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玉竹為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養陰潤燥藥對。
白薇:蘿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及根莖。味苦、咸,性寒。歸胃、肝經。具有清虛熱,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之功效。本品含強心苷,如白薇苷、白薇苷元、白前苷、白前苷元、日本白薇素甲等。揮發油中主要為白薇素。
玉竹: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的干燥根莖。味甘,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之功效。本品含鈴蘭苦苷、鈴蘭苷、槲皮醇苷、山柰酚、黏多糖、維生素A,以及淀粉、煙酸等。
配伍功效
白薇微苦咸寒,其性泄降,涼血清熱而除煩渴;玉竹甘平柔潤,滋陰潤燥, 以滋汗源,潤肺之燥。《通俗傷寒論》:“方以生玉竹滋陰潤燥為君,佐以白薇苦咸降泄,為陰虛之體感冒風溫,以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之良劑。” 故二藥伍用,相互促進,相須為用,清退虛熱而護陰。
藥理作用
白薇:白薇對肺炎鏈球菌有抑制作用。白薇有解熱、利尿作用。白薇中所含的白薇苷能增強心肌收縮功率。白薇具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白薇苷A具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
玉竹:玉竹多糖具有較好的體外抗氧化活性;玉竹水煎劑能擴張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玉竹有降血糖、降血脂、延緩衰老作用;玉竹有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等作用;玉竹提取物對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具有延緩衰老,改善學習記憶能力和促進智力的作用;玉竹提取物A 抑制小鼠巨噬細胞產生的IL-1和TNF-α,可對抑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從以上藥理作用看,該藥對清熱降火作用與二藥的抗菌、解熱等藥理作用有關。
劉老將白薇與玉竹配伍使用時,其用量比例關系通常為1:2,用于加減葳蕤湯,常用劑量為白薇10g,玉竹20g。若小兒用藥則減半使用。
臨證運用
用于陰虛火旺所引起的肺癆,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盜汗等證。
陰虛發熱:沙參麥冬湯合五味消毒飲: 方中用沙參、玉竹、麥冬、甘草、桑葉、天花粉、生扁豆養陰清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熱 解毒散結。若見咯血不止,可選加白及、白茅根、仙鶴草、茜草根、三七涼血止血;低熱盜汗加地骨皮、白薇、五味子育陰清熱斂汗;大便干結加全瓜蔞、火麻仁潤燥通便。
感冒:陰虛感冒陰虛津虧,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惡風寒,少汗,身熱,手足心熱,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為滋陰解表,方用加減葳蕤湯加減。方中以白薇清熱和陰,玉竹滋陰助汗,蔥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風,甘草、大棗甘潤和中。陰傷明顯,口渴心煩者,加沙參、麥冬、黃連、天花粉清潤生津除煩。
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方選沙參麥冬湯。方中用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滋陰潤肺以止咳;低熱,潮熱骨蒸,酌加銀柴胡、青蒿、白薇等,以清虛熱;盜汗,加糯稻根須、浮小麥等以斂汗。
毒副作用
在《本草經疏》中,關于白薇的記載:“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本草經集注》記載白薇“惡黃芪、大黃、大戟、干姜、干漆、大棗、山茱萸。”《本草從新》曰白薇:“血熱相宜,血虛則忌。”(本文摘自《劉尚義常用藥對辨析與臨證應用》)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