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年12月18日,一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出生在江西臨川的一個官宦家庭。二十年后,他踏入仕途,十年后向皇帝上萬言書請求改革朝政,又十年后,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全面實施,從此掀開了一場持續一千年的褒貶爭論。直到今日,王安石變法的功過是非依然是學界爭議不休的焦點。
不過撇開政治是非不說,王安石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文方面成就都很高。其文章開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風格獨樹一幟,自成一家,被稱為“王荊公體”;其詞存世不多,但大多嘗試開新風,《桂枝香》開豪放之風、詠史之風,《漁家傲》開以詩為詞之風,集句詞被詞壇爭相效仿。以王安石在文學方面的天賦,若是能投入更多精力,想必成就遠不止于此。
今天正好是王安石誕辰1000周年,值此紀念之際,我們不妨來重溫王安石的5首經典詩作:
梅花
北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這首《梅花》小詩是小學課本中的必背詩篇,乃是吟詠梅花的千古名作,幾乎人人都能倒背如流。
此詩是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后所作,當時變法失敗,王安石被迫辭相隱居江南,但仍倔強地堅持著自己的政治理想,因而借用梅花“凌寒獨自開”抒發胸中塊壘。
拋開這首詩托物言志的內涵不說,此詩單純詠梅花也是絕佳之作,梅花之潔白如雪、梅花之暗香浮動、梅花之凌寒傲骨,在短短20個字內表達地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可謂是歷代詠梅詩中的絕唱了。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回京時所作,此詩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一個“綠”字把看不見的抽象春風描繪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過處,江岸一片新綠。而且從此句中體現出詩人內心的喜悅歡欣之情,寫景則富于動感和色彩,抒情則蘊藉景物之中。因而這首詩深受詩家好評,甚至有人評價此詩“超然邁倫,能追逐李杜陶謝”!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的《元日》應該是歷代所有寫新年詩詞中流傳最廣的一首。爆竹除歲、春風送暖、飲屠蘇酒、換桃符,種種很有象征性的新年的習俗都被歸納進來,展現出一幅萬象更新的辭舊迎新之景,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
也正因此,這首詩在深受民間百姓喜愛,才能在一千年來傳誦不息,成為經典!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首《書湖陰先生壁》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園詩,詩中前兩句“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描寫湖陰先生家的環境清幽整潔,贊揚湖陰先生高雅志趣;后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描寫院外之景,山青水綠的形象被擬人化,主動與人相親送“綠”送“青”而來,更凸顯出湖陰先生的高潔。
此詩既有山水田園的樸素,又富含隱居生活的恬淡自然,頗有樂趣。再來欣賞最后一首哲理詩《登飛來峰》: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宋詩的理趣在王安石這首《登飛來峰》中表現地淋漓盡致,從開頭點出飛來峰上古塔之高,寓意自身立足之高,才能看到“日升”之輝煌;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蘊含深刻哲理:唯有立足高點,放大格局,才能不被繁亂的假象所迷惑,才能看得更加長遠,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這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稱為宋詩兩大哲理詩句。二者所講的其實是同一個哲學思想,那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蘇東坡表達的是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才能看到事物本質,而王安石表達的則是掌握正確方法在一定高度,透過表面認識事物的本質,二者是殊途同歸的。而這首《登飛來峰》也因其深刻的哲理性,終成為千古名作。
你還背過王安石的哪些經典詩作呢?值此王安石1000年誕辰之際,不妨留言一同欣賞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