由于老年癡呆癥是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在65歲的人群中約有10%的人患病,而在85歲人群中則約有50%的人患病。隨著我國社會快速老齡化,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會越來越高。
如何照顧好“老小孩”
當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脾氣、秉性以及行為模式發生異常時,家屬就需要注意老人是否患上阿爾茨海默癥。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病區主任燕江陵提醒,當老人出現突然不認識鐘表,想要某樣東西卻表達不清,熟悉的環境不認識等情況時,家屬一定要及時注意,并帶老人前往醫院就診,交給醫生判斷病情。
阿爾茨海默癥分為輕、中、重三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護理重點都不相同。早期患者很容易出現走失的情況,家屬的護理重點是防止患者走失,可以給患者佩戴黃色腕帶、帶有信息的胸卡等。燕江陵表示,早期患者有很多功能都是保存的,家屬需要陪伴患者,預防危險性物品,比如煤氣等,但是家屬要避免讓患者處于完全休養狀態,這樣會加快患者癡呆發展進程。
一旦到了中期,患者的生活能力明顯下降,家屬需要照顧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該時期患者會出現精神異常,比如經常認為別人偷了自己東西或剛吃過飯卻說自己沒有吃飯等,還會有各種無理取鬧的情況出現,家屬很容易產生的煩躁情緒。燕江陵表示,家屬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阿爾茨海默癥是一種逐漸加重的疾病,它無法減輕或被治愈。此外,家屬可以到醫院老年護理咨詢門診求助,也可以參加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家屬聯誼會、講座以及閱讀相關書籍等。
重度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家屬盡可能要帶患者到醫院咨詢醫生和護理專家該如何照看。即便如此,仍要盡可能保存患者的認知功能。如果老人愛唱歌的話盡量讓他唱歌,因為唱歌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燕江陵表示,對于這部分患者醫院會對其進行綜合治療,包括音樂治療、陶藝治療等。在家護理的患者,家屬可以使用懷舊療法,如果患者身體狀況好,也可以進行一些太極拳之類的活動。
照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對于家屬是極大的考驗,就目前的研究來說,它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
無法確定的病因
事實上,老年癡呆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具體病因多達1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約占老年癡呆病例總數的三分之二。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阿爾茲海默氏癥的原因是腦細胞大批死亡,但一直不知道原因。病理解剖結果顯示,患者大腦內出現了大量β-淀粉樣蛋白,它們堆積在腦細胞之間,形成了極具特征性的斑塊,足以成為醫生們做診斷的證據。進一步研究發現,患者體內的β-淀粉樣蛋白的氨基酸順序和正常人沒什么兩樣,差別只是三維結構有所不同。
關于阿爾茨海默癥的致病機理,有多個假說提出,這里介紹三個主要假說。
第一個是遺傳因素致病。通過研究家族性的阿爾茨海默癥病人發現,這些病人有基因突變,造成Aβ42積累,導致蛋白沉積產生。還有一些其他的基因突變也通過基因組關聯研究被發現對阿爾茨海默癥有影響,包括19個基因。
第二個假說是β-淀粉樣蛋白假說。這個假說提出Aβ蛋白積累形成Aβ沉淀,從而引發神經毒性作用。
第三種假說是tau蛋白假說。這個假說提出 tau 蛋白結構異化導致大量tau蛋白在腦細胞里積累,接著導致細胞結構被破壞,神經的傳輸終止。
科學家近期發現,阿爾茨海默癥與胰島素在大腦中的作用有直接關系。胰島素除了幫助大腦細胞吸收葡萄糖以外,還是大腦細胞能否存活和記憶能否形成的關鍵物質。
與2型糖尿病一樣,大腦細胞同樣會對胰島素產生耐受。進一步的研究揭示,當大腦細胞對胰島素產生耐受時,胰島素就不能吸附在細胞上,結果導致大腦細胞死亡,產生空斑,也就是阿爾茨海默癥。因此,西方醫學界把阿爾茨海默癥稱為“3型糖尿病”,這一研究正被越來越多醫學界人士認可。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對于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癥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好消息。因此,控制血糖穩定,提高大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是預防阿爾茨海默癥的重要方法,例如飲食中減少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等。
幾乎全軍覆沒的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研發
導致老年癡呆癥的原因,除了與遺傳有關外,還與環境惡化有關。一些環境因素,如重金屬污染、氧化應激壓力等,都是誘發老年癡呆癥的禍首。在我國,老年癡呆癥常常被忽視,老年癡呆患者普遍存在就診晚、就診率低等問題,據資料統計,老年癡呆就診比例,輕度為14.4%,中度為25.6%,重度為33.6%;癡呆漏診率為73.1%;服藥治療者僅21.3%。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人類尚無治療老年癡呆癥的特效藥。過去20年來,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幾乎全軍覆沒。制藥巨頭的多個單抗藥物均在III期臨床慘遭失敗,這為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新藥研發領域蒙上了厚厚的陰云。
