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界一般認為,至18世紀,人類關于歷史最為久遠的證據(jù)(信史),是中國的五經、印度的吠陀和希伯來的圣經。1799年拿破侖入侵埃及,獲取了古埃及的佚文。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人破解了埃及的象形字,將人類文獻記載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到40年代,西方學者先后破解和掌握了古波斯、亞述和巴比倫的文化。20世紀以來大量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確認人類文明信史的發(fā)端,是公元前3000年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產生楔形泥版文字,尼羅河流域產生圣書字,以及前2500年的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產生印章文字(同時出現(xiàn)的城市、國家和青銅器)。公元前2500年,希臘出現(xiàn)文字,克里特島的科諾索斯王宮始建于前1600至1500年。前1900至1300年,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高原(今土耳其)赫梯人建有王國,使用楔形文字。再有就是時間稍晚的華夏文明。
公元前3500至2200年,在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的陶器殘片上發(fā)現(xiàn)了類似文字的11個符號。前2500至1900年,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第一座封閉式宮殿(殘角),以及在之后的《周禮》列出的所有種類的樂器。前1900至1700年,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是傳說由禹所建的夏朝都城,在這里考古發(fā)現(xiàn)最為完整的最早宮殿建筑基址的時代是前1800至1500年,遺址發(fā)現(xiàn)青銅器(外國學者普遍認為夏的證據(jù)不足,說在二里頭廢棄1000年之后,才有關于夏朝的文獻資料《呂氏春秋》)。前1600年,商跨過黃河在偃師筑城,擊敗在二里頭的夏朝。前1500年遷至鄭州,前1300年遷至安陽。前1300至1200年,發(fā)現(xiàn)戰(zhàn)車(與發(fā)現(xiàn)于哈薩克斯坦的前2000年的戰(zhàn)車十分相似,但中國戰(zhàn)車輪輻更多。兩輪戰(zhàn)車是在前4000年,由蘇美爾人發(fā)明的,同期還有制陶工藝和冶金技術)。前1200年,在甲骨文中首次提到周,前1100年周建立國家。國際上認可華夏文明是從商(前1600年)始為信史,至今3500年,算上限二里頭文化,至多信史為4000年。
以上所述,遠算不上準確,但至少可以使人粗淺地了解到人類文明的初始時期,華夏文明所處的位置。國內歷史界常說的伏羲、女媧、炎帝和黃帝以及世界史中的古埃及的亡靈書、荷馬史詩、印度史詩等同屬信史前的傳說,遠算不得信史。顧準說:沒有世界史的對比,中國歷史其實是不可理解的。英國人湯因比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立地說明自身的歷史問題。學者陳明遠就此為發(fā)端,著有《質疑四大文明古國》一書。他在書中的初步結論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地區(qū)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加上稍晚的愛琴海/地中海地區(qū)和黃河/長江流域,是人類五大文明搖籃(作為古國至少有十幾個之多);延續(xù)至今的遠古文明為希臘、印度和華夏文明,近代文明圈為漢字、印度教、伊斯蘭、希臘正教和基督教文明圈;四大文明古國的提出,首提是梁啟超(以后他又有新的多文明古國的提法),這一說法是在20世紀初,經陸懋德、柳詒徵和錢穆等人固定下來,延用至今,已經深入中國一般人的心,成為所謂的中國人的歷史常識,卻不知大有井底之蛙之嫌。四大文明古國的提法,囿于當時國內對世界史的了解還不夠深入,更談不上對世界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認知。
由此,筆者深感到,有必要將有如元素周期表一樣的中國古代史,放到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中去認識,簡言之,是換個角度重新認識中國的歷史,應是我們對我國歷史學家的期望。夜郎自大或者坐井觀天,妄自菲薄或民族虛無,都不是應有的史學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