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卷八·妻·下
——中國的家庭觀念
《禮》,自天子至于命士,媵妾皆有數,惟庶人無之,謂之匹夫匹婦。(中國古代施行多妻制,“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禮記·婚儀》]《禮記·曲禮》記載:“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各級官員都有妻妾,庶人沒有妾。其實庶人也可以納妾,只要你能養得起。)是故《關雎》美后妃,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慕窈窕,思賢才,而無傷淫之心。(《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就是贊揚后妃,歌頌淑女配君子的。男女婚姻大事,猶如天地、陰陽。男女配成夫妻,這是“上天”的安排。“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順,母道也。”[《《禮記·婚儀》》]男女相配,是人類自身繁衍生息之需,又是父母之道,夫妻之道,子孫相續,世代更迭的需要,又是人類文明、文化發展之需要。如果男子不修男教,女子不修女教,陰陽失和,乾坤顛倒,人類還有未來嗎?)至于《樛木》、《螽斯》、《桃夭》、《芣莒》、《小星》,皆美其無妒忌之行。(《樛木》是《詩經·周南》中,祝賀新婚的詩歌。《螽斯》是《詩經》中祈求多子多福的詩歌。《桃夭》也是祝賀新婚的詩歌。《芣莒》是夫人們在田間愉快勞作的詩歌。《小星》是“夫人無妒忌之行,惠及賤妾,進御于君,知其命有貴賤,能盡其心矣。”[《詩經注疏》]的詩歌。)文母十子,眾妾百斯男,此周之所以興也。詩人美之。然則婦人之美,無如不妒矣。(周文王姬昌的母親——太任,摯任氏中女,商代西伯侯季歷之正妃,生了十個兒子,計算那些小妾們所生的兒子,大概有上百人之多。如此多的妻妾和睦相處,不嫉妒是夫人的美德。)
晉趙衰從晉文公在狄,取狄女叔隗,生盾。(趙衰,字子余,謚號曰“成季”,因此又叫趙成子。他跟隨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19年。“狄”也做“翟”。以族命名的姓氏,地處齊、魯、晉、衛之間。翟人攻打廧咎如,俘獲君長的兩個女兒叔隗和季隗。翟人把二女送給重耳,重耳娶妹妹季隗,趙衰娶姐姐叔隗。叔隗生趙盾。)文公返國,以女趙姬妻衰,生原同、屏括、樓嬰。(重耳回國后,又把自己的女兒趙姬,嫁給了趙衰。古代上層社會人士的婚姻,大多都是政治聯姻。重耳與趙衰,以叔隗、季隗姐妹為妻,相互就是“連襟”即姐夫妹夫的關系。而后重耳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趙衰,就把趙衰變成了自己的女婿,不知他們的后代何以相互稱呼。其實重耳與趙衰的關系,始終就是主仆的關系,這是不變的。趙姬為趙衰生了原同、屏括和樓嬰,三個兒子。)趙姬請逆盾與其母,衰辭而不敢。(趙姬請重耳把叔隗和她的兒子趙盾,一起遷回晉國。趙衰不敢這樣做。不好安排,先娶的是叔隗,生的兒子趙盾是長子。但是后娶的趙姬,地位高,君王之女,住在一起,誰聽誰的?)姬曰:“不可。得寵而忘舊,不義;好新而慢故,無恩;與人勤于隘阨,富貴而不顧,無禮。棄此三者,何以使人?必逆叔隗!”(這位后娶的夫人趙姬,懂道理,明人倫。不因自己地位高而看不起人。叔隗有恩于趙衰,忘記就是不義,這是其一;喜新厭舊,這是忘恩,這是其二;富貴而后忘記過去困難的時期,這是無禮。不管是誰,不義,不恩,無禮,有這三條就難做人了。)及盾來,姬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趙姬不但迎回了叔隗母子,而且還要求把趙盾當作嫡子。自己生的兒子,位列其后。趙姬真是一個有情有義,懂道理,明大義的女子。這個趙盾,后來做了晉國國相,執掌軍政大權,精心治理晉國,后世譽為一代忠良。)
