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文藝 摘編 )
近年來,隨著鄂爾多斯經濟的迅猛發展,鄂爾多斯教育也受到各級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支持,教育事業得到整體的歷史性的發展。但總體來說,鄂爾多斯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仍顯滯后。特別是我市投資重金完成校安工程之后,鄂爾多斯教育的不均衡、不公平突出地顯現于學校管理、師資隊伍等內涵發展方面。我市目前的教育形勢和教研環境仍不容樂觀,需要我們全市每一位教研員勇于挑起重擔。
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們要充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特色,明白自己的工作職責,明白自己應該具備的素養和能力,以及所需要的知識儲備等。只有這樣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研員,才能為鄂爾多斯教育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教研員的工作特點
教研工作和教研員的工作,體現以下特點:
(一)研究性
這是教研工作的核心所在。其工作重點應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課程改革、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互聯網時代、推進城鎮化進程、留守兒童、教育不均衡等等,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而又前所未有的問題,這就為教研工作、教研員、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研究以及謀求解決的機會和空問。
(二)指導性
這是教研工作的重心所在。在這些學科指導工作中,既要有對全市、旗區的宏觀指導,也要有對學校、教師的微觀指導;既要有新理念等方面抽象的指導,也要有對教學方面的具體指導;既要有淺層次的指導,又要有深層次的指導。
(三)服務性
這是教研工作的宗旨。服務落后地區、服務薄弱學校、服務基層學校、服務一線教師、服務成長中的學生。服務人民群眾,服務黨的教育事業,服務行政領導的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
(四)群眾性
這是教研工作的普惠原則。要帶領以骨干教師、名優教師、中青年中積極分子教師為重點隊伍的廣大教師,并成為他們的帶頭人,充分調動他們的優勢性,深入到課堂中,深入到教研組及其教師中,問題從教師中、課堂中來,再回到教師、課堂中去,確保校本教研的實用性和草根性。
(五)導向性
這是教研工作重要的作用。教研員有比教師更多的機會出去考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研究、臻別。因此對全國的改革和發展實際更了解,跟蹤教育改革的研究的最好成果及其發展趨勢,完全可以依據這些最新的東西來指導當地的教育教學改革,具備對一個區域的教學工作極強的導向作用。學科專題的探討、課堂教學改革、考試命題的要求、教學資料的選擇、教學工作的評價等等方面,都可以體現出這種導向作用。
(六)理論性
這是對教研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教學研究、教育科學研究、前二者相結合后的升華都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方法。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評價,也要有理論支撐。
二、教研員的職業道德素養
學校、教師是培養塑造人的地方和人,而教研員則是教師的導師和同伴。因此對教研員一般社會道德規范在職業活中的特殊體現的要求更高、更嚴、更廣。
(一)對待教育事業的態度
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師德高尚,為人師表。熱愛教研工作,積極主動鉆研,不斷探索創新,立志成為蘇霍姆林斯基式的典范。
(二)教研員的人格要求
教研員的人格特征是在教師中真正能夠產生教育影響力的重要指數。要求具有善良、誠實、正直、寬容;胸懷磊落、好學上進、合作互助、謙虛自省等美德;要有勤于服務、樂于奉獻、甘為人梯、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孜孜不倦、終身學習的習慣等等。
(三)教研員的團隊精神
信任每一位同事、同仁和教師,支持每一位同事、同仁和教師;尊重所有的同事、同仁和教師,合作應有的同事、同仁和教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合作共事,團結進步的團隊意識和精神,可成就一個集體及其中的每一位隊員。
(四)教研員的人文科學素養
新課程體現出新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教研員不具備這些人文精神,則無法體現課改理念。如:民主、平等、和諧、激勵、共勉、分享、對話、交流、探討、團結、協作、博大等等。
(五)教研員的身心素質
教研員要具備人性化的職業道德和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式,要求有健康的道德體系、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
(六)教研員的政策水平
教研員要對黨和國家、自治區的有關法規政策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的了解和理解,對鄂爾多斯市地方政策及情況具有更細的了解和理解。在工作中,要像愛護生命一樣來維護法律和政策的嚴肅性。