目前,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輔助性治療。在發達國家,阿爾茨海默癥是耗費社會財政補助的主要疾病之一。美國阿爾茨海默癥協會公布的“2018阿爾茨海默癥事實和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阿爾茨海默癥和其他老年癡呆癥患者的醫療花費將達到2770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約200億美元。到2050年,這一花費將超過1萬億美元。
早期篩查是重要發展方向
進一步研究發現,早在阿爾茲海默氏癥患者出現癥狀之前的10~15年,腦細胞就已經開始死亡了。換句話說,阿爾茨海默癥癥狀一旦被發現,無論多么輕微,都已經太晚了,病人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專家表示,雖然阿爾茨海默癥目前無法得到很好的根治,但是早預防,早治療十分有效。一旦老人出現記憶力下降,不斷重復同樣的話和事,想不起常用的物品放在哪,對熟悉的人和物想不起來時,家人就一定要引起關注。
于是,不少科學家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早期診斷方面。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小組發現,人的視網膜上也能檢測出早期的β-淀粉樣蛋白,這就避免了開顱的麻煩。該研究小組的領導人肖恩·弗羅斯特博士認為,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是和大腦相通的,大腦中出現的病變可以在視網膜上檢測出來。
這個方法尚處于研究階段,如果將來證明確實可行的話,將從根本上改變老年癡呆癥的診斷和治療模式。
“老年癡呆像其它慢病一樣是可以預防的,并且預防重于治療。”在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主任醫師郁金泰看來,預防主要是針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煙、飲酒等可調風險因素的積極控制和對健康飲食、運動鍛煉、教育學習、社會活動等保護因素的強化。
“我們目前不指望完全預防或治愈老年癡呆,但可以通過干預延緩該疾病的發生,將老年癡呆的發病年齡延遲5年,就可使其患病率降低50%。”郁金泰認為,老年癡呆也要實行三級預防策略,在認知正常并沒有病理表現時,可進行初級預防;在認知正常/輕度異常并有病理生理學生物標記改變階段,可實施二級預防,而對于這個臨床前階段老年群體的早期發現和積極干預對老年癡呆的防控意義重大,也是目前該領域國內外關注的重點。”
護理產業亟待發展
也許有人會認為,用愛對抗阿爾茨海默癥是典型的小說橋段,就像電影《美麗心靈》中所渲染的納什教授夫妻間的感情一樣,它對神經疾病的療效微乎其微。而實際上,隨著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醫生們已經確認,記憶并非獨立儲存在大腦的某一片區域中。人類的很多記憶都與情緒相關。
因此,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對早期患者,可使用支持心理治療。盡量安排平靜安穩的環境,以避免產生緊張不安的體驗,也要注意保持親切和藹的態度以增進其安全感。盡可能安排恰如其分的作業訓練內容和項目,一般以不費體力、不費目力、不計效率,沒有危險性和較易接受的簡單操作為妥。
由于患者多半有注意障礙,應開展一些新奇多樣化的活動,目的在于投其所樂、吸引注意和消除憂愁與孤獨感。努力使這類老年患者能安渡余生,安排好他們的休閑活動更具有深刻的康復涵義。事實上,伴隨著中國人口平均壽命迅速提高,阿爾茨海默癥成為一個令人措手不及的重大問題。如何迅速建立與世界同步的阿爾茨海默癥專業護理體系,顯得尤為迫切,也需要市場和政府共同發力。
據了解,美國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人數大約為中國的一半,而美國的阿爾茨海默癥特別護理中心已至少有73000張床位,而中國還不到200張。在美國,這一特別護理已經是一個超過25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在中國還幾乎一片空白。
業內人士指出,因為文化傳統的差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護理很有可能采取與美國不完全相同的政策和路徑,因為中國患者可能會在確診后仍選擇長時間在家里生活由家人照顧,而非進入專業的護理機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阿爾茨海默癥極為特殊的病程的進展,會使家人的護理越來越力不從心,并且非專業的護理常常會造成患者的緊張和焦慮,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可以從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和犯過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更一步到位地建立起阿爾茨海默癥的護理體系。這其中不僅僅是專門的全天護理中心,還包括居家護理、日護理和短期護理中心。
看到“黃手環” 幫幫他(她)
在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中,有這樣一句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晚年狀態的描述:“現在她是最自由的一個人,沒有城府,百無禁忌,她不愿意的事,才不會給你留去那個面,她會用最直接最猛烈的方式告訴你。”這段文學性的描述在文首老夏身上也深刻地體現。
這樣“可愛”的患者和阿爾茨海默病現狀的對比多少有些無奈。值得一提的是,英國老年癡呆研究基金會最新報告稱,幫助50歲以上人群對抗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將在10年內問世,但是會花費NHS90億英鎊。
除了醫生和科學家的努力,社會上也有許多幫助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活動。2012年,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為有走失危險的老人設計了黃手環。
經過社會各方力量的普及,越來越多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佩戴黃手環。當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佩戴黃手環的老人時,請注意他可能需要幫助。在他處于危險或茫然中時,請查看他的手環,聯系他的家人,送他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