楚莊王夫人樊姬曰:“妾幸得備掃除,十有一年矣,未嘗不捐衣食,遣人之鄭衛求美人而進之于王也。(楚莊王,熊侶,羋姓。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妻子樊姬,親自派人到鄭國為楚莊王選擇鄭衛一帶的美女,進獻于楚莊王前。)妾所進者九人,今賢于妾者二人,與妾同列者七人。(她對楚莊王說:我進獻的這九個美女,其中比我賢惠的有二人,與我不相上下的有七人。)妾知妨妾之愛、奪妾之貴也。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奪王之寵哉?不敢以私蔽公也!”(我也知道為大王盡獻這些人,她們會奪走我的愛,奪走我的寵,奪走我的地位,但是我不想以私廢公。什么叫以私廢公?只讓君王專愛我一個人,就是以私廢公。當時的制度就是多妻制,國君可以妻妾成群,讓君王專愛一人,做得到嗎?既然不能,還不如由我為你找小妾呢,大權在我,好與不好我說了算,行與不行先過我這一關。這不是聰明人嗎!)
宋女宗者,鮑蘇之妻也。(女子的楷模,是宋國鮑蘇的妻子。)既入,養姑甚謹。(“姑,夫母也。”[《說文》]鮑蘇嫁過來之后,奉養婆婆,非常謹慎。)鮑蘇去而仕于衛,三年而娶外妻焉。(后來鮑蘇出使衛國,又在那邊娶了一個老婆。)女宗之養姑愈謹,因往來者請問鮑蘇不輟,賂遺外妻甚厚。(女宗得知消息之后,不但沒有嫉妒之心,反而更加精心的贍養婆婆,還不斷請人順便給鮑蘇帶信問好,并且給鮑蘇新娶得妻子帶去禮物。)女宗之姒謂女宗曰:“可以去矣。”(妻妾多了,的確難以相處,相互爭寵,是難免的事情。因此古代有所謂的媵妾制度。“古者嫁女,必娣侄從之,謂之媵。”[《儀禮·士昏禮》注]一起嫁過來的有一個正妻,還有人陪嫁過來做小妾,或許是自己的妹妹,也可能是自己的侄女,或者是宗族內什么女人。女宗的陪嫁對她說:可以離開了。)女宗曰:“何故?”姒曰:“夫人既有所好,子何留乎?”女宗曰:“婦人之所寶,豈以專夫室之愛為善哉?若抗夫室之好,茍以自榮,則吾未知其善也。(女宗不同意這樣做,她說:夫人不能獨自占有丈夫。那樣是不好的。今人必須遵守一夫一妻制,而且相互忠誠,這是男女平等的體現。在一夫一妻制的社會里,無論是男子搞“小三”,還是女子移情別戀,紅杏出墻,都是違反道德,破壞法制的表現,是不允許的。)夫《禮》,天子妻妾十二,諸侯九,大夫三,士二。(《禮記》規定,天子可以有十二個妻妾,諸侯可以有九個,大夫可以有三個,士可以有兩個。)今吾夫固士也,其有二,不亦宜乎!且婦人有七去,七去之道,妒正為首。(法律規定,士可以娶小老婆,我怎么能夠反對呢。再說“七出”之中第一條就是嫉妒。)姒不教吾以居室之禮,而反使吾為見棄之行,將安用此?”遂不聽,事姑愈謹。宋公聞而美之,表其閭,號曰“女宗”。(你不教我,遵守禮儀,嚴守婦道,反而棄家而走,這樣的話我怎么能夠聽呢!女人嫉妒,可以理解,也很正常,但是再妒忌,也不能不讓丈夫娶小老婆,世上最嫉妒的女子王熙鳳算一個,她也擋不住丈夫賈璉娶小老婆。這位鮑蘇的老婆,算得上是女中的楷模。而王熙鳳也算是楷模,嫉妒的楷模。)