三、教研員的專業能力素養
教研員是從教師中選調上來的,隨著角色的轉變,要求教研員比教師具有更勝一籌的專業能力素養。
(一)教研員的知識結構
1.廣博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改變原有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保證知識庫的充足、新鮮,以滿足新課程要求的拓寬教學領域,適應新理念下的教與學的轉變。
2.扎實、系統、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和理論。新課程合作、探究、選修等,都要求相關學科某一方面具有極高的理論和知識、能力。發達地區有的學生小組能夠達到出專著的水平。
3.全面、準確、良好的教育科學知識。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教育統計、教育測量等。
4.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如教育科研方法、聽評課方法、教育管理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一般性的基礎知識。
5.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如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及操作、實驗及其它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操作能力等。
(二)教研員的能力結構
1.教育研究能力。包括較強的教研、科研、教改能力;教學管理、深入實際、教學指導、評價、分析能力;教改實驗能力;創新意識、總結推廣、敏銳觀察、判斷能力;確定階段性主改目標和研究方向、課題、選用研究方法等的能力;搜集、整合信息能力等。
2.對教學工作的示范能力。新理念新方法需要示范時,對于新的理念和方法被指導者難于理解時,同課異構時,或其它必要時,教研員能上好示范課、觀摩課、下水課。而且在備課、研究等方面成為教師的榜樣。
3.信息整合能力。能夠對各種信息進行收集、整理、使用、傳播、反饋。
4.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和編輯能力。主要有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手勢、表情、姿態等姿體語言表達能力、對論文、案例、教學設計的編寫能力等構成。
5.組織與交際能力。組織開展各項教研活動,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需要有正確的工作思維方式、合理的程序安排、細致的工作環節人員分配、恰當的寫作及語言表述、每一位參加活動的人員的相互配合、與所有單位及人員的關系協調等等。
需要有人性化的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無論是活動還是下鄉,都應當體現平等、和諧、合作的關系,具備并體現出親和力和凝聚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6.較高的審美能力。新課程改革除了知識、能力、方法、過程之外、還肩負著價值取向的引導、情感熏陶、人生態度的確定、審美情趣的培養等任務,教研員必須在聽課評課等活動中,善于發現,給予肯定和鼓勵。
7.研究和指導能力。教研員必須具備教育教學微觀研究、教育科學宏觀研究、課堂教學具體指導的整合能力,具備對教師備課、講課等常規教學環節和教師科研提升工作的指導能力。教研員不僅是優秀的教師,更是優秀教師的發現者、培養者、推介者。
8.務實高效創新的工作能力。教研員的工作,基于課標、課程、學校、教師、學生、課堂等最實際、最一線的工作,而且是最受到時間、空間等限制的工作,絕沒有兩節完全相同的課堂教學程式,必須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出工作的新意。
9.領導和管理能力。教研活動、科研項目等往往需要教研員去牽頭、組織、管理、協調,教研員即成為領導者、管理者。
10.上級來文的閱讀、理解、承辦能力,同級公文的協調、辦理能力,發出文件的擬寫能力,公文語言、文體常識及上級有關公文的規定的運用能力等。
四、教研員應具備的一些理論基礎舉隅
教研員在聽課、評課、上示范課等活動中,必須要有相應的理論支持,必須掌握基本的教學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思想。
(一)基本的教學理論
1.教學的含義
2.教學的任務(一般任務)
3.教學過程的本質
4.什么是學科
5.教學內容
6.教學方法
7.教學模式
8.教學手段
9.學法指導
10.課的類型
11.課的結構
12.教學的組織形式
13.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14.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學原則
1.中國古代的教學原則思想
①啟發誘導(孔子)
②因材施教(孔子)
③溫故知新、復習鞏固
④循序漸進(孟子)
⑤“量力”性(墨子)
2.歐洲近代教學原則思想
①適應自然的原則
②直觀性原則
③循序漸進原則
3.教育家的教學原則體系
①夸美紐斯的教學原則體系
②凱洛夫的教學原則體系
③喬治的教學原則體系
④贊可夫的教學原則體系
⑤布魯納的教學原則體系
⑥班斯基的教學原則體系
⑦洛扎諾夫的教學原則體系
⑧蘇霍姆林斯基思想體系
⑨多元智能理論
⑩建構主義理論
4.其它的教學原則
①教學整體性原則
②啟發創造性原則
③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④有序性原則
