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 2020 年)》明確提出:“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辦好開放大學,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若干意見》也提出要求:“建立數字化學習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建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制度。”在我國高校繼續教育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這些綱領性文件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提升學校繼續教育的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三校以自愿、平等、合作、發展為原則積極地探索高等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新思路,研究各類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探索實現學歷繼續教育不同形式之間、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之間、不同高校之間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學習成果互認和立交橋建設的有效途徑。
1. 繼續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
2012 年,以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項目edX、斯坦福大學教授創辦的Udacity 和Coursera 等為典型代表的一批開放課程網站快速崛起,集聚了大量世界頂尖大學優秀課程,學生注冊數量快速增長,這種現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并引領了新一代大規模、高水平網絡課程的建設與共享。
相比之下,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存在總量少、各自管理、重復建設、建設標準不統一等問題,而且未形成有效的共建共享機制。2012 年10月10日,教育部發布了“ 關于2012 年國家級網絡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和申報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了網絡優質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初步規劃,將在5 年之內建設完成100 門網絡精品資源共享課,并在“愛課程”網站上共享。然而,資源共享只是比較淺層的共享,諸如教師輔導、作業批改、答疑等學習支持服務如何共享,或者共享學習后如何得到學分互認、學分銀行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通知”中未提出具體的方案。
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一直很重視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的培育、建設和共享。2011 年6 月,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聯合申報的江蘇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重點課題——《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及其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獲得批準立項,2011 年9 月三校已開始教育教學管理與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管理等工作。依托三校各自學科與教學資源優勢,所有共享的優質教學資源按國內統一教學資源格式標準進行建設,以高等繼續教育公共基礎課為基礎,優先建設,以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為重點,次之建設,以公開課、優秀文化素質課、特色專業課程、公共選修課等為輔助,最后完成所有專業的課程建設,實現校際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服務。在建設任務分配上,三校依據各自優勢側重建設各自的特色專業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南京大學主要負責公共思想政治類和計算機類課程建設、東南大學主要負責高等數學課程建設、南京師范大學負責學位英語課程建設。目前為止,已完成8 門公共基礎課的網絡課程建設。與此同時,三校積極地探索各類形式繼續教育的統一管理模式,構建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為促進學歷繼續教育不同形式之間、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之間、不同高校之間各類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平臺共用,有效促成各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深度共享。
2. 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與學分銀行建設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三校各自搭建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與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見圖1),三個平臺分別異地存放、實時同步更新,此平臺以優質課程資源為核心,建設具有支持跨校選課、網絡教學、師生互動、考核評價、教務管理、資源管理等功能。三所學校教師、學生和管理員通過統一的“三校繼續教育立交橋及其優質資源共享”頁面登錄,進入各自的繼續教育教學管理與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三校共享,根據三校繼續教育的教學計劃,明確學生可以互選的課程和要求。一門共享課程被三所學校學生選修后,為方便任課教師、學生只進入一個教學平臺和降低經費成本,教務教師手動將學生信息導入到任課教師所在學校的課程平臺中,學生通過共享服務平臺修讀優質教學資源獲得學分,記錄到個人學分銀行中,三校間學生轉學、升學互相認可。
在校際間實現各類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課程互選的基礎上,通過相關課題研究與實踐,探索實現學歷繼續教育不同形式之間、學歷繼續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之間、不同高校之間的優質教學資源學習成果互認和立交橋建設的有效途徑。
3.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
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質量,不僅要強化質量意識,制定合理的質量標準,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還必須對學校的質量管理活動進行規范,必須進一步明確有關機構和人員的質量職責,加強質量基礎建設,健全質量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完善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和構筑靈敏通暢的質量信息網絡。
要提高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的教學質量,首要前提是制定各類高校繼續教育間的教學質量監測機制,成立制定繼續教育監測機制委員會,對機制進行定期的跟蹤和監測記錄。教學質量監測機制在實踐中能得到體現,必須得建立相應教學質量管理的規章制度。有了機制和制度,還要由人執行才有效果,即明確質量管理活動有關機構和成員的教學質量職責,不斷加強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其次要統一同類型高校的教學質量標準并加強評價體系建設,以提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導向,完善各級各類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質量標準,促進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協調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時期,高校繼續教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面臨著如何轉型與定位,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論文主要對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在三校間實現了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希望本研究成果在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趨勢研究中有所貢獻,在更廣范圍能有所借鑒,有助于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
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對高校繼續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學分銀行構建模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 職業培訓如何進行學分互認、轉換,立交橋構建方案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究。高校繼續教育立交橋建設是構建終身教育立交橋的一部分,而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經過研究、實驗、推廣、評價的過程。基于香港的實踐,學者提出建立和實施終身學習立交橋具有七大任務,其中第一條:通過立法保證終身教育立交橋的實施,只有在政府統籌和支持下,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機構才能通力合作。筆者認為第一條任務是終身教育立交橋實施的根本保障,在七大任務中處于重中之重。
圖1 南京大學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 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