漢明德馬皇后,伏波將軍援之女也。(“明德馬皇后”后漢明帝的皇后。后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幼女。少年喪父,長兄早夭,母親藺夫人為此悲傷過度,不能持家,她僅十歲就當家理事,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條。令人刮目相看。)年十三選入太子宮,接待同列,先人后己,由此見寵。及帝即位,常以皇嗣未廣,每懷憂嘆,薦達左右,若恐不及。(十三歲被選入宮,為太子妃,能夠先人后己,對待別的嬪妃,因此受到寵愛。太子即位后,她為皇家子弟不多而發愁,于是自己為皇帝引薦嬪妃,惟恐皇帝不喜歡她們。)后宮有進見者,每加慰納。若數所寵引,輒增隆遇,未幾立為皇后。(有嬪妃要求引薦,馬皇后就為她引薦。如果受到皇上的寵愛,馬皇后就提高她的地位。因為她從來不妒忌別人,所以不久就被則立為皇后。)是知婦人不妒,則益為君子所賢。欲專寵自私,則愈疏矣!由其識慮有遠近故也。(女人不妒忌,是一種美德。夫妻當然要相互忠誠,但是不能因為男人多看別的女人一眼,或者與別的女子多說了幾句話,你就醋意大發,就“潑醋擂姜”的大鬧一番。實在沒有必要,也太對自己沒有信心了。醋勁十足的女人,男人越是離心離德,越是會疏遠自己;寬容的妻子,反而能夠贏得丈夫的好感,夫妻關系更加穩固。如果丈夫或者妻子是不忠誠之人,嫉妒是管不住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睡覺,你也看不住他。)
后唐太祖正室劉氏,代北人也。其次妃曹氏,太原人也。(后唐太祖李克用,后宮正室秦國夫人劉氏,代州北部人。李克用還有兩位夫人,一位是貞簡皇后曹氏,太原人;另一位是魏國夫人陳氏。)太祖封晉王,劉氏封秦國夫人,無子,性賢,不妒忌,常為太祖言:“曹氏相,當生貴子,宜善待之。”而曹氏亦自謙退,因相得甚歡。(劉氏皇后因為不生育,所以勸李克用寵幸曹氏,劉氏曹氏,相處很好。)曹氏封晉國夫人,后生子,是謂莊宗。(后唐莊宗李存勖,曹氏夫人所生。他是后唐王朝的建立者。)太祖奇之。及莊宗即位,冊尊曹氏為皇太后,而以嫡母劉氏為皇太妃。(一個是皇太后,一個是皇太妃,這樣處理就是先例。)太妃往謝太后,太后有慚色。太妃曰:“愿吾兒享國無窮,使吾曹獲沒于地,以從先君,幸矣!他復何言?”莊宗滅梁入洛,使人迎太后歸洛,居長壽宮。(正妻劉氏被封為太妃,前去答謝皇太后。說了一些得體的,祝愿的話。后來李存勖滅梁,定都洛陽,派人迎接太后到洛陽長壽宮居住。如果劉氏嫉妒,阻擋李克用續娶曹氏,她自己會落個什么樣的結果,還真是難說。)太妃戀陵廟,獨留晉陽。(太妃由于留戀皇陵宗廟,獨自留在晉陽。太妃劉氏,做事很有分寸,她可以去洛陽住長壽宮,但是留在晉陽,不是更好嗎。人家越是恭敬,自己越是要謹慎。畢竟不是親娘啊!親娘也有礙手礙腳被打入冷宮的,何況只占了一個“嫡母”的名聲呢!)太妃與太后甚相愛,其送太后往洛,涕泣而別,歸而相思慕,遂成疾。(兩個老太太倒是相見甚歡。劉氏不想留在洛陽嗎?非常想,但是她非常冷靜,非常理智,絕不會干討人嫌的事情。)太后聞之,欲馳至晉陽視疾;及其卒也,又欲自往葬之。(仁至義盡了。)莊宗泣諫,群臣交章請留,乃止。(不能去啊!對于群臣來說,太妃死了就死了吧。皇太后身體要緊啊!為皇太后好,就是為皇上好。其余都可以不顧呀!這也就是皇太妃不留在洛陽而回到晉陽的原因啊。)而太后自太妃卒,悲哀不飲食,逾月亦崩。(誰知兩個老太太過于重感情了。一個死了,一個也活不成了。)莊宗以妾母加于嫡母,劉后猶不慍,況以妾事女君如禮者乎!若此,可謂能不妒矣。(嫡母再貴,不是生身之母;自己的母親是續娶的,但是她是生身之母,不貴自貴。劉氏自己沒有生兒子,自己只能寄人籬下。曹氏雖然生了兒子,但是沒有劉氏的大度也就沒有自己的地位。劉氏不嫉妒,才有曹氏的尊貴的地位。女人不嫉妒就是有德啊!)
