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小腸證治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脈與主神志血脈證候:心陽虛,心陰虛,心血淤阻神志證候:痰火內擾,痰迷心竅
在小腸方面常見的病癥為心移熱與小腸
1、心陽不足(心陽不振)
主證:心陽不振包括心氣虛、心陽虛、心陽虛衰。其共有主證是:心悸,氣短(活動時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心氣虛:兼見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喜出長氣,舌胖嫩,脈虛。
心陽虛:兼見形寒肢冷,心區憋悶,心痛,脈細弱或結代
心陽虛衰: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至暈厥昏迷,脈微欲絕。
病理:心氣虛由于心氣推動血脈動力不夠,因此出現心悸、氣短、脈虛等癥。心陽虛由于陽衰而見寒象。心陽虛衰是心氣不足,又兼心陽虛而病情比較嚴重,故見心悸、脈微細;陽氣大虛,故大汗出,四肢厥冷;如再進一步便影響到神志可出現昏迷不醒等危象。
治法:心氣虛宜補心氣、安心神,可用四君子湯補氣,加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等藥以養心安神。心陽虛宜通心陽,可用瓜蔞薤白桂枝湯;如兼淤阻宜加失笑散以活血行淤。心陽虛衰,宜回陽救逆,急用艾灸百會穴與足三里穴,或加灸涌泉穴,并急煎四逆湯加黨參(或吉林參)灌服。
神經官能癥屬于心氣虛的,可用補心氣的治法。心力衰竭屬于心陽虛衰的,可用回陽救逆的治法。心絞痛屬于心陽虛的,不能單用補心陽法,應按照“通則不痛”的道理,方中加入通痰活血藥。同痰可用全瓜蔞、薤白(兼通陽氣);活血可用蒲黃、五靈脂、丹參、延胡索等藥;心律不齊,脈結、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湯加減;期前收縮,舌淡,苔白潤或膩,脈結,是心陽為痰濁阻滯,宜用溫膽湯加黨參,以除痰通陽。
附藥方:
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瓜蔞薤白桂枝湯:瓜蔞,薤白,桂枝,枳實,厚樸
失笑散:五靈脂,蒲黃
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
炙甘草湯:炙甘草,人參,桂枝,阿膠,生地,麥冬,麻仁,生姜,大棗
溫膽湯:竹茹,枳實,半夏,橘紅,茯苓,甘草
2、心陰不足
主證:心陰不足可分為心陰虛與心血虛二種。兩者共有的主證是:心悸,心煩,易驚,失眠,健忘。
心陰虛:兼見低熱,盜汗,口干,舌尖紅,舌苔薄白或無苔,脈細數等。
心血虛:兼見眩暈,面色蒼白,口淡,舌淡嫩,脈細弱等。
病理:心陰不足則心陽偏亢,心陰心陽失調,故心悸、心煩。心陰虛的多因心神過勞,耗損心陰引起,故兼見低熱、盜汗、舌尖紅、脈細數等陰虛內熱的證候。心虛的多因血的供養不夠,故兼見眩暈、舌淡、脈細數等血虛的證候。
治法:心陰虛宜養心陰、安心神,常用補心丸。心血虛宜補血養心,可用四物湯加阿膠以補血,加炙甘草、柏子仁以養心。
神經官能癥見心悸、失眠而屬于心陰虛的,可用養心陰、安心神的治法。因貧血而見心悸、眩暈等心血虛證,可用補血養心法治療。若心動過速而見舌紅無苔、脈細數等心陰證的,宜用生脈散以養心陰、斂心氣。心絞痛而見舌紅、脈細數等心陰不足證,可見麥冬、當歸、孩兒參、生地黃等養陰益氣,丹參、桃仁、紅花等活血。
附藥方:
補心湯:生地,人參,玄參,丹參,天冬,麥冬,當歸,五味子茯苓,桔梗,遠志,棗仁,柏子仁
四物湯:熟地黃,白芍,黨歸,川宆
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
3、心血淤阻主證:心悸,心痛(心前區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時作時止,嚴重時則疼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舌暗紅或舌邊有淤斑,苔少而潤,脈澀。
病理:心為血淤阻滯,氣血不得通暢,故心悸、心痛:由于心血淤阻,全身血脈亦欠通暢,故血色暗而不鮮,舌有淤斑,指甲青紫;心陽不振,不足以溫肢體,故四肢冷;陽氣不能衛外固表,故汗出。本證常見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和心肌梗塞。
治法:宜宣閉通陽,用瓜蔞薤白湯加桂枝、桃仁、紅花。嚴重的用血府逐淤湯加減治療。心血淤阻多與心陽不足有關,所以用瓜蔞、薤白加桂枝以溫通心陽,加桃仁、紅花活血以通閉塞。若兼有虛證,如氣短、脈虛、舌胖嫩等,宜兼用行氣、補氣、活血藥,如黃芪、黨參、丹參、茯苓之類。嚴重的淤阻,用上方無效時,可采用攻逐淤血的重劑如血府逐淤湯。
