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針灸學是董氏先祖(董景昌)創立的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內容博大精深,包含針法甚廣,諸如耳針、頭皮針、手針、倒馬針、放血療法等,內容不但豐富且異于傳統,治法簡便而療效顯著,是臺灣本土所獨有的針法。董氏奇穴是該體系針法中常用的穴位,其定位雖有部分與十四經穴在同一位置,但命名與主治功用卻不相同。 筆者臨床運用董氏奇穴中的重子穴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患者符合以下診斷標準:根據《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擬訂,① 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 X 線片上顯示頸椎曲線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③ 應除外頸部其它疾患如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 神經衰弱及其它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頸肩部疼痛?;颊咂骄挲g(42.29±13.52)歲,平均病程(2.67±
0.89) a,平均疼痛積分(6.93±1.63)分。
排除標準:① 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② 某些特定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③ 同時應用其他藥物或進行其他治療,影響結果判定者。
治療方法:① 取穴:重子穴,在第 1 掌骨與第 2掌骨之間,虎口下1 寸處。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②操作:穴位皮膚常規消毒,采用1 寸一次性針灸針,直刺0.8~1 寸,留針 30 min。 其間囑患者緩慢活動頸部,無需行針。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 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② 有效: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③未愈:癥狀無改善。
經治療30例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10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為93.33%。
頸型頸椎病亦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 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 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此型臨床上極為常見,為最早期的頸椎病。由于癥狀較輕,往往引起重視不夠,以致反復發作從而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復落枕的患者即屬于此種改變。從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 此型實際上是頸椎病的最初階段,也是治療最為有利的時機。
董氏奇穴創始人
夾脊穴治療頸型頸椎病的效果已經得到針灸界的認同。 筆者在臨床治療中運用重子穴治療頸型頸椎病取得良好的的效果, 與針刺夾脊穴的治療效果相當。該方法簡單易行,療效顯著,針數少,易于患者接受,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