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解孩子”中,陳忻老師介紹了一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著名的哈洛將一只小猴子放進實驗室,里面有一個鐵絲做的假媽媽,身上掛著奶瓶,還有一個絨布做的媽媽,沒有掛奶瓶。實驗中,雖然猴子會去鐵絲媽媽那里喝奶,但是其余時間都會去絨布媽媽那里待著,當他受驚嚇時,只會抱住絨布媽媽,然后再探索周圍環境。但當絨布媽媽被鐵絲媽媽代替時,小猴子只會緊緊抱住自己。
這個實驗證明,身體接觸,撫慰是有利于建立安全感的,以及安全感的重要性。
實驗到這里還沒完,當哈洛把猴子放回猴群中,發現它存在嚴重的問題,就是與其他猴子不能正常交往,存在退縮或者暴力的行為。
后來,哈洛又想了一個辦法,將做實驗的猴子與剛出生的正常小猴放在一起,小猴有擁抱、打鬧的正常交往的需要與行為,盡管一開始實驗猴子也會暴力對小猴,但小猴子很執著,久而久之實驗猴就發生了改變,再將它放回猴群,能與其他猴子正常交往而且看不出他們的差別。
以上所有的實驗告訴我們三點:
一,正常的關系是雙向互動建立的關系,如果只有單方面調整一段關系,那是不健康的,就像實驗猴和絨布媽媽的關系,就像要孩子聽話的那些家長,他們想單方面控制親子關系,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二,關系是靠長期互動建立的,是動態發展的,而非一成不變!這里可以延伸到一個問題,很多家長苦惱孩子不跟自己親近,覺得親子關系不好,或者是一些二胎媽媽,不知道如何平衡給兩個孩子的愛。只要我們記得一點,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一直流動發展的!只要我們一如既往的愛孩子,并讓他們知道我們是真的愛他們,那孩子也會愛我們,這是雙向互動的結果。所以,家長的情感要成熟,要主動去調整,維護親子關系,而不是一邊抱怨一邊等孩子自己來調整。
具體做法是什么?該表達愛的時候就表達愛,口頭表達,擁抱,表情,行為等等!可能之前聽到黃老師講課的時候,會有人覺得她的親子關系真好,而很多家庭的情況根本就不一樣,也不會表達愛,如果是知道原因的問題,那不是很容易解決嗎?就從現在做起勇敢的表達愛,孩子也許不理你,堅持下去就能看到變化。但是,堅持,是需要帶著覺知的,你不能只會嘴巴說愛,行動上卻是相反的,孩子很敏感,父母是否真心,他們都能感受到。有人說,“我天天都對孩子說我愛他/她啊,但孩子還是很叛逆”,那就好好想想,在說“愛”之前,你做到尊重、理解孩子了嗎?如果沒有,說得再多,也是枉然。
三,實驗還向我們證明,發現孩子的問題后,越早給他盡可能多的幫助,是可以修復一些早期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