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遇到過歐美關于志向的言論,但對應的情況想必是存在的。中國人關于志向的言論看來是比較多的,“志當存高遠”、“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還有“小人得志”、“志得意滿”、“躊躇滿志”等。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自己及后代的志向,有“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的說法,但中國人的志的含義好像比較復雜,不知是本人孤陋寡聞還是太敏感,總感到這個觀念比較混亂,需要梳理,甚至需要澄清和正視。
志、志向的含義可能有意志、地位、目的、愛好、成功或術業等多重含義,志也好像是價值觀的體現,現在的理想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青少年時期都有明確面對理想的情況,家長主張,老師啟發,教導,故事、傳聞、名人傳記激勵,還有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等等,也許有的青少年還有一種天然的驅動,渴望有所作為。
理想無疑對一個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關乎人生成敗、才能發揮、作為大小,理想對社會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在某些條件下甚至是難以估量的,所以不能把理想僅僅看成是私人或個人的事情,但是,倡導、引導、規劃也不能想當然和簡單化。
理想的現實需求是人類崇尚的各項事業的極致推進,一個有理想的人,一般都是想把自己崇尚的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但這往往只是一個崇高的向往,在實際中是有賴于機會、才能和動力的,那些有機會、才能和動力的人的理想的實現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世界的面貌。但是,沒有理想的人也并不是沒有作為,只是他的愿望正常和常規罷了,那么一個人的正常和常規的愿望是什么呢,這個已經被研究得多了,簡單、通俗地說就是人上人,權色財氣。那么一個人執著、艱難甚至忍辱負重實現了理想又能怎么樣呢,那就要看是實現了什么理想了,傳說敬愛的周總理小時候“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偉大領袖毛主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那理想的實現真是了不得啊!至于誰破解了什么世界難題,當上了什么家,發明創造了什么,刷新了什么世界紀錄,只能說那也了不起,一定范圍內很了不起,一定范圍內人們很愿意給面子,這論起人生成敗來還是很有說頭的,但是,這與權色財氣相比還是狹隘的,不通用,有一層阻隔,至少目前在中國是如此,對于那些沒有兌換成權色財氣的,只能說是很遺憾了。在具有共同崇尚的人群范圍中,事情也不是那么簡單,沒有人講究“武士道”精神,叢林法則也許更為嚴酷,理想超越功利的情況只能說也許有吧!
那么,一個人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的確是對人生會有比較大的影響的,但也不能把理想神圣化,別人對你的理想能敬而遠之就不錯了,只能說社會是繁盛和多樣的,發展需要齊頭并進,最好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尋找機會,確定理想,當然,那也許就不是理想了!家長、學校、社會該怎樣對待年青人的理想呢,我想是保持中立好,說明有這個事情,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意志品質,立足于學生的職業選擇,培養,發現學生的特長和興趣,特長和興趣只能說是優勢,但遠遠不夠。理想也終究是要化歸為職業的,而且是強勢職業,要帶動大家一起玩,否則可能就比較悲哀了。一般人能夠適當發揮自己的特長或愛好也就差不多了,但不勵志也不行,不說“有夢想就會有奇跡”也不行,只是在具體規劃和實施時就得嚴肅認真了,學生本人固然得重視,家長、學校、社會也不宜忽視。說到興趣,發現這是很多論述教育的人的共識,但發現大家都言至于此。有強迫、強制學習并學好的情況,但本人的感受是發現、尊重、培養興趣不是大問題,當興趣漸弱,艱難趨強的時候,自覺、強制、堅持就非常必要了。古代到近代,行業、學科的種類、分化和積累相比于現代太少了,一個人在興趣的慣性中也許就能達到峰頂,興趣也容易轉化為職業,但在現代社會應該是絕無可能的了。對于實現理想來說,一般得全身心投入,融合,也許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感到教育理論需要引入一個研究課題:興趣之后。
無論如何,理想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也許衙內、闊少、權貴們能帶動大家一起玩他們的理想,但社會是以行業的形態進行的,是以個人的得志(可能是體現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主張進行的意思)、權色財氣為標的發展呢,還是以人類各項事業的極致推進為要求發展呢,分別都該如何進行,感到本人也是論述不好。
無論是個人得志,還是理想實現,一般都會達到更高級的人生體驗,但是別人,更多的人也要活下去,而且也不能活得太差勁,這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一般人的要求也一般,解決好一般人活得好的問題,使那些純粹為了個人得志的人失去動力,也許能有利于寬松實現理想的社會環境,也許能有利于真正有理想的人物的脫穎而出,從而為社會正常、正當、健康、精彩地向高級階段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