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個繪本音頻、兒童歌謠免費聽
作者簡介:毛媽平臺特邀達人——程春燕(筆名春春)。比較文學碩士,英漢翻譯,雙語配音師,4歲男孩Jayden的媽媽。編著的英文書籍在國外出版。
現居美國,經營公司Transtar Media,創辦公眾號“Jayden雙語樂園” (ID:jbaoshuangyu),分享美式育兒和雙語教育實踐的經驗。
寫在前面: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媽媽在網上說自己的孩子在英語啟蒙中學會了一些英語單詞。我仔細一看,方法竟然是讓孩子背這樣的童謠:
coat 外套;外套身上穿,
hat帽子;帽子頭上戴
不禁有些惋惜,這樣的方法也許更適合輔助老人學習外語。而孩子,正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培養英語母語思維的好時機。
這樣的方法不但沒有利用好語言關鍵期,反而在英語語言思維中添加了一層另外一門語言(中文)的屏障。
這樣的中英對照翻譯,還和現實語境分割開;到最后孩子只是記住了一個符號而已,不會真實地應用,使遺忘率十分高。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英語啟蒙專家一直以來,推崇盡量避免翻譯的原因。
當然,現在已經有許多好的英語啟蒙書籍,讓家長們知道家庭英語啟蒙的正確方式。但是還會有不少家長很仍有疑惑,例如:
讀繪本教單詞,要不要翻譯?
為什么盡量不翻譯呢?
不翻譯又怎么能夠理解?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具體深入地探討一番吧!
一、 為什么盡量不要以翻譯的方式教英語?
我們來看一下“母語”這個詞的定義。母語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的一個定義是:“不借用其他語言進行(如翻譯等方式)學習而學會的語言?!?/p>
一旦經由翻譯學習,便多了一層思維的屏障,不能直接運用這門語言進行思考,大大影響了我們思維的速度和輸出的精度。
這點在我們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身上體現得很明顯。我們通常在說英語的時候,要先想漢語再翻譯才能輸出。
因此只有建立英語的“母語”的思維,才能進行快速準確的輸出。所以我們才建議,學習英語,盡量避免中文翻譯。
既然不需要翻譯,那么又該如何進行英語啟蒙與教學呢?
答案是:讓孩子在不經由翻譯的情況下,進行直接的語言輸入。即是建立起語言(英語)和事物(人、物、動作、情感、場景等)的直接聯系。
下面具體談談怎么做:
二、 如何不經翻譯給孩子教英文?
第一步:啟蒙時間要早
三歲前的孩子處在對語言全盤接受的語言學習期。這個時期無論給他們輸入哪一種語言,他們都會接受。
而三歲以后的孩子,已經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強勢語言(漢語)。而且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在接受一門新的語言時由于不能很快理解,常常表現出排斥,經常不得不借由中文進行學習。
因此我們主張在三歲前進行英語啟蒙,甚至跟中文同步輸入進行啟蒙。當然,再大一些的孩子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循序漸進進行英語語言的直接輸入。
第二步:巧妙利用各種方法
建立起語言和事物直接聯系的具體方法如下:
01 實物、實景對應法
在認知階段(兩歲前或初學英語時),家長通過指物、辯人、識別動作建立。
例如:
拿起蘋果直接說:apple
帶寶寶跳起來同時說:jump
吃到好吃的說:yummy
給寶寶一個實際可感知的學習環境(實物、實景),十分有利與培養英語母語思維。
然后可以逐漸向場景對應過渡,并逐漸過渡到一些語言場景。
例如:
把蘋果藏起來,對寶寶說:“Where is the apple?”
