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小的時候攝入的營養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成年后的體格。但是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卻并沒有什么所謂的秘方可以保證我們成年后的成功和幸福。不過還有很多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致力于研究童年的生活習慣以及與父母的關系等,對于一個人在成年之后獲得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基礎之間的關系。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我們總結了下面25條科學結論,可以告訴你為什么老話“三歲看到老”是有道理的。下面就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國外科學家們的研究吧。
幼兒園時的社交能力決定了將來是否能夠上大學。
美國賓州大學和杜克大學跟蹤研究了700名美國兒童,從幼兒園一直研究到他們25歲,并在幼兒園時的社交能力和成年后的成就之間找到了相關聯系。
這項跨越了20年的研究表明,社交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能夠主動和同齡人合作,具有同理心,樂于幫助他人,并可以通過自己解決問題。擁有這些能力的孩子在他們25歲的時候比那些在兒時缺乏這些能力的人,更有可能拿到大學的畢業證書并找到一份全職的工作。而那些在小時候缺少社交能力的人,長大之后則很有可能會酗酒或者申請政府的公共住房。
主持這項研究的教授在一次采訪時說,這項研究說明,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和表達情感的能力,就等同于已經為孩子準備了一份更美好的未來。
父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那么孩子在成年后與他們的關系不會太好。
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3到5歲的時候就離婚了,那么孩子在長大后對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很沒有安全感,特別是對和父親的關系。不過這項研究并不能證明父母的離婚會給孩子帶來沒有安全感的感情生活。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那么長大之后的思想會比較開放。
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即使不知道有些事情為什么要那么做,也會熱衷于模仿父母的行為,那么就說明他們愿意為這些行動找到某些“未知”的理由。這樣,當他們長大以后,就有可能會思維更加的開放。
如果一個女孩的媽媽有自己的工作,那么女孩長大之后就可能會賺更多的錢甚至可能當上老板。
根據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讓孩子成長在一個母親也會外出工作的家庭里是非常有好處的。根據這項研究,有自己本職工作的母親帶出來的孩子普遍會花更長的時間在學校,而且那些孩子工作后的薪水也會比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多23%,也更容易勝任管理職位。
特別是,工作的母親帶出來的男孩長大后會花更多的時間來做家務和照顧小孩。比起全職媽媽帶出來的男孩,他們平均每周會多花7個半小時來照顧孩子,也會多花25分鐘來做家務。針對這項研究,哈佛商學院的Kathleen L. McGinn教授解釋說,榜樣的作用就是一個信號,它能告訴你自己做的如何、應該怎樣去做,還有應該去什么。
童年的時遭受過性侵犯的兒童,在長大后肥胖的可能性會更高。
很多研究都發現了性侵犯或其他童年的創傷性經歷與暴飲暴食之間的關系。一份2007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女孩在小的時候遭遇過性侵犯的話,她會比其他孩子多出27%的可能性患上肥胖癥。而對于男孩來說,一份2009年的研究證明,他們在長大后患肥胖癥的概率要比沒經歷過性侵犯的男孩多出66%。
青少年時期過早的成熟表現可能會導致成年后的一系列問題。
發表在一份研究兒童發展的學術期刊上的文章表明,雖然青少年時期表現的越成熟的人在同齡人之中就越受歡迎,但是某些青少年時期的偽成熟行為很有可能在他們20歲左右的時候導致吸毒和酗酒的問題。
青少年的偽成熟行為是指青少年在他們實際年齡到達成年期之前喜歡表現得像成年人一樣,讓人看上去感覺他們十分成熟。但是由于這些青少年的心理年齡還未完全發展,所以他們往往會按自己的理解去行動,用喝酒、抽煙、晚歸甚至發生性行為來顯示自己的成熟。
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的教授Joseph P.Allen說,這些所謂“成熟”的青少年通常在同齡人里面都比較有人氣,但是隨著他們慢慢長大,他們就需要越來越過激的行為去維持他們的“成熟”和人氣。
父母的收入越高,孩子的成績越好。
根據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與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間的差距比25年前已經擴大了30%到40%。父母屬于高收入人群的,孩子的SAT成績也會相對比較高。沒有其他什么干預項的話,社會經濟地位對于受教育程度來說是一種驅動力。
家里越貧窮,就越無法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俄勒岡大學的一份研究表明,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處于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的家庭的話,他們的工作記憶也就會越低,換句話說就是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就會越差。
