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慢性蕁麻疹不易痊愈的原因有二:一是稟賦不足,易感外邪,多見于過敏性體質;二是久病入絡,邪伏血分,而至病情復雜,虛實相兼。
作者/汪慶安
急性蕁麻疹取苦參25克,益母草80克,即可在短期內控制病情。苦參涼血解毒,祛濕止癢,益母草活血祛風,涼血消斑,慢性蕁麻疹屬熱者也可用之,常與土茯苓、白鮮皮、地膚子等為伍,以清熱燥濕止癢。
此病與過敏有關。烏梅有較明顯的抗過敏作用,用過敏煎為主治療蕁麻疹屬于辨病用藥,加龍骨、牡蠣補鈣也是如此。用之治療疾病,只能考慮酌加,不能以之為主,因為中醫的精髓是辨證論治。
很多時候,對于頑固的蕁麻疹,一般藥物難以奏效,不得不選用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風逐邪。上述四藥皆為搜風佳品,能入血走膚,搜剔血中伏風,善于通絡止癢。
此病為邪風所害,見癮疹瘙癢。邪風內潛血分,郁而化熱,必致陰傷血瘀,況且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說。地龍能活血通絡,又善清熱息風,故重用之,亦可加赤芍、當歸等活血藥輔助之。
地龍
此病為變態反應性疾病。所謂變應原或抗原可以理解為中醫里的邪風。然而,若無正氣不足,表虛不固,邪風也難以入侵為病,況且邪留皮膚日久,損傷更是必不可免,故扶正也很重要。黃芪能大補元氣,使脾肺強健,從而強衛固表。慢性蕁麻疹多有陰血不足,陰血虛生風可見瘙癢。何首烏善補精血,亦為扶正之法。氣血得補,則正氣存內,而邪不可干。
此病不易痊愈的原因有二:一是稟賦不足,易感外邪,多見于過敏性體質;二是久病入絡,邪伏血分,而至病情復雜,虛實相兼。本人治療慢性蕁麻疹多數有效,但也有一部分頑固至極,效果不顯,但愿以后能在本病的治療效果上能有所提高。
記某,男,24歲
全身起風團半年。
患者半年前參加工作,在某工廠擔任要職,但從參加工作起,身上經常出現大小不等的淡紅色風團,并瘙癢,此起彼伏,尤其出汗后更為嚴重。在家里休息時則不發作,口服撲爾敏有效。曾來我處求治過,當時我診斷為蕁麻疹,因起病與工作環境有關,建議患者更換工作單位,但患者因多種原因不想舍棄那里的工作,不得以就在每次發作時以抗過敏控制病情。近一個月發作頻繁,感覺長期口服撲爾敏不是辦法,遂來我處求治。患者身體略胖,時感乏力,易汗,全身散在淡紅色風團,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瘙癢難忍,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診斷:蕁麻疹,處方:
黃芪60g,白術20g,防風10g,白僵蠶15g,蟬蛻15g,白鮮皮30g,益母草60g。
服藥期間病情逐漸好轉,共服藥20劑,停藥。在原單位繼續工作,不用撲爾敏等藥,至今4年整,僅發作過3次。
患者乏力易汗,屬表虛,有此病理基礎,則邪風易入,致使皮膚出現風團,并時發時止,作癢難忍。方中黃芪、白術、防風為玉屏風散,使衛表得固而治本;白僵蠶、蟬蛻疏風散邪,二藥氣味俱薄且性升,能拔邪外出;白鮮皮祛風止癢,透邪解毒;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選益母草活血祛風,兼涼血消斑。全方使邪風得祛,衛表得固,標本兼治,故效果顯著持久。
陳某,女,50歲
皮膚風團伴瘙癢反復發作1年。
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皮膚風團,軀干最多,形似地圖,診斷為蕁麻疹。服撲爾敏可迅速消退,但停藥立即復發。曾多方求治,均無顯效。經久不愈,甚為苦惱,百般無奈,來我處求中藥治療。現面色不華,全身散在風團,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此起彼伏,色淡紅,奇癢,入夜尤甚,同時伴失眠心煩,手足心熱,不敢進食辛辣及海鮮,否則風團必然加重。平素易汗,勞則氣短,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診斷:慢性蕁麻疹,處方:
黃芪30g,何首烏30g,雞血藤30g,防風10g,烏梅15g,蟬蛻15g,白僵蠶15g,烏梢蛇10g,全蝎(吞)3g,地龍20g,益母草60g,土茯苓30g,苦參15g,白鮮皮30g。
發作時可暫時口服抗過敏藥,中藥湯劑則連服。服藥過程中,發作次數越來越少,直至1個月后,再不曾用過抗過敏藥。共服中藥25劑,至今近一年,未見復發。
患者素體表虛,又感受風邪,因正氣不足而邪戀,日久入絡,伏于血分,并化熱傷陰,故病情頑固復雜。方中黃芪補氣固表;何首烏、雞血藤補血養陰,以扶其正;防風、蟬蛻、烏梅疏風散表邪,抗過敏;白僵蠶、全蝎、烏梢蛇等血肉有情之品搜剔血中伏風;地龍、雞血藤、益母草入絡涼血,活血祛風;土茯苓、苦參、白鮮皮瀉火解毒止癢。全方攻補兼施,內外兼顧,用補除補衛表外,更深層次補養陰血,用攻除疏散表邪外,又入絡搜剔伏邪,故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