⑤師生協同原則
⑥積累與熟練原則
⑦反饋與調節原則
⑧教學最優原則
5.中國現當代教育理論及中小學教師理論與實踐
⑴陶行知的教學思想
⑵葉圣陶的教學思想
⑶魏書生的教育理論
⑷李鎮西的教育理論
⑸邱學華的嘗試教學理論
⑹孫雙金的情智教育理論
⑺劉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論
⑻初穎:把創新教育付諸實踐
⑼王小娟:演繹精彩的教學過程
⑽段文杰:無批評教育無痛苦學習
⑾郭香莉:玩出聰明
⑿沈啟俠:開展課題研究
⒀李國榮:利用教育科研帶動教育教學改革
五、新形勢下對教研員工作的要求
市教研室經過人事改革,隊伍優化,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經過內部管理體制和機制的不斷改革,工作成績也得以不斷提高。特別是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教師、學生對教研員的期望更高。因此,教研室及其教研員的工作也更辛苦、復雜、細致、要求也就更多而且更高。
(一)工作定位,確定中心
教研機構工作定位,重點發揮四大職能:研究、引領、指導、服務。
教研員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指導新課改。在新課改中,應該做好幾方面工作。
1.提出課程更新與發展的建議并協助組織實施。
2.開發地方課程,協助學校開發校本課程。
3.開發多樣性課程資源。
4.組織多樣性教研活動、教師培訓。
5.積極參與評價、考試制度改革等。
(二)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重點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的轉變。
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所謂統一規格,表現在“四個一”上面: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個標準。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新時期教改的響亮口號是:一切為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育的精髓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
以前重視的結果不是教育目標要達到的結果,而是考試的結果,升學的結果。
5.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現代復合型)。
單向的:講授法,教師教,學生學。
雙向的:談論法,教師問,學生答。
三項的:討論法,師生,生生互相問答。
綜合的:探究法,全員,全過程的討論、探究、實驗。
6.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走下講臺,進入學生圈中,要蹲下身子看學生,要平等、和諧、情感交融。
7.教學模式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教學方法的大忌就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
(三)教研員深入實際,具體指導,重點之一是聽課和評課。
1.聽課的幾種方式:按目的和方式劃分,有以下幾種:
①檢查、評估性聽課
②調查研究性聽課
③經驗總結性聽課
④幫助指導性聽課
⑤取經學習性聽課
⑥推廣觀摩性聽課(優質課)
⑦考核、考查性聽課
⑧臨床指導式聽課
⑨有準備(預先通知)性聽課
⑩推門式(預先未告知)聽課
2.教研員的評課
教研員評課,其中的學問很多,作用也很大??梢猿删鸵幻處?,也可能毀掉一名教師,起碼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方方面面。而其中也顯示出教研員的水平和形像。
①教研員聽課的著眼點
A、關注教師課程理念
B、探討教師的課程設計的教學環境、隱性課程資源(教科書之外的資料信息)的開發利用情況
C、注重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和教科書的利用情況
D、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情況
E、注重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總體狀況
F、品味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感知狀況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聲贊同、一種微笑等等。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反映、興趣、注意、熱情、關注、交往、反饋等等。
G、分析教學過程的流暢程度和理性化程度
H、商榷教學模式選擇和教學方法的可討論空間
I、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閃光點和缺點所在
②教研員評課的類型及其對待態度
A、對課改試驗性的觀摩課,應突出一個“研”字,倡導一個“爭”字(爭辯的討論氛圍)。
B、對賽講評優課,應突出一個“比”字,倡導一個“學”字。
C、對新教師的課,應突出一個“導”字,倡導一個“幫”字。
D、對檢查性的課,應突出一個“實”字,倡導一個“促”字。
E、對臨床指導性的課,應突出一個“診”字,倡導一個“改”字。
③評課的內容
A、評教學目標:
——容量適中
——教學目標具體得當(廣度、難度)
——課堂上有力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學生完成兩個轉化