附藥方:
瓜蔞薤白湯:瓜蔞實,薤白
血府逐淤湯: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穹,牛膝
4、痰火內擾
主證:神志錯亂,狂躁妄動,胡言亂語,時歌時哭,甚至打人罵人,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理:心的神志受痰火的干擾,因而神志錯亂,狂躁妄動;病因于痰,故苔白脈滑;因于火,故見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宜清火化痰,常用礞石滾痰丸或生鐵落飲。精神分裂癥、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見痰火證的,可用上法治療。
附藥方:
礞石滾痰丸: 青蒙石,大黃,黃芩,沉香
生鐵落飲:天冬,麥冬,貝母,膽星,橘紅,遠志,石菖蒲,連翹,茯苓,茯神,玄參,鉤荇,丹參,辰砂,生鐵落
5、痰迷心竅(痰阻心包)
主證:神志癡呆,意識朦朧,嘔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聲,舌強不語,苔白膩,脈滑。若兼痰熱,則舌紅苔黃、脈滑而數。
病理:心為痰所蒙蔽,神志不清,故出現癡呆、意識朦朧等癥,嚴重時可致昏迷不醒。本證如兼熱,雖與上證兼火同類,但有輕重的不同,故治法有別。 治法:宜除痰通竅,用導痰湯。若昏迷不醒,宜溫開法,用蘇合香丸;若昏迷由于痰熱,宜涼開法,用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癔病或精神分裂癥有舌苔白膩而脈滑的,可用導痰湯以除痰通竅,亦可加服蘇合香丸以醒心神。腦血管意外,屬痰迷心竅而昏迷不醒的,可用溫開法;屬于痰迷心竅而有舌紅苔黃脈滑數的,用涼開法。即偏熱用涼開,偏寒用溫開。若腦血管意外出現脫證(手撒、口開、眼合、遺尿、汗出、脈微弱而昏迷不醒)的,絕對不能開竅法(以免加速陽氣亡脫),宜急用艾灸神闕、足三里等穴,并按中風病辨證治療,如肝昏迷、糖尿病昏迷、尿毒癥昏迷等,辨證屬于痰熱的,可用牛黃清心丸之類涼開藥治療,兼用針刺人中、涌泉,醒后再按各病的情況辨證治療。
附藥方:
導痰湯:膽星,枳實,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蘇合香丸:白術,辰砂,訶藜勒,麝香,香附,丁香,沉香,蓽撥,擅香,青木香,安息香,犀角屑,薰陸香,蘇合香油,龍腦。
至寶丹:犀角,辰砂,琥珀,玳瑁,牛黃,麝香,安息香,雄黃,金箔,銀箔,龍腦。
牛黃清心丸:牛黃,辰砂,黃連,黃芩,山梔,郁金6、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心移熱于小腸(小腸實熱)主證:口舌聲瘡(多反復發作),心煩,口渴,小便黃短,或小便淋瀝刺痛,尿血,舌尖紅,苔黃或白,脈數。
病理:心開竅于舌,心火上炎,故見口舌生瘡、心煩、口渴、舌尖紅等癥;心移熱于小腸,故見小便短赤、刺痛、尿血等癥。
治法:宜降火泄熱,常用導赤散加減。復發性口腔炎,可用導赤散治療。若兼便秘、消化不良等癥,加大黃,山楂,谷芽,麥芽等消導藥;若精神緊張、失眠、脈細數,加麥冬、酸棗仁、雞蛋黃等養陰藥;若與月經有關而脈弦的,加柴胡、白芍等舒肝養肝藥。泌尿系感染或結石而見小腸濕熱者,其論治見后“膀胱濕熱”證。
附藥方:
導赤散:生地,木通,淡竹葉,甘草梢。7、小腸氣痛
主證:少腹急痛,連及腰背,下控睪丸,苔白,脈沉弦或弦緊。
病理:本證多因飲食失節,寒濕不調,少腹氣機郁結所引起。
治法:宜行氣散結,用橘核丸或烏藥散。
附藥方:
橘核丸:橘核子
烏藥散:烏藥,香附,木香,當歸,炙甘草。心與小腸辨證論治要點:
(1)心氣虛,喜出長氣,脈虛,宜補心氣、安心神;心陽虛,形寒肢冷脈沉細,宜通心陽,有淤者佐以活血祛瘀;心陽虛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宜回陽救逆。心陰虛,舌尖紅,脈細數,宜養心陰;心血虛,舌淡,脈細弱,宜補心血。(2)由于陰陽互根,心陽虛或心陰虛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導致陰陽氣血俱虛。此時應陰陽兼治,或根據偏重的情況而用藥,如陰陽俱虛而偏重于血虛的,用藥以補血為重點。
(3)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宜降火泄熱;心移熱于小腸,尿頻而痛,宜清熱利濕。小腸氣痛,少腹急痛,宜形氣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