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好人際,救公司
2007年福特汽車公司一家分工廠,因管理混亂而差點倒閉。后來,總公司派去了一位診斷師,到崗后第三天他就發現了問題的癥結:
其一,偌大的廠房里,一道道流水線如同一道道屏障隔斷了工人們之間的直接交流;其二,機器的轟鳴聲、試車線上滾動軸發出的噪音,更使人們關于工作的信息交流越發難以實現;其三,由于工廠瀕臨倒閉,以往的領導一心只想完成生產任務,而將大家一同聚餐的時間壓縮到了最低線。
所有這些,使得員工們彼此談心、交往的機會微乎其微,工廠的凄涼景象很快使員工的工作熱情大減,人際關系的冷漠也使員工本來很壞的心情雪上加霜。
覺察到這一問題后,新任管理者決定為員工免費提供午餐,并在每日午餐時間親自為每位員工烤肉。一番辛苦沒有白費,用餐期間,員工們積極討論工作問題,并紛紛獻計獻策。兩個月后,企業業績回轉,5個月后,企業奇跡般地開始贏利。
這個企業至今還保持著這一傳統,午餐期間大家歡聚一堂,由經理親自派送烤肉。事實上,新任管理者正是想借助共同用餐時機,給每個員工一個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以建立信任空間,從而使組織的人際關系有所改觀,進而提升公司業績。
根據權威組織學家的統計分析,80%的人在工作上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力或工作動機不夠,而是因為他們人際關系處理和人力技能上的失敗。就如卡耐基所說:“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
【二】
你是人際交往中的討厭鬼嗎?
人際關系如此重要,你的人際交往是好是壞呢?在人際交往中,你是否經常存在以下行為:
你不會將心比心,而出言傷害他人?
你喜歡對他人評頭論足、指指點點?
你總是被消極能量纏身,致使人們對你敬而遠之?
你常常無厘頭地挑錯,以致不間斷地打斷他人說話?
你的話語常具有諷刺性,即使在對方尋求安慰的時候?
如果你的行為與上述相符,或許你就是他人眼中的討厭鬼。即使與對方是好友關系,你也會發現,這些舉動會使你們的關系不斷僵化。那么,怎樣的行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呢?請收閱微課怎樣才能找到知己,做一輩子的好友?
問問自己,你注意過自身的交際行為嗎?你對和諧的人際關系又認識多少呢?
【三】
什么是真正和諧的“人際關系”呢?
一個母親抱著她的嬰兒,想要深情地親吻他。看到母親撅起嘴,嬰兒也把嘴唇向前伸,但是臉上卻沒有什么表情。
母親微微一笑,嬰兒也跟著張開雙唇,微笑起來。這時母親和嬰兒都在微笑。
隨即,嬰兒的笑容像花兒般盛開在臉上,他不停地搖頭晃腦,開心得不得了。
以上整個過程用了不到3秒鐘。雖然動作和表情不多,但毫無疑問雙方溝通了感情。這種最簡單的交流方式就是和諧人際交往的原型,也是最基本的溝通形式。
哈佛大學羅森塔爾教授認為有三大要素可以構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①彼此的關注
當兩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方的語言和行為上時,他們就產生了共同的興趣,從而達到知覺一致。這種雙向的注意力是產生共同情感的前提。
②共同的積極情緒
對于營造積極情緒,交流中傳達的非語言信息比語言本身更有效,其主要是由語調和面部表情引起的。在一項實驗中,管理人員直言不諱地批評了一些志愿者,但是聲音和表情都非常熱情。出人意料的結果是,這些人雖然受到了批評,但他們仍然覺得整個交流過程非常愉快。
③一致性或同步性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一個學生和研究者的助手坐在一起,一起對一系列照片進行評價。研究人員要求助手在看照片的過程中偶爾微笑、晃晃腿或者摸摸臉。
研究發現,當助手在做被要求的動作時,一些志愿者們會跟著模仿。例如,助手摸自己的臉,志愿者也會摸自己的臉。實驗過后,會模仿的這部分志愿者對交流過程都很滿意。但是,研究者們在仔細詢問后發現,這些志愿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模仿了別人的微笑或是晃腿,而且他們也根本沒有注意到實驗助手是故意做出的這些動作。
此外,研究人員又做了一個對比實驗:同樣的設置,不同的是研究人員讓另外一組實驗助手故意模仿他們交流對象的動作和手勢。然而,實驗結果顯示這樣的行為并不會讓對方欣賞他們。
所謂的模仿動作只有是自發的、下意識進行的,才會有好的效果。這是因為下意識的舉動體現交流雙方的情感共鳴,而情感因素的一致性會帶來生理上的愉悅。例如,在體育館中觀看比賽時,觀眾們揮舞著雙臂形成的人浪就是這種愉悅感的表現。
一致性大多是通過微妙的非語言途徑,比如交流的節奏和身體的動作來體現的。如果缺乏一致性,那么交往中的人們就會感覺不舒服,可能會出現不合時宜的回答或尷尬的冷場。這些不協調都會破壞和諧的人際關系。
當交流雙方的情緒越協調,他們的感覺也就越和諧。這也正是人際交往成功的秘訣。
【四】
修復人際關系的武器是什么?
毫無疑問,人人都希望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但人際關系的復雜和多樣性,讓我們不可避免地陷入緊張的關系之中。這時,或許你就該啟動你的同理心。正如作家華倫說過:同理心是修復人際關系中的有效武器。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于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同理心使我們做到了感同身受,正如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
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
那么,如何提升“同理心”能力呢?點擊鏈接,了解更多關于“同理心”的內容。如果不會將心比心,未來少三分勝算
你體會過將心比心的感覺嗎?一起聽聽張學友的《將心比心》。
生命精彩與動人,
全賴你有一片溫馨的愛心。
不分遠近,熱愛熱心,
你我身邊天天有這樂韻,
艷陽下,樂與苦都彼此信任,
風雨一生也繽紛。
不分對象,也愛也親,
有你關心即使再有淚印,
夢常在,夜里仿佛聽到慰問,
彼此的心更拉近。
【五】
如何讓“人際關系”變為你的“有效人脈”?
比爾·蓋茨曾說過:一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的力量。那么,我們如何做才能將人際關系轉化為有效的人脈呢?
曾在電視上看過一檔節目,是馬云與周星馳的對話。一個是電商大鱷,一個是喜劇之王,兩個看似如此無關的人卻能聚到一起談笑風生。這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少年的交情或是有多少的共同語言,而是因為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這符合了人脈的“公平原則”。
社會像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只有你的水平越高,你接觸其他領域的人的距離才會越短。剛畢業的博士學術菜鳥或許不太容易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但是院士就可以很輕易地與省長喝茶聊天。
所以,注重自身的質量,使自己處于優秀的社交圈子之中,就可以與同樣優秀的人相互交換資源,以成就更好的自己。了解更多關于“人脈”的內容,請收閱微課去無效社交: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