學生切實地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接著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和品德。
——教會學生學習
——情意效果好(教的快樂,學得快樂)
——教學效率高(學到多少知識,獲得多少積極和滿足)
B、評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既包括新課程的理念,也包括先進的教學理論,還包括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及當代教育價值取向等。
C、評教學態度
包括教師對教材、課標、學情的把握,課前是否充分準備,課堂表現是否嚴肅(離題、不守時、目中無學生、不負責任地處置偶發情況等)。
D、評教學方法
——看其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否能讓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
——看其是否運用了啟發式,是否把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作為啟發的中心。
——看其是否注重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培養。
——看其教學過程是否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
——看其是否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
E、評教學基本功
所謂基本功,即教師從事教學實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表現在如下方面:
——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水平
——教學組織能力
——教授行為策略
——教學機智與表現力
——理論功底與知識面
——氣質表現
④評課的維度
A、教師的維度:
——教師是否有明晰的教育觀念
——教學設計是否運用了有效的教育理論
——教師的行為是否符合目的性
——課堂管理是否得當
B、學生維度:
——看學生的情緒狀態
——看學生的活動廣度(學生參與廣度、感官參與度)
——看學生的活動時間
——看學生的參與方式(獨立、討論、小組、操作等)
——看學生的參與品質(傾聽、溝通、發問、表達、操作等)
——看學生活動認知水平(接受、再現—發現探索式)
——看學生的參與效果:
95%以上的學生通過努力達到合格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是否形成了能力發展趨向,是否得到學習能力發展。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具有充分、自由的發展性。
C、教師與學生互動維度
——師生之間是否有互動(互動的多元性、雙向性、流暢性、實質性)
——師生關系是否恰當(平等性、民主性、親和性)
——監控是否有效(反饋是否及時、評價是否恰當、調整是否合理)
課堂氣氛是否具有生命意義(和諧性、愉悅性、積極性、生成性)
⑤評課的方法
A、 互動式評課:教者自評與聽課人員的評議相結合,這就是互動式評課。
——自評的內容有教材、教法、學法、程序等。
——同行教師評議。
——專家評議。
——總結概括(主持人)
B、答辯式評課:要求教者在授課、說課的基礎上、能針對評委提出的問題給予答復,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有理有據的辯論,以此闡明自己的看法或觀點;要求評課者聯系課堂實際教學情況,對教者質疑發問。其步驟為:
——教師自己準備授課;
——由評課小組聽課;
——任課教師陳述(本節課的準備過程、如何設計的、根據課時計劃實施的情況、創新之處、課堂上出現問題的靈活處理之處、其它方面);
——評課教師與任課教師的問答;
——辯論;
——任課教師最后陳述;
——評課小組集體評議;
——宣讀評議結果;
C、自我分析與微型評課法:(C—F為了解內容)
D、行為管理評課法;
E、訪談評課法;
F、問卷調查評課法。
⑥評課的藝術
A、語言表達:
——具體性:用所評課堂教學的具體例子證明你評課所提的看法。
——簡潔性:詞真句實,就事論事,簡單明了,不扯閑篇。
——概括性語言,不可太細化,節省時間,享受語言美。
B、策略運作
——針對性:針對本課點評,絕不另起爐灶。
——明理性:概括出課的特點(優缺點);簡單列舉反映這些特點的課堂實事;擺出理論依據(比如說到底符合(不符合)學科教學論或其它科學原理等方面的什么原理或研究成果,而不可以“想當然”或合不合自己的“胃口”為評價標準)。
——對人對事都誠懇,措辭嚴厲但語氣要委婉,營造研究氛圍,提高教研質量。
C、功效體現
——褒貶性:求真務實,有褒有貶;褒多貶少;貶有策略方式,不可消極對抗。
——啟導性:啟發,引導。細梳理,概括評,要為被評者、聽你發言者著想。
——發展性:把握課堂教學的趨勢、走向,使課堂教學有更大的、更新的、更好的發展,評者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悟得更前。
六、教研員面臨新課改的挑戰
1.新課改對教研員指導地位的挑戰
教研員大多數是從教師中選調的,是教師中的佼佼者。但新課程的實施,教研員和教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接觸、同時實施、同時感受新課程,教研員失去了“先知先覺”的優勢,尤其是教師在一線按新課程要求執教,而教研員沒有執教的平臺,指導地位面臨挑戰。
2.新課程對教研員“專業優勢”的挑戰
教研員的知識結構能否適應新課程?以往的工作方法是否符合新課程觀念的要求?
