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隂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真武湯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講解】
在歷版教材中,第82條都被作為太陽病的變證,其實,真武湯證是典型的少陰病,應該放在少陰病篇。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氣深入,腎陽虛衰,寒氣凝滯,水氣不化,泛濫全身;由于腎陽虛衰,虛陽外越,故見發熱;由于腎陽虛衰,氣化不利,則致小便不利(常伴見水腫)。
水氣不化而泛濫,浸漬于胃腸,則見腹痛、自下利;浸漬于肢體,則見四肢沉重疼痛;浸漬于筋脈,則見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水氣上泛凌心,則可見心下悸;上泛清竅,則見頭眩。
以上是對主證的講解。
腎陽虛衰,腎失封藏,不能固攝津液,則小便利;水飲犯肺,則咳;水飲犯胃,則嘔;水氣浸漬大腸,則下利(甚)。
以上是對或然證的講解。
中醫的水腫有在肺、在脾、在腎、在三焦、在膀胱的不同,在腎的水腫又分為陰虛和陽虛,豬苓湯證就是腎陰虛的水腫,真武湯證則是腎陽虛的水腫。
一
西醫的水腫也分成很多種,如心性水腫、腎性水腫、肝性水腫等,但無論是什么水腫,凡是在水腫的同時有陽虛的表現者,應該就是真武湯的適應證。
從《傷寒論》所描述的真武湯證的表現來看,與西醫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現最為相近。
中醫認為,水氣的泛濫是因為腎陽虛衰,不能主水。
西醫認為,充血性心力衰竭時,血液循環障礙,一方面是全身各組織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應,表現為功能減退的虛弱狀態;一方面是血液淤積,血管內的壓力升高,水分向血管外滲透,導致各種水腫。
如左心功能衰竭,肺循環障礙導致肺淤血肺水腫;
右心功能衰竭,體循環障礙導致全身的各種水腫,如下垂性皮下水腫就是右心衰竭的典型體征,心包積液則見于嚴重而持久的右心衰竭;
全心功能衰竭則使各種水腫加重,如腹水可見于慢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晚期患者,胸腔積液多出現于全心衰竭的患者。
心衰導致腎衰,會出現腎性水腫,而使水腫加重;心衰會導致心源性肝硬化,肝功能損害,血漿蛋白降低而使水腫加重;心衰會使胃腸道淤血致消化功能減退,營養不良,也會加重水腫等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病發展到嚴重階段的臨床綜合征。
顯然,西醫所說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疾病的嚴重階段,是疾病晚期,屬于虛衰性疾病。
二
真武湯證是少陰病。
《傷寒論》中少陰病的提綱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所以,我給少陰病的定義是:少陰病是傷寒過程中表現為全身性虛衰的階段。
真武湯證的基本臨床表現有水腫、小便不利、心下悸、或咳,這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的基本表現。
原文中沒有明確提到水腫,但根據原文中“小便不利,此為有水氣”分析是應該有水腫,真武湯用于治療水腫也是肯定的。
腹痛、自下利、或嘔,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時腸胃道長期淤血的表現,肝淤血也可以出現這些表現。
或小便利,是腎臟淤血引起腎功能減退的早期,可有代償性的多尿,或夜尿增多。
四肢沉重疼痛、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等,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時,組織器官血氧供應不足而呈現的虛弱狀態,當然也與組織間隙的水腫有關。
如果四肢疲乏無力,下肢不足以支撐體重時,就可以出現身體顫抖搖晃欲倒地的表現。
頭眩,是腦血氧供應不足的表現,也可能有腦水腫的存在。
無論主證,還是或然證,其病機都是腎陽虛衰,水氣泛濫,治宜溫陽化氣行水,方用真武湯。
三
真武湯中,炮附子溫腎壯陽,使水有所主;白術健脾燥濕制水;茯苓淡滲利水寧心;生姜宣散水氣;芍藥利小便,斂陰和營,防溫燥太過。
值得注意的是,真武湯中的芍藥,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溫燥太過,更重要的是有利小便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p>
《名醫別錄》補充云:“味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p>
方中附子和茯苓、白術配伍,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對心性水腫和腎性水腫都有良好效果。
白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水作用,可增加水鈉的排出;茯苓煎劑的利尿作用不明顯,但和白術有協同作用。
真武湯有肯定的強心作用,其強心作用除了與附子有密切的關系以外,實驗發現,赤芍有增強心臟收縮力的有效成分,赤芍與附子的配伍,可能是強心的配伍方法。
另外,有研究認為,附子可增加腎小球的有效循環血量;茯苓等利水藥可抑制腎小管的重吸收。
張仲景用姜附的規律是,生附子配干姜回陽救逆,用于亡陽虛脫之證;炮附子配生姜溫陽散水,用于陽虛水泛之證。
四
加減方法:
若咳者,乃水寒犯肺,當加五味子以收斂肺氣,細辛、干姜以化寒飲;
若下利者,乃陰盛陽衰,故去苦泄之芍藥,加溫里之干姜。
另外,其余兩個加減法,有其不當之處。
一為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一為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
前者小便利,若其他水氣泛濫的證候仍在,則不必去茯苓,因為小便不利和小便利甚或小便頻多、失禁,都是氣化失司,腎不主水的表現。
腎不主水,津液該出者不能出,則表現為小便不利,而腎不主水,津液該藏者不能藏,則表現為小便利或失禁,對此都應以恢復腎的氣化功能為主,而茯苓與附子的配伍,正是溫腎壯陽化氣的配伍,故茯苓不應去。
后者之嘔,乃腎不主水,水氣泛濫,水漬于胃的表現,加生姜溫胃化飲,降逆止嘔即可,不應去附子,若去附子則是去掉了真武湯的主藥,實屬舍本求末。
【特異性方證】
一、《傷寒論》提供的特異性方證