后記:這一節講的是女人不要嫉妒。陰陽相配,雌雄相合,是生物自身繁衍生息之需。人類,男女相配,是父母之道,夫妻之道,是子孫相續,世代傳承的需要,又是人類文明、文化發展之必需。如果男子不修男教,女子不修女教,陰陽失和,乾坤顛倒,人類還有未來嗎?
當今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個男人娶一個老婆,一個女子嫁一個男人,而且必須相互廝守,相互忠誠,這是男女平等的需要。無論是男子搞“小三”,還是女子移情別戀,紅杏出墻,都是違反道德,破壞法制的表現,是不允許的。而中國古代施行一夫多妻制,“天子妻妾十二,諸侯九,大夫三,士二。”古代還有所謂的媵妾制度。“古者嫁女,必娣侄從之,謂之媵。”[《儀禮·士昏禮》注]一起嫁過來的有一個正妻,同時還有陪嫁過來做小妾的人,即所謂媵妾。做媵妾的或許是自己的妹妹,也可能是自己的侄女,或者是宗族內的什么女人。其實普通人只要養的起,也可以娶兩個、三個老婆。直到清末民初,三妻四妾的現象還能看見。
古代施行一夫多妻制,是有原因的,是社會進入生產資料私有制后的事情。一方面,多占有女子,就是多占有生產資料;另一方面,當時的人壽命很短,生育率低,嬰兒死亡率極高,為了家族不至于后繼無人,所以必須實行多妻制,以鞏固家族的興旺,保證生產資料的絕對占有。
老婆多了,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女子嫉妒不好,可以理解,但不是好事。女子不嫉妒是一種美德。這里講述了幾個例子。第一個列子:趙衰之妻趙姬,把趙衰留在翟的妻子叔隗和兒子趙盾迎回趙國,而且把趙盾當作嫡子,自己生的兒子,則排在后面。趙姬這樣做,不但成全了趙盾,而且也有功于趙國。第二個例子:楚莊王夫人樊姬為楚莊王親自派人到鄭衛挑選美女,她對楚莊王說:“妾所進者九人,今賢于妾者二人,與妾同列者七人。”這是何等的胸懷!第三個例子:鮑蘇之妻女宗,聽說自己的丈夫在外面娶了小老婆,越發勤勉的照顧婆婆,還經常找人帶話問安,送禮物安慰。他說我丈夫可以娶第二個老婆,而且女人不能嫉妒,女人嫉妒犯“七出”的第一條。第四個例子:后唐馬皇后,和睦嬪妃,不專寵自私,受到尊敬,成為賢德的皇后。第五個例子:后唐李克用正妻劉氏,自己不生育,勸李克用娶曹皇后,劉氏皇后、曹氏皇后,相互愛護,相互尊敬,成為一對非常親近的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