3.新課程對教研員“評價地位”的挑戰
原來的評價模式:評論、評論文、評課件、評教師、編資料、組織競賽、考評—-評學生。
新課程評價內容多元化、標準靈活、評價方式多樣、多個主體參與等。
七、教研員改進工作方式需要有五種意識
1. 沉下去的意識:靜下心來,踏實肯干;深入學校,深
入課堂,深入教研組,深入學生,深入社區。
2.走出去的意識:學習考察,開闊眼界,多聽、多看、多學、多記、少說多干。
3.坐下來的意識:組織教研活動、學習新的東西、研究課標及課程,研究課堂教學改革、評優課、組織課題組等。
4.鉆進去的意識:善于發現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名優教師,研究怎樣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5.放開來的意識:放下架子,與基層學校的領導、教師搞好關系,揚其長而不避其短,一切為了有利于發展。
作為新時期的教研員,要不斷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質,把握角色定位。要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觀念,提出教研工作的新思路,引導教研教學工作不斷改革創新。要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超前的意識,發現、研究、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在教育教學指導中,營造民主的氛圍,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使教研工作既基于現有的教育教學發展水平,又趨向于教育教學未來的發展水平。教研工作費心、費力、復雜、細致、時長、艱苦、而且對自身的要求又嚴、高、多。因此,教研員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工作職責和性質,還要認清迅速發展的課改形勢,主動地有意識地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一名優秀的教研員,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選擇了教研員的職業,就選擇了清貧和辛勞,也選擇了單調和奉獻,但也同時選擇了敬重和未來。讓我們用真愛和激情從事教育事業,用快樂和毅力成就幸福人生。
安徽教師總結對教研員的十盼:
一盼教研員成為好教員,送教上門;
二盼教研員成為身邊看得見的研究員,引導大家走科研之路
三盼教研員成為傳播教改動態的信息員
四盼教研員成為教師發展的服務員
五盼教研員成為教師校際交流的聯絡員
六盼教研員成為教師校本教研的輔導員
七盼教研員成為傾聽大家心聲的錄音員
八盼教研員成為學校教科研規劃的設計員
九盼教研員成為教師專業展示的編導員
十盼教研員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見證員
教師對教研員的十怕:
一怕教研員成了居高臨下的準官員
二怕教研員成了指手畫腳的仲裁員
三怕教研員成了教參和教輔的推銷員
四怕教研員成了學生課外的補習員
五怕教研員成了渾渾噩噩的煙酒員
六怕教研員成了游山玩水的旅游員
七怕教研員成了隨從領導下訪的陪同員
八怕教研員成了只收集資料的統計員
九怕教研員成了只做幾場報告的宣讀員
十怕教研員成了無所事事的閑雜員
八、教研員指導校本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
校本教研,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它以學校為基地,以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內容,以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為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目的。
是一種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教師職業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更是教師反思性的實踐和專業成長的過程。
(二)明確校本教研與研究的區別
校本教研:解決實際問題。對教師來說,最根本的就是要形成一種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態度、研究的方式來從事教學活動的工作狀態,建立一種教育、教學、研究、學習一體化的工作、生活方式。那種上完課即到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做課題的方式不是校本教學研究,校本教學研究是教師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常規教學環節進行的同時,要進行的,是形成性的、可持續性的、生活性的、沒有終點的。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會面臨許多真實的小問題,分析、研究、解決這些教學中的小問題的過程,就是校本教研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教師如果每天都是重復勞動,沒有新的問題,新的嘗試,只能成為平庸的教書匠。
研究,重理論成果。相對而言,校本教研是一種實踐研究,其著眼點是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改善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而教育科研是一種理論研究,其著眼點是揭示教育教學規律,深化教育教學認識。