1. 少隂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316)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講解:
如第281條提綱所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即真武湯證是少陰病,是虛衰性的疾病,是虛寒證。
小便不利,是水氣內停的指征;有了虛寒證、水氣內停的前提,才能確定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是水氣泛濫的表現。
2.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82)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
講解:
發熱與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并見,就是真武湯證。
二、拓展而來的特異性方證
1. 腎陽虛衰的水腫,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水腫、腎陽虛衰的特征。
講解:
腎陽虛衰的水腫本身的特征為:水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皮膚蒼白無彈性;
腎陽虛衰的表現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
2. 身體疼痛伴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身體疼痛、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身體疼痛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屬于真武湯證的身體疼痛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即腎陽虛衰加水氣泛濫:腎陽虛衰的特征如上述;水氣的特征即水腫、小便不利等。
3. 腹痛伴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腹痛、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腹痛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屬于真武湯證的腹痛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4. 腹瀉伴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腹瀉、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腹瀉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屬于真武湯證的腹瀉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5. 眩暈有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眩暈、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眩暈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屬于真武湯證的眩暈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6. 運動失調而有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運動失調、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運動失調如肌肉跳動、抽搐、震顫、痙攣等,是對原文第82條“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的引申,可能因為陽虛水泛導致。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7. 心悸有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心悸、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心悸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屬于真武湯證的心悸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8. 心衰表現為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心衰、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對西醫診斷的心衰,中醫的辨證有不同類型,屬于真武湯證的心衰,一定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9. 高血壓表現為陽虛水泛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高血壓、陽虛水泛的特征。
講解:
對西醫診斷的高血壓,中醫的辨證有不同類型,屬于真武湯證的高血壓是陽虛水泛所致,故應該伴有陽虛水泛的特征。
陽虛水泛的解釋同上。
10.胃切除術后傾倒征群,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無力,周身疲乏,貧血,經常暈倒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傾倒征群、寒性虛弱的特征。
講解:
傾倒征群的表現有兩組:一是副交感神經緊張,致分泌運動亢進的表現,惡心嘔吐,膽汁反流,心下壓迫感,腹痛,腸鳴,下利;一是交感神經緊張,致循環失調的表現,心悸亢進,脈搏增加,顏面潮紅,熱感,冷感,眩暈,頭沉,發汗,胸部狹窄感,呼吸困難。
這兩組表現中,已經包括了真武湯證的要素,如惡心嘔吐,腹痛,腸鳴,下利,心悸,眩暈等,如果加上虛寒性虛弱的特征,就是真武湯證。
11. 虛寒性的滲出性疾病,真武湯主之。
特異性方證構成要素:滲出性疾病、虛寒性質。
講解:
滲出性疾病如如濕疹、皮膚潰瘍等。
虛寒性表現如滲出液稀薄量多,瘡面蒼白,久不收口等,當然也可以有全身虛寒的表現,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