過多的暴力電視畫面,會使孩子以后更有侵略性。
根據一份持續15年之久的研究表明,兒童通常會模仿電視畫面里的暴力鏡頭,特別是一些伴隨著獎賞的暴力鏡頭。舉例來說,如果電視里,一個偵探在經過一番激烈沖突后把犯人繩之于法,那么孩子們在看到這個畫面之后會表現出更多推搡以及搶奪的動作,甚至在他們成年以后這個習慣也會一直跟著他們。
越早學數學就越擅長數學和閱讀。
2007年一項針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35000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顯示,早點開始學習數學對將來大有好處。兒童早期的數學能力,即在上學前認識數字、排列數字順序以及理解其他一些基本數學常識的能力,不僅可以使他們未來在數學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而且他們將來在閱讀方面也會表現得更好。
父母如果吸毒,孩子在長大后會變得特別嚴肅。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目睹了父母吸毒或者酗酒的行為,那么他長大后的性格可能會變得像是父母的父母。這是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完全沒有享受過正常童年,導致他長大之后變得異常嚴肅而且責任心過重,也不怎么會享受生活。
母親如果完成了大學學業,孩子也很有可能做同樣的事情。
一項由密歇根大學在2014年發起的研究顯示,高中或者大學畢業的父母很可能會在養育自己的子女時讓他們也跟隨自己的腳步。研究選取了在1998年到2007年間讀幼兒園的14000名兒童,在這些兒童當中,母親在18歲或者以下的孩子會像他們的母親一樣,很有可能沒法完成高中學業更別說去上大學了。這與一項2009年的研究觀點大抵相同,即孩子在8歲時父母的教育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測這些孩子到40歲時的教育和職業狀態。
小時候如果被欺負過,長大以后也很有可能遭遇同樣的事情。
一項追蹤了7771名英國兒童從7歲長到50歲的研究顯示,那些在童年時被欺負過的孩子,在他們長大之后不僅人際關系變現的很差而且還很有可能患抑郁癥或者焦慮癥,同時在學術成就和薪資方面的表現都比其他同齡人要差。
最近還有一項杜克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校園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在成年后很有可能患焦慮癥,而那些同時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的孩子在成年后則可能患抑郁癥、恐慌癥等疾病。其中,女性有很高的風險發展成廣場恐懼癥(Agoraphobia),而男性則增加了自殺的可能性。
如果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允許看電視,那么很可能會抑制他溝通能力的發展。
一項通過觀察母親和孩子之間互動的研究發現,電視會減少親子之間的交流活動。而且即使他們之間會交談,父母的評論也往往和孩子們所要表達的無關。而結果就是這種沒有往來的交流很有可能會減少孩子學習如何溝通的機會。
沒有壓力的父母能讓孩子保持冷靜。
根據《華盛頓郵報》一項最新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孩子3到11歲時,母親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與孩子之后的行為、幸?;蛘叱删筒o關聯。反而是這種密集型的關愛往往會適得其反。
母親的壓力,特別是當母親在繁忙的工作中還要找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的那種壓力很有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情緒感染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就像感冒一樣,一個人也能從另一個人那里獲得他的情緒。比如說,如果你的朋友很開心,他們愉快的心情也會感染到你,而如果你的朋友不開心,那么這些壞情緒也一樣會影響你。所以如果父母很沮喪或者焦慮的話,他們的這些狀態也同樣會影響到孩子。
小時候的打罵可能會導致孩子長大以后變得狡猾。
在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這本書里,他提到過一個現象,就是如果父母試圖通過獎賞或者懲罰來影響孩子的行為,那么他們可能往往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是孩子還會繼續做父母不想讓他做的那些行為,只是會更加努力隱藏,避免下次再被抓到。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責打,那么他的行為可能會更糟糕,只是會試圖不被看出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很可能會長成一個狡猾的人。
如果父母過分干涉孩子決定,那么孩子在長大之后也會很依賴他人。
如果父母過分干涉孩子的行為,不讓他們自己選擇要穿的衣服、要吃的食物或者要一起玩耍的朋友,那么孩子在長大后也會非常習慣于依賴他人,而且會不自覺的選擇像父母一樣會控制他的伴侶。
父母的期望可以引導孩子上大學。
加州大學引用了6600名出生在2001年的美國兒童的調查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后得出,父母的期望對孩子將來的成就有很大的影響。不管父母的收入或者資產如何,如果父母覺得大學對孩子很重要的話,他們就會努力引導他去上大學。