有些家長可能疑惑在建立事物與語言聯系的時候,要不要兩種語言一起給孩子說。
我的建議是在不同的時間說不同的語言,或者媽媽負責用英文說,爸爸負責用中文說。
這樣可以建立起一種類似“coordinate bilingualism”(并列雙語)的語言體系,即可以分別用中文和英文進行相互獨立的思維。
02 圖像對應法
圖像對應是在實物實景對應的基礎上進行。這里的圖像包括靜態圖像(繪本、認知卡);動態圖像(視頻、動畫)。
家長需要盡可能多的參與和幫助孩子理解。
例如:
·讀繪本時:和孩子共讀時運用手指動作或身體動作輔助孩子理解。
凡是出現在繪本中的人或物,在讀到時,都用手指直接指出,或運用一些手指形態。
Five Little Ducks中的Five little ducks went out one day, over the hills and faraway。手指滑動指出了hill以及用手指數小鴨子。
選擇一些互動繪本也可以幫助孩子不經翻譯就理解意思。
Maisy系列 拉動演示“slide down”的意思
當然,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閱讀時用漢語解釋有時不可避免。
建議遵循的原則是:盡量不要逐字逐句翻譯,而是用兩種語言分別通讀一遍。如果一定要用漢語解釋某個詞,用簡單的語言解釋這個詞即可。
·視頻/動畫:和孩子共通觀賞,要投入情節和孩子“共情”。
帶領孩子一起重復關鍵詞匯,指出來,動起來。動畫的好處在于,孩子可以通過動態的場景直接理解和吸收語言。
下面再介紹兩種建立直接語言聯系的工具。
03 運用教學工具
(1)TPR教學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建立動作-語言的直接對應;可以在以下活動中運用到:
·看圖像,做動作:如繪本讀到hug這個詞時,給孩子一個擁抱。
·童謠兒歌-隨著歌曲動起來:有很多action songs(動作歌謠)或finger plays(手指謠),適合實踐TPR教學法。
Action Song兒歌 :clap your hands
·根據繪本/動畫-演出來:在讀完繪本或觀看完動畫后,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可以身體力行的動用大動作扮演,也可以用手部的小動作扮演,或制作一些小道具,輔助孩子通過表演來理解語言。
扮演Brown Bear Brown Bear的道具
孩子們用整個身體扮演繪本中的動物
(2)Baby sign language :嬰兒手語
嬰兒手語可以作為雙語的中間媒介,讓兩種語言建立直接聯系,并可以輔助使用TPR教學法。
嬰兒手語這里并非是為聽障人士設計的語言,而指的是為還未學會說話的嬰兒設計的一種和人交流的手勢語言。
在美國很流行,對孩子的好處非常多,寶寶尚在嬰兒期的家長現在就可以嘗試了。感興趣的家長可以上百度搜索:嬰兒手語了解更多。
嬰兒手語能幫助孩子同時理解兩種語言。所以建議家里所有帶寶寶的人掌握這門“語言”。在嬰兒交流時,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言和嬰兒的手勢對應。
以上這些動作,媽媽在跟嬰兒交流的時候直接運用英語,有手語動作做媒介,孩子很快能理解語言的含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
嬰幼兒都會一個簡單的手語就是揮手再見。
在家長說“Bye-bye”或“再見”的時候寶寶都會做出揮手的動作,因為家長在無意中幫嬰兒把這兩個詞(Bye-bye、再見)都和揮手動作建立了了聯系。
而拜拜實際上是音譯詞,就是英語的Bye-bye。你們瞧,知微見著,“雙語體系”就可以這樣建立了。
所以媽媽可以引導孩子盡量多地建立英文詞匯與動作的聯系,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思。
深入學習嬰兒手語的媽媽還會發現,很多名詞及抽象概念都可以用動作表達出來。
比如“again”這個對于嬰兒來說較抽象的詞,用嬰兒手語就能讓孩子很好地理解。
04 遇到新詞匯用英語解釋
在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啟蒙,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時;碰到生詞,盡量借用以前學過的詞匯給孩子解釋;抽象詞匯可以用舉例的方式解釋。
例如:
媽媽:I want you to be bilingual.
孩子:What is “bilingual”?
媽媽:Bilingual means that you know two languages.
孩子:What does “language” mean?
媽媽:Well, English, Chinese, Spanish are all languages.
05 指導孩子使用英英詞典
孩子開始自主閱讀后,讓孩子使用英英詞典,而不是英漢詞典。例如:My Macmillan First Dictionary、Children''s Illustrated Dictionary等等。
另外媽媽還可以點藍色字體跳轉至文章: 這6個免費詞典,3倍提升英語啟蒙效率 有幾款比較好的網上詞典。
結語:當然,完全不經由翻譯學習英語,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家長們不能完全做到,也要放輕松,遵循“翻譯量最小化”的原則。
培養孩子的英語的母語思維,在掌握方法的同時,需要家長們動用智慧,積極提升自己,并和孩子共同學習。還是那句話Keep trying and make it fun!
文| 春春