(三)校本教研的特性
1.校本性: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教師是主體,是全員參與,學校即研究中心,課堂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員。研究對象是教師自身,研究內容是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研究功能是促進學校教師的發展,進而形成文化。
2.科研性:本質上也是一種科研活動。
3.人本性:以人本、生本為基礎,追求學校、學生、教師的和諧統一發展。
4.牽引性:以教學研究為主,勞動管理等諸多因素,必將帶動學校多方面的發展。
5.依托性:校本教研需要多方面特別是專家的指引,教研員與一線教師的合作,是互補,也是保證。
(四)校本教研的作用和特征
1.校本教研是一種喚醒。喚醒并誘導出教師的潛能。
2.校本教研是一種體驗。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和生命的過程的體驗。
3.校本教研是一種視界融合。即將課程、教材等文本視界與學生現實經驗視界的真正融合。
4.校本教研是一種“對話文化”。教師與課程、教師自身、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
(五)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教師個人、教師群體、專業研究人員。三者在行動研究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表現為以下三種行為:
1.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自我反思按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教學前:憑以往的經驗,對新的教學活動進行批判性分析,并作為調整性預測。
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動反思、迅速調控。課堂教學中體現的機智敏感。
教學后:是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去發現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或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和提升。如在一節課后,一個單元的課后等。
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效果三個方面。
2.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有學校管理者組織研討活動的組織型和教學伙伴之間進行研討的自發型兩種類型。
其活動方法有:①對話:交換信息,共享經驗、會談、探討、辯論、質疑、答疑等。②協作:合作伙伴,共同完成。③幫助。
3.專業引領
自學是一種引領方式;
專家學者的指導,也是一種引領方式。
形式上有學術報告、政治學習講座輔導、教學專業咨詢、教學現場指導等等。
(六)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
模式一:
問題——計劃——行動——反思
模式二(五環節模式):
發現問題——組織團隊——學習準備——設計實施
——總結反思
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
發現問題:課題組織者(教師)發現教育現場的問題;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方向,擬定研究計劃。
組織團隊:研究者、領導、教師自愿組團;尋找學校課表的安排、人員、經費、設備等的支持;向學生說明研究意圖;征得家長同意。
學習準備:研讀研討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團隊;親歷每一種智能教學,讓學生認識各自智能特色和學習風格;團隊成員填寫學生多元智能梳對表;在教學全過程中,專家與教師平等對話。
設計實施:討論多元智能教學方案;制定教學目標;將目標轉化為各項智慧活動;確定教育原則;與家長座談,說明多元智能的意義與實施計劃,實施單元教學活動;觀摩學生學習情況,如遇困難,及時調整內容和方式;學生完成相關的報告;組織全班交流,觀摩學生表述和功能提升情況。
總結反思:整理分析相關資料,撰寫論文;專家教師反復討論。
模式三:
問題——綜述——調差——計劃——設計——實施
——總結
具體任務是:
問題:發現和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轉化并確定為研究的課題。
綜述:搜集、學習、整理相關的文獻;撰寫文獻。
調查:設計調查方案;實施調查;撰寫調查報告。
計劃:設計操作方法,包括學生學的操作辦法和教師教的操作辦法。
實施: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操作辦法。
總結: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不管你信不信,教研室是出專家的地方,也是出庸才的單位;教研員是最能得到人尊重的職業,也是最易受人鄙夷的行當。就看你如何選擇,怎樣去做。
二0一二年八月
說明:本文在摘編中,參照了葉禹卿的專著、周國韜等的專著、辜偉節、李國良、張文耀、尹春彥及其他同志的著述(博客)等,在此不再一一列舉,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