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工業化制氫路線主要包括水電解制氫、煤炭氣化制氫、天然氣制氫、生物質氣化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其中,又以煤炭氣化制氫最受青睞在幾種制氫路徑中,煤制氫最具經濟性。
***************************************************************
作者:氫云鏈團隊
2020年,“十三五”我國能源產業以高分收官。5年來,能源革命穩步推進,技術創新多點開花,風電、光伏發電、水電規模穩居世界第一。自從2019年氫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十分迅速,特別是作為二次能源,氫能具有來源多樣、終端零排、用途廣泛等多重優勢,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推進能源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技術日趨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氫能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而站在“十四五”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氫能產業又該如何走好下一個五年?氫云鏈從公開信息整理獲悉,盤點2020年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共計16位院士專家對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上的建言獻策,以供讀者分享傳閱(以下院士排序不分先后)。
中國工程院院士 衣寶廉
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提出迎接電解水制氫儲能高潮,可以利用西南、西北、東北豐富的水電與風電、太陽能來電解水制氫,利用天然氣管網把氫和天然氣一起運到全國各地。他建議國家盡快明確用天然氣管網輸送氫氣的標準規范。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明高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即將迎來機遇與挑戰,同時呼吁聚焦綠氫,認為燃料電池汽車合理性取決于氫能,氫能的合理性取決于可再生能源轉型中大規模能量儲存與多元化利用需求。他同時表示,氫能燃料電池全鏈條技術經濟性仍是挑戰,出路在于新一輪的技術突破和降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中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建議,現代煤化工行業與可再生能源制氫融合示范;他指出,“十四五”應加強頂層設計,將煤化工放在能源系統的大格局下統籌考慮,以多能融合打破現有能源領域行業板塊壁壘,推動各能源系統間資源優勢的“合并”,解決煤化工低碳清潔發展問題。與此同時,建議國家積極在典型地區推進煤化工和可再生能源制氫融合示范,促進煤化工綠色低碳化發展、氫能產業規模化發展;拓展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途徑,實現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低碳融合,助推區域各能源品種清潔融合利用,先行先試“碳中和”目標下的煤化工發展技術與路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建議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他指出,“十四五”要想把氫能產業做強、做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勢在必行。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得的綠氫不僅可以直接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另一方面,將其與二氧化碳相結合還可以合成甲醇。甲醇是液體燃料。它可以像汽油一樣運輸、儲存,被輸送到加氫站后再轉化成氫。這樣就可以緩解氫燃料電池“制、儲、運、加”的安全性和成本問題,他建議“十四五”時期進行推廣以甲醇為氫源的氫加氣站的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玉卓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指出,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費國,大力發展氫能是我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浪潮中勇立潮頭的戰略選項、現實選項。當今氫能被時代推向人類社會能源變革的最前沿。氫能作為二次能源,具有來源多樣、終端零排、用途廣泛等多重優勢,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推進能源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濤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建議張濤表示打破能源體系,相互融合發展;他指出,中國不能以單一能源為主要方向,當前煤、石油、天然氣、水、風、光、地熱、生物質等多種能源并舉,然而各種能源之間存在著“一堵墻”,“把大家隔離起來,沒有很好的融合發展”。他指出,化石能源不可避免排放二氧化碳,而實現碳中和要降低二氧化碳。可再生能源發電作為綠色電能,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用可再生資源制氫,才能把綠氫和二氧化碳結合起來,搭建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資源融合的橋梁。他建議,希望在國家能源體系內打破圍墻,形成相互融合的發展態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 蘇義腦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義腦表示,氫能作為清潔能源在世界上被廣泛重視,國內多個地方政府積極發展氫能產業,出臺多項氫能相關規劃和支持政策,出現明顯的“氫能熱”。但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核心技術能力、關鍵部件與裝備、標準體系建設等都存在薄弱環節,亟待加強。而目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目前還處于培育階段,重點是要做好示范推進,這需要有實力的大型企業來承擔相關示范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 干勇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認為我國在氫能產業核心材料、零部件、裝備重大工程等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應該開創氫能的“重卡時代”。鋼鐵行業可以發展氫循環經濟。固態儲氫已經有一定商業模式,經濟可行性高,技術路線也已經出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蘇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認為制氫成本問題最為重要,而化石能源做氫能源是最得心應手的,石化企業可以發揮制氫優勢、終端布局優勢、管網優勢,真正把氫能源和化石能源結合在一起。
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大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大釗提出,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穩妥推進工程示范;實現低成本低碳制氫;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我國氫能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中國工程院院士 曹湘洪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以國內氫能發展形勢來看, 燃料電池汽車已提升到能源發展戰略高度,地方政府、汽車企業、能源企業和民營企業積極介入氫能業務,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替代污染物排放嚴重的柴油車成為發展重點。同時指出,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發電是不穩定的電源,大量接入可再生能源影響電網安全,發展智能電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電網安全。利用棄風棄光電力,電解水制氫、儲氫或實現氫轉化,與利用電池、超級電容儲電相比,更易實現大容量儲存,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駿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駿指出,我國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的水平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如我國燃料電池系統的有效性、可靠性有待提高,尤其是成本,未來氫能燃料電池應該向降成本技術突破。他建議,應該抓住國家開發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契機,推動科技創新驅動和市場示范相互結合。同時,各國政府已經把發展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未來能源戰略和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天偉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指出,目前氫能已經從研究開始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發展受到全球主要國家的高度重視,日本、韓國、歐盟、德國等國家,已先后制定了國家的氫能戰略,一方面為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給予特別的經費支持,另一方面也為氫能的基礎設施和建立和燃料電池汽車等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多種政策上的支持,以促進氫能及燃料電池的技術和商業化推廣。他認為,正處于氫能發展的風口上,氫能平穩健康的發展將在能源結構調整,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節能減排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其勵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對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前景,認為目前尚處于培育期,不可一哄而上。現階段氫燃料電池仍有幾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首先是怎么制氫。我們國家人均水資源排名世界第84位,屬于貧水國家,用淡水制氫不現實,用海水制氫又存在腐蝕問題。另一個問題是氫制完怎么辦?我們國家花大力氣建了西氣東輸管道,曾經有一種說法,西氣東輸里可以摻10%左右的氫氣,可是最終怎么分離呢?氫氣運輸、氫氣儲存,光靠加壓力儲存,一個大瓶子放在汽車后面?控制不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也加重了汽車的負擔。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要發展氫能,關鍵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用氫能替代石油給汽車供能,初衷是氫能具有無污染的特性。如果用煤制氫,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不能忽略過程中的排放,也就相當于“以煤代油”。因此,發展氫能,就是要發展綠氫,也就是可再生能源制氫。作為二次能源,氫的產生離不開一次能源,要發展好氫能就要利用可再生能源。離開一次能源,氫能是無源之水。要發展氫能,產業鏈要從可再生能源制氫著眼,搞清楚源頭。
中國科學院院士 鄒才能
中國科學院院鄒才能認為氫能工業與石油工業是最佳組合,他指出,目前,世界正在進入從化石燃料向新能源轉型新階段,新能源發展漸入“黃金期”,以氫能、儲能、可控磁約束聚變為代表的三個“灰犀牛事件”正在深刻影響能源行業,氫能工業與石油工業具有最佳融合優勢。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氫云鏈(ID:qingyunliankeji)
責編 | 校對:氫氫我心 審核:氫云小仙女
來源丨氫云鏈團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