同時,孩子在平??荚囍械慕Y果也是一樣的。那些表現的不好的孩子當中,只有57%的父母期望他們的孩子能夠上大學,而那些表現的好的孩子當中,有97%的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上大學。 這也與另一項心理學上的發現不謀而合,即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望可以用來作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對于孩子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因為孩子們通常都會努力達到父母的期望。
小時候遭受過虐待的兒童,,在成年之后記憶力和控制感情的能力都會比較弱。
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童年遭受過虐待的人在他們成年之后記憶力會相對比較糟糕,而且自我控制能力也會較弱。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也揭示了這一結論,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虐待,如果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那么就會影響到他海馬體中的3個關鍵區域,即控制力、記憶力和情感這3個關鍵因素的發展。
越早學會自我控制的孩子,就越會變成一個行為舉止良好的人。
一項持續了23年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表明,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越早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在長大后會比那些幼年時自控能力不佳的孩子更加的健康、更加的可靠,而且不會有什么財務上的危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與其過分強調孩子的自尊,父母們不如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父母的關注會讓孩子在30歲左右的時候擁有更加健康的人際關系和更高的學術成就。
2014年一項針對243個人的研究顯示,那些在他們生命的前三年里受到“敏感呵護”的兒童,會在考試中有更好的成績。同時,在他們30歲左右的時候,也會擁有更佳健康的人際關系以及更高的學術成就。那些在早期對孩子們發出的信號給予及時并且適當回應的父母,會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去探索世界。這也說明了,早期在親子關系當中的投資會在孩子個人的生命里獲得長期的回報。
母親如果有帶薪產假,那么孩子長大以后就有可能會成功。
一項針對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研究顯示,如果母親產后有帶薪產假,那么孩子之后的教育、智商以及收入水平都會比沒有帶薪產假的母親帶出來的孩子高。
孩子在兒時和爸爸的關系越好,長大以后的人際關系也會發展得越好。
一項研究顯示,孩子在小時候和父親有親密的情感聯系的話,那么長大以后也能和伴侶有一個健康以及親密的關系。這項研究明確了父親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在孩子之后的人際關系中的積極影響。
童年時的打罵,會使患抑郁癥的可能性增加兩倍。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一項針對26000人的研究顯示,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經常遭受打罵,那么他在長大后可能會經歷反復發作的抑郁癥。除了打罵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行為也會導致孩子長大之后的這種行為。比如說:母親拒絕和孩子互動、父母的嚴苛、身體上或者性虐待等行為。這項研究之所以會引起重視,是因為現在每10個美國人里面就有1個人有抑郁的傾向或者患抑郁癥。
努力之后獲得獎勵會加速成功。
孩子們認成功來源自哪里能預示他們之后的成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提出過一個關于認為成功來源的思維模式。根據Dweck的理論,思維模式共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固定的思維模式認為一個人的素質、性格、智力和創新能力是一成不變的。你要么聰明要么就不聰明。如果你失敗了,那么就說明你不夠聰明。而成長型的思維模式則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而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個人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挑戰。
這兩種思維模式對孩子有很深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認為成就的取得來源于他的智慧,那么他之后很有可能會成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認為成就來源于他的努力,那么他之后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所以一個孩子如果在家庭或者學校中表現良好的話,與其夸他聰明,不如夸他十分努力,這樣能夠使他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繼續保持努力而且勇于嘗試的勁頭。
想讓孩子們擁有更加成功更加幸福的人生,我們是不是應該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都做到足夠好了呢?
我們新先聚品曾經寫數十篇與科學相關文章,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