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平
教研員的角色非常重要。在一個區域內,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科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科素質教育的實施、學科立德樹人任務的落實等,教研員都起著無可替代的引領和指導作用。為更好地履行這些職責,同時彰顯應有的學術和職業價值,教研員應持續錘煉六種專業能力,努力將自己打造成教育教學專家。
第一種專業能力:讀書學習能力
當今世界的競爭,從本質上說是學習力的競爭。著名經濟學家泰普斯科特說:“未來的領導就是領導學習,未來最可靠的競爭就是克服障礙學習”。作為“教師的教師”的教研員,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放在職業生命的首位。
學習什么呢?首先應學習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把握方向;應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應學習學科專業知識,不斷更新、完善知識體系;應學習教育科研知識,掌握科研的方法與路徑,開展研究,破解難題;應學習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做一個知識淵博的教研員。
怎么學習呢?讀書。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既要博覽群書,又要術業專攻。教研員要特別重視讀專業理論方面的書,尤其是教育大家、大師的專著。通過讀書,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涵養性情,滋潤生命。外出學習、研修培訓等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為提高教研員讀書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建立了“青州教研TH讀書氧吧”(“TH”為英文縮寫,意即“走向幸福”),每周一下午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編印了“主任薦讀”,定期向教研員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文章;每年都評選“年度讀書人物”。這些措施的實施,營造了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讀書學習成為每一名教研員的生命自覺。
第二種專業能力:思考能力
思考應與學習同步進行。一個人不思考便沒有深度,說話做事流于膚淺,便不能發現問題,沒有問題的發展只能在原點打轉。只有善于思考且作深度思考的人,才能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向著更高遠的目標發展。
教研員學會思考是走向專業化必備的基本功。要學會全局性思考,跳出自我,全局謀篇;要學會分塊式思考,抽樣定性,管中窺豹;要學會反思性思考,總結成績,反思教訓;要學會前瞻性思考,預判未來,高端定位;要學會換位性思考,轉變角色,換位體悟;要學會批判性思考,基于肯定,善于質疑。
第三種專業能力:寫作能力
寫作是人們有意識使用語言文字來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寫作過程是一個人走向自覺、完善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是組合素材、斟酌文字、轉變角度、整合思想、反思提高的過程。
教研員要想成為一名學科教學專家,必須重視寫作、勤于寫作、善于寫作。因為教研員的基本職責是研究,而研究成果的基本呈現方式就是論文、論著。所以,缺乏寫作這一基本功是萬萬不可的。成為專家的重要標志就是發表文章、著書立說、傳播理論、思想引領。有的人做了一輩子教研員,一篇文章也沒有發表,不能說這名教研員不合格,但與優秀甚至卓越就相差甚遠了。活躍在當今教育舞臺上的眾多專家學者和知名校長大都著作等身,可以說是寫作最終成就了他們。
第四種專業能力:演講能力
演講即就某個問題向聽眾講明事理,發表見解。對教研員來說,召開校長座談會、學科研討會、學生座談會、學術交流會等,都要發表演講,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講話。這就需要教研員不斷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如果在專業會議上發言沒有影響力,沒有鮮明的觀點,甚至低頭讀稿、照本宣科,那很難說這名教研員有多大的話語權。
教研員演講要注意言之有時,講求時效性、時間性;言之有序,講究順序、邏輯,條理清晰;言之有理,符合方針政策,合乎教育規律;言之有物,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言之有情,投入感情,引起共鳴。
為提高教研員的演講能力,我們建立了“青州教研TS百家講壇”(“TS”即英文縮寫,“走向成功”之意),每周五上午上班后兩個小時開展演講活動,教研員和學科名師輪流演講,給他們搭建起學習交流的平臺,效果很好。
第五種專業能力:研究能力
研究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尋求問題答案、探究未知世界的一種過程。研究是教研部門和教研員的基本職能,亦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基本職責。
教研員應注重以下領域研究:一是教育研究。牢牢把握當前主流的教育價值觀,即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二是教學研究。堅持“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這一主流的教學價值觀,努力追求教學的低負高效、快樂和諧。三是課程研究。樹立大的課程觀,真正讓課程成為育人的載體,而不是考試的工具。四是課堂研究。研究課堂模式、課堂文化,做課堂思想的擺渡者、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五是質量研究。樹立育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質量觀,追求質量的綠色品質,杜絕唯高分論的質量觀。六是學生研究。關注學生的體質、心理、品德、情感、生命,而不要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填充器和考試機器。
作為教研員的基本職責,研究應成為教研員的生命價值所在。然而,當下很多地區的教研員還是停留在聽課、評課、命題、閱卷的層面,工作沒有實質轉軌,缺乏真正的研究。我們要求每一名教研員都承擔課題研究或指導,每年都要至少破解一個教育教學難題,并納入年度考核,喚醒了教研員的研究動力,并推出了不少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第六種專業能力:課堂教學能力
大多數教研員都是從基層學校選拔而來,都有一線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做教研員時間長了,遠離課堂,難免會對課堂、課程有了生疏感,指導教師便缺乏針對性,沒有了底氣,喪失了權威。甚至有的骨干教師根本不把教研員當回事。因此,教研員應回歸課堂,除了多參加聽評課、視導活動,還要定期上“下水課”、研究課,找回課堂的自信。我們每年要求教研員至少上一節“下水課”,有的年輕教研員上到10多節,既提高了業務能力,又樹立了個人威信,廣受贊譽。(作者